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鶴唳華亭》《清平樂》引發“宋風”潮流

《知否》《鶴唳華亭》《清平樂》引發“宋風”潮流

古裝劇的C位在被清宮戲霸佔了長達20多年之後,現如今很可能將讓位給宋朝劇。講述宋仁宗趙禎生平的《清平樂》正在熱播,延續了從去年《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鶴唳華亭》等劇開始興起的“宋風”潮流,接下來還有講述宋真宗趙恆和皇后劉娥愛情故事的《大宋宮詞》待播。這些劇的播出,讓一直面目模糊的大宋風華有了具體可感的支點,觀眾們不僅看到了主演們的盛世美顏,更目睹了宋朝的盛世美學。

從無人問津到怒刷存在感

說起清宮戲,觀眾們如數家珍的有一大堆,皇帝從順治、康雍乾到光緒、溥儀,朝臣從和珅、紀曉嵐到鰲拜、吳三桂,後宮從孝莊、董鄂妃到戲說的紫薇、若曦、甄嬛、魏瓔珞……真是數不勝數。要論秦漢、魏晉南北朝、大唐、明朝,那也有許多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唯獨有關宋朝的古裝劇一直缺位,成為一個歷史盲區。但是從去年開始,宋朝劇後來者居上,先後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鶴唳華亭》《大宋少年志》等多部作品面世。今年剛剛開播的《清平樂》更是繼續添火,讓宋朝劇狠狠怒刷存在感。

以兩宋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並非沒有,只是包青天、楊家將的故事更多的是民間演義,而且缺乏代表作。而被奉為經典的《水滸傳》、金庸的“射鵰三部曲”等,又都屬於江湖傳奇,真正能夠刻畫宋朝風骨的影視作品幾乎不曾出現。為何此前宋朝在古裝劇中長期無人問津?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編劇梁振華向記者分析說,這主要是由於宋朝特殊的時代風貌導致的。“宋朝的傳統是重文,它在美學上非常有高度,這使宋朝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溫文爾雅的狀態,可以說宋朝推崇的是‘慢文化’,不像別的朝代那樣有特別酷烈的政治爭鬥。這樣的時代氛圍如果放在影視作品裡面,就會無法制造激烈的戲劇衝突,創作起來可能會乏善可陳。”

而從去年開始古裝劇興起的“宋風”潮流,梁振華認為這主要得益於網絡文學的反哺。“《知否》《清平樂》都是從網絡文學IP改編過來的,網絡文學一直有古風創作的傳統,而且關注的視角會比較新奇,給了宋朝劇創作的空間。”同時,時代風貌的轉變也讓大家願意關注更加精緻的文化生活,“要回眸文化盛世的樣子,宋朝無疑是一個典範。對於宋朝的借鑑,能夠讓劇作在美學風格上獲得更加高級的質感,宋朝服裝、器物、傢俱等的精緻感,是其他朝代不能比擬的。”

由於《清平樂》的播出,不少觀眾說自己一邊追劇一邊百度查詢宋朝的歷史,而在此之前,大部分人對於宋朝的認知還僅侷限於詩詞歌賦和歷史課本的簡要敘述。去年《鶴唳華亭》播出後,也使得在電商平臺購買“宋制漢服”的人數增長了十多倍,培養出了一批“宋粉”。

古裝劇的“宋風”熱潮不會止步於此,由李少紅執導、周渝民和劉濤主演的《大宋宮詞》已經拍攝完成加入待播行列。該劇以宋真宗趙恆和皇后劉娥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趙恆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平樂》中宋仁宗趙禎的父親,而劉娥便是《清平樂》中的皇太后。這種劇與劇之間的歷史勾連,假以時日,也許會像清宮戲中“康雍乾”串聯起“清宮宇宙”那樣,構建出一個嶄新的“宋宮宇宙”。

帝王戲迴歸史實或將開啟新潮流

前幾年的古裝劇盛行架空歷史,於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亂象混沌的年代就成為這些劇目的落腳點,藉此在其間穿鑿附會、天馬行空,而不必講究史實的精準度。去年播出的《知否》和《鶴唳華亭》,由於沒有交代明確的歷史背景,而被稱為“偽宋劇”。這樣對於故事的處理有更大的自由度,而且考慮到之前《巴清傳》《大漠謠》《霍去病》等古裝劇都因歷史粉的舉報而命途多舛,選擇對歷史朝代進行模糊化處理也是一種相對安全的easy模式。

