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大半年的時間,影院終於能來了個能打的片子

影片《八佰》上映以來,截至8月26日下午五點,票房已超10億。

自從7月20電影院復工以來,影院似乎長期處於低迷的狀態,人們未曾像網上傳言所說的“報復性消費”般地湧進電影院裡觀看新上映的電影,似乎都在等待一個契機。

這個契機便是於8月21上映的管虎導演的戰爭類影片——《八佰》。

撇開疫情對影視行業總體影響不談,其實從2011年劇本初稿到8月21號的上映,這部華語戰爭大片整整醞釀了9年。

《八佰》講了什麼呢?

八佰並不是就八百人,作為凇瀘會戰的最後一戰,謝晉元,親率最終400多戰士,固守上海四行倉庫抵禦日軍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在隔岸上海租界萬眾目睹之下,以一種敢死隊的戰鬥方式血戰4天4夜,抵禦了敵軍的步步緊逼。這一行為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

雖然最終固守四行倉庫的戰士僅有400餘人,但出於戰術上的考慮,謝晉元對外宣稱800餘人。

這就是八佰壯士的由來。

想要深入瞭解《八佰》,就必須知道四行倉庫背後,那段英勇抗敵、以寡敵多的戰鬥事蹟。

這400多人需要對抗的,是日軍王牌軍第三師團。

憋了大半年的時間,影院終於能來了個能打的片子

由於四行倉庫靠近英法租界,且附近有大型煤氣包,日軍既害怕誤傷英法租界軍隊,也害怕引發不可收拾的大爆炸,不敢進行轟炸和大範圍炮擊。

這使得孤軍足以守衛倉庫有了優勢和決心。

閘北的戰鬥更是鼓舞了全上海人民的士氣,不少居民隔著一條街,在樓上為孤軍加油,提醒他們日本兵的行蹤。

日軍佔領了四行倉庫一側的交通銀行大廈,並在四行倉庫背面部署加農炮射擊,但加農炮對四行倉庫厚厚的牆壁無法造成致命傷害。但狡猾的他們還是切斷了四行倉庫的供水。

上海市民自發為孤軍送來了大量糧食物資,趁著夜色被拉到了倉庫裡,也有一些記者爬過沙袋,進入了倉庫。

憋了大半年的時間,影院終於能來了個能打的片子

可以說,四行倉庫便是上海最後的堡壘,是抗日戰爭真正的最前線。

1937年10月29日,四行倉庫保衛戰已引起各方關注,英美等國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希望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實則是想保護倉庫附近的租界不受牽連。

這四百多位勇士所堅守的,是中華民族不願放棄任何領土的信念。

這部謳歌英雄的電影,便成功在此——形成了一股愛國主義的凝聚力,讓人為之一振,撼動每一個人的愛國之心。

所以,這也是這部電影成為票房開門紅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