什麼是真正的成熟?

我們在生活中評價一個人常常會用成不成熟來形容,那到底如何來界定成熟呢?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就主要探討了這個話題,什麼叫做真正的成熟。這本書連續20年入選暢銷書排行榜,影響了無數的人。

什麼是真正的成熟?

書中對判定一個人是否成熟給出了兩個角度:

是不是具有自律性,是不是懂得什麼叫真正的愛

弄懂了自律性和真正的愛就離人生的成熟更進了一步。


然而我們生活中往往大部分的人都寧願在不成熟當中徘徊,寧願在痛苦當中打轉,就是不願意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走上這條用自律和愛鑄就的通向心靈成熟的道路。


自律

“我太倒黴了,都怪他們,要不是他們我就可以……”。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聲。面對問題這種不斷推卸責任的思維方式,不願意面對問題的態度就是不成熟的表現。然而“人生本來就諸多苦難”,該書的開篇作者便點明瞭這一觀點。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經歷生老病死等一大堆考驗,而有的人卻理想化的認為自己不應該承受這一切。


自律的定義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能夠學會自律,能夠學會主動地要求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距離成熟更近了。


那麼如何做到自律呢?有四個原則:


NO.1 推遲滿足感

本書的作者斯科特 派克是一名著名的心理諮詢師,他常常會給別人做心理諮詢。有一次一位企業的高管找到他做心理諮詢,這個高管生活過得一團亂麻,但是經過幾次的治療作者都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一籌莫展之際,一次吃下午茶的機會作者看到高管端著一盤甜點,先將上面的奶油吃乾淨之後再接著吃下面的蛋糕,好奇之下就問這位高管:“您平時吃蛋糕都是這樣先吃奶油再吃蛋糕嗎?”“對啊,奶油好吃當然先吃奶油啊”。高管的回答讓作者一下找到了問題所在,通過這小小的習慣瞭解到他在推遲滿足感方面的管控能力是非常差的,由此可以預見他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會先把輕鬆的事做完,困難的事都會一推再推,所以讓自己的生活攪得混亂不堪。


同樣的,很多時候大家還是會認同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要性,這並不是單單說分數的價值,而是透過學習成績的反饋,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對延遲滿足感的掌控能力。那些能夠坐下來安安心心學習的孩子跟那些坐不住隨時都想要玩的孩子比起來,他們更能夠承受當前需要面對困難的痛苦,對延遲滿足感的掌控能力也就更強。


NO.2 承擔責任

有一位駐日美軍的妻子割腕自殺救治過來後,請作者去做心理諮詢。

被問及自殺原因時答道:“這個地方讓我很無聊,我一刻也忍受不了”。

作者接著問:“沖繩為什麼讓你這麼痛苦呢?”

這位妻子一邊哭一邊說道:“在這裡我沒有朋友,我一直都很孤獨”。

“那你為什麼不去交朋友呢?”

“因為我在該死的居民區,那個地方沒有人說英語”

“那你為什麼不開車到美軍家屬區或者參加美軍妻子俱樂部呢?”

“因為我丈夫白天得開車上班”

“你白天覺得無聊為什麼不開車送你丈夫去上班呢?”

“因為家裡汽車是手動擋,我只會開自動擋”

“有沒有考慮學一下手動擋的車呢?”

“在這麼糟糕的地方學開車,你一定是瘋了!”


這位妻子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去面對開手動檔汽車這麼一件簡單的事,她將一切的責任都歸咎於外部因素,這就是典型的人格失調症。


而與之相對應的神經官能症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祥林嫂就是這樣,總是很焦慮壓力很大,總覺得如果我可以這樣就好了,要是我不那樣做就好了……總是充滿著後悔和內疚。


這兩種人格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有時候會推卸一些責任,有時候會過度內疚,不過只是短期內存在,並且不太過分都不算病症。我們需要合理地承擔責任,既不把責任全部推卸到外部,也不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保持一個平衡。


NO.3 忠於事實

有一個丈夫,他從來不著家,對老婆孩子都特別不好,後來老婆帶著孩子離家出走了,他傷心難過之下找到作者諮詢。後來作者發現這個丈夫小時候被他的父母欺騙過,以至於無法對別人產生信任,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和身邊人產生矛盾。而他唯一能夠信任的兩個孩子,被妻子帶走後就徹底崩潰了。


在治療過程中與作者約好了時間卻失信不到又讓作者重新幫他排時間,被拒絕後責怪作者不負責任,甚至直接拉黑,並說道:“又是一個不能信任的人”。


這位丈夫將小時候對父母的印象移情到了其他的人身上,並給自己繪製了一幅人生地圖,讓自己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他用他自己的一套邏輯去解釋所有事情,無法正視真正的事實。


NO.4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是一種中庸之道,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延遲滿足也不是無限延遲,需要把握好一個度,既要能夠延遲滿足,又要能夠珍惜快樂地過好每天當下的生活,有一個富於彈性的約束機制。


就像生氣這件事,一個人如果永遠不生氣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未必,生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也是一種溝通的方法;但如果一個人老生氣呢?遇到什麼事都拍桌子,遇到什麼事都投訴這也不行。


追求平衡的過程其實是來自於自律性,無論是從延遲滿足到承擔責任,再到忠於事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讓我們達成一個保持平衡的生活狀態。


我們人的一輩子都在經歷著放棄:首先需要放棄的就是無需對外界要求作出回應的嬰兒狀態;三四歲的時候,我們會產生自己無所不能的幻覺,這個需要放棄;放棄完全佔有父親或者母親的慾望;放棄童年的依賴感;放棄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青春期,自以為擁有無窮潛力的感覺,需要放棄;青年是的靈巧與活力需要放棄;然後青春時期的性吸引力,長生不老的空想,對子女的權威,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權力,需要放棄;退休後,社會上的權力也沒有了,身體永遠健康也將放棄;最後,自我以及生命本身也要放棄。


就是在這些不斷放棄的過程中逐漸地變得成熟,接受這些東西離我們而去是一種成熟的表現,這也是自律當中保持平衡所需要具備的心態。


所以自律就是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越是自律也就越接近於成熟的狀態。

下一篇將會繼續分享“什麼是真正的成熟”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真正的愛”,記得關注查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