不過現在播出的《清平樂》和即將播出的《大宋宮詞》都成了hard模式,它們都是有史有據、有名有姓的“真宋劇”。《清平樂》講述了宋仁宗趙禎的一生,劇中出現的皇太后、曹皇后、張貴妃都是歷史中確有其人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也如實再現。更有名臣高士韓琦、晏殊、范仲淹等的重頭戲,歐陽修、蘇軾等也會悉數出場,這樣的組合被網友稱為“默寫並背誦全文”天團。而且《清平樂》中的服化道,也幾乎是按照古畫中的樣式百分百還原,力求重現歷史。

梁振華說,《清平樂》是一部典型的帝王戲,以前像《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這樣的帝王戲有很多,可是近十年來,有著明確朝代、專門講述帝王的劇目很少見了。《清平樂》是一種逆潮流,但也有可能就此開啟一股迴歸史實的新潮流。

雖被認為是“偽宋劇”,但是《知否》和《鶴唳華亭》也盡最大可能地展現了宋朝的風華樣貌。《知否》中的名物、服飾、藝術、風俗等一律按照宋朝的風土人情擺弄鋪陳。像是襦裙的穿法,襻膊這種用來綁住衣袖、方便勞作的臂繩,在以往的古裝劇中沒有出現過。而前期服裝的馬卡龍配色,應和了宋朝清新淡雅的時代審美,也與其他古裝劇中流行的阿寶色、莫蘭迪色有了區別。劇中主君、主母、娘子、官家等稱謂被觀眾所熟知,樊樓、七寶擂茶和炒菜這種剛剛出現的烹飪手法,展示了宋朝的飲食文化。劇中還展示了宋代和離的婚姻制度和科舉制度,焚香、點茶、掛畫、插花這宋代文人的“生活四藝”也再現了宋朝的美學高度。

《鶴唳華亭》雖是將朝代定位在南齊,但是服飾、官制等方面卻處處體現著宋朝風範。劇中官員所佩戴的“長翅帽”就是宋朝所獨有的,據傳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用以防止官員上朝時交頭接耳。而且劇中皇帝與朝臣們之間的掣肘,也體現了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體統。

就連劇名,也是在向宋朝致敬。《知否》的劇名取自李清照《如夢令》中的詞句,《清平樂》原名為《孤城閉》,在開播前才剛剛更名為現在這個宋詞的詞牌名。

慢節奏與時代精神氣質相關聯,與宋朝劇的“美”相伴而生的,是它的“慢”。

和《知否》剛開播時一樣,《清平樂》最近也因為慢節奏的劇情而被觀眾吐槽,網友們甚至還把這兩部劇的導演張開宙送上了熱搜。《鶴唳華亭》當初被吐槽的點是太“虐”,網友們都說,“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憋屈的劇”。慢熱、溫吞、絮叨、優柔寡斷,宋朝劇的這些精神特質讓看慣了爽劇的觀眾不太適應。

梁振華分析說,影視劇的氣質一定是和它所處的時代風貌有關聯的。“宋朝的纖細文弱,導致了宋朝劇的敘事體就不會是那種金剛鐵骨的,不像秦漢的征伐,唐代的大氣,清宮的纏鬥。它的故事可能不夠陽剛,但是它的視野和想象力要飄逸一些,更注重詩意的感覺。”梁振華認為,宋朝推崇的高雅藝術所鼓勵的是慢文化,這需要觀眾有一定的心境去欣賞和體味。“《清平樂》是需要咀嚼的,如果單純從高情節、強衝突的角度去看,那麼期待會有些落空。但如果你能熟悉這個氛圍,仔細去琢磨一些東西,把捕捉到的細微感受放大,就像宋詞的詩意氛圍一樣,對著春花秋月感時傷世。”

《知否》的原著小說本身就是“種田文”,即是那種講述家長裡短、平淡生活的網絡小說。《清平樂》的原著小說《孤城閉》則以詩意化的文學性著稱。根據這樣的文學作品所改編的影視劇自然帶有同樣的精神氣質。

在梁振華看來,《清平樂》的劇情故事還是有很大程度創新的,比如開場趙禎想要接回為先皇守靈的親生母親那段戲。“這場戲很長,它有三個空間,一個是晏殊在外面勸趙禎回去,一個是在裡面的趙禎生母,還有一個是皇太后那裡。從故事情節的推進來看它好像靜止了,一直沒有進展,但其實帶出了三股勢力的膠著,把趙禎夾在板縫中間,有著戲劇張力。可是按照觀眾比較直接的思維方式,會覺得趙禎趕快破門而入把他親媽搶回去就完事了。”梁振華說,《清平樂》的劇情所遵循的是一種心理節奏,而不是事件的節奏,這樣的寫法在一般的國內影視劇中非常少見。“慢未必就是不好,快也不一定就是好,希望觀眾能夠習慣和欣賞這樣的敘事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