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聊話今古,繼續按照年份聊歷史,聊到公元前765年了,這一年有什麼事兒呢?如果按照史書的記載來說,可以說的大事兒也不是很多,那麼我們該從哪說起呢?硬往上靠的話,非常簡單,秦文公宋武公即位,這是他們的元年,也就這麼多。但是讀史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歷史是前後關聯的,雖然老樂按照年代順序介紹,而這麼做,只是為了更清晰的邏輯,梳理這個幾千年的順序,但實際上不可能,對歷史的年份彼此脫離看待。比如,公元前765年秦國和宋國新國君即位,單獨來說,對於整個春秋的影響,也許不是特別大,或者說相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個和他們有交集的,其他國的諸侯國君,他的所作所為,對春秋的影響更多也更大,此人就是魯惠公。

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魯惠公是魯孝公的兒子,而他們父子能夠成為諸侯國君,也都是因為一系列的偶然,往前追溯的話,那是周宣王在干涉了魯武公的家事之後,強行改變魯國太子人選,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老樂以前介紹過很多(參考: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這裡就不多說了。單說這個讓人一言難盡的魯惠公,他與秦文公和宋武公的關聯,才是真正起到了對春秋時代,乃至於幾千年歷史的影響作用。

01.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

先來看公元前765年正式即位的秦文公,在繼承了他父親秦襄公的事業之後,肯定是要繼續西征的,畢竟他們秦國地盤有限,人手有限,雖然說周天子給他們一張空頭支票,給他們增值,讓他們隨便打,但是,戎狄部落不是那麼容易攻伐的。於是,在秦襄公時期,為了更好聚攏人心,提振士氣,證明自己的地位,秦襄公祭祀白帝。而秦文公則製造了更大的聲勢,他按照周天子的禮法,祭祀天帝,跟上天直接溝通(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秦文公未必在公元前765年祭天,本文只是選擇這個時間節點,介紹秦文公,以及他對魯惠公的影響)。但秦文公的這種行為,在當時看來是有問題的,因為在當時可以跟天帝有資格“交流”的,只能是周天子,秦文公這麼做,就有點兒不臣之心了,但是,周平王對秦國的這種事,只能是睜一眼閉一眼。

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因為一方面他自身的影響力已經不行了,還得巴結諸侯,另一方面,秦國當年為了他,也確實是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所以周平王惹不起秦國,也比較寵著秦國。結果魯惠公得知這些之後,有點受不了——我們是周公的後代,這套制度都是我們祖宗定下來的,憑什麼這麼秦國祭天,如果秦國可以,我們魯國也可以!面對著魯惠公的這種想法,周平王非常不滿,畢竟在周平王看來,惹不起秦國但無需畏懼魯國,歸根結底,秦國是嬴姓外人,但周王室跟魯國是姬姓一家子,所以魯國如果祭天的話,周王室就等於被魯國搶了應有的“特權”。

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隨後,周平王嚴肅批評了魯惠公,但魯惠公不以為然,反而是繼續我行我素,該幹嘛幹嘛。這就叫禮崩,禮崩樂壞堪稱是春秋時代的一個代名詞,意味著當時天下大亂,其實它的原意應該叫禮壞樂崩,出自《論語》,正是孔老夫子那種痛心疾首狀態的真實寫照,由此可見,這就是魯惠公引發的。也許有人說,之前魯國太子的變化,已經讓周禮出現了鬆動,但是還談不上“崩”,可是魯國敢以周天子的身份去祭天,去跟天帝交流,這就有點玩大了。因此說,秦文公和魯惠公的交集就在這,對秦文公的“羨慕嫉妒恨”,讓魯惠公幹出了這種很不遵守禮法的事,導致了周禮進一步崩塌,因此我們可以說,公元前765年,作為秦文公元年,算是“禮崩”的開端。

02.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

宋武公是魯惠公的岳父,但準確的說,宋武公本來是魯惠公的親家,由於魯惠公一直想幹出點有影響力的大事,也越來越不拿周天子當回事,他自然要通過各種手段彰顯地位,其中也包括跟更加優質強大的諸侯結親。於是乎,魯惠公看準了宋國,畢竟宋國是公爵,宋武公的父親,又被周平王御賜了一個“戴”的諡號,所以從名聲和實力上講,在東周初期,宋國在諸侯中的地位是數一數二的。而魯國作為周公的後代,在魯惠公心中,能跟自己身份對等,門當戶對的,也只有宋國,他便主動向宋國示好,商量結親事宜。

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在這裡,還是要結合歷史的各種關聯解釋一下,為什麼魯國找宋國結親,而不是找實力同樣強大的晉國或鄭國。因為這就是姓氏文化的影響,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只有姓沒有氏,其根源就在於姓是區別祖先的,通俗點說同姓之人,就是同一個家族血統,因此周禮規定了,同姓不婚,所以女子必須保留自己的姓,以便選擇婚配對象。其實這也是符合如今近親不婚的基本原則的,當然,今天的表親不是同姓,也不應該通婚,在春秋時代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只能說是文明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但同姓不婚的禮法,已經是當時很大的進步了。所以,魯國、晉國、鄭國等諸侯,都跟周王室是姬姓後代,所以他們不能通婚,因此,魯惠公才選擇了子姓的宋國。

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宋武公當然也樂於嫁女到魯國,所以把自己的女兒仲子,許配給了魯惠公的兒子息姑,誰知魯惠公看到自己的“兒媳婦”後,竟然失去了理智,留下了仲子,對於兒子的婚事,他反而很簡單地用其他女人代替了,魯惠公心中也許覺得,只要是宋魯聯姻,仲子嫁給誰不是嫁呢?嫁作國君夫人,不是更對得起宋國嗎?而那位倒黴的息姑,就是後來的魯隱公。至於魯隱公更多的“不幸”故事,老樂將在今後相關年份中再跟大家介紹。

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總之,這樣一來,原本是親家關係的宋武公和魯惠公,就變成了翁婿關係,但魯惠公想得簡單,可這種事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都是醜事一樁,而這就說明了一點,魯惠公為人心術不正。堂堂周公的後代,如此不知羞恥,那不就意味著他破壞了周公制定的“雅樂”制度嗎?換句話說,按照周公的想法,後代們不聽那些低俗的靡靡之音,為人就會正直純良,反之,就會像魯惠公一樣無恥。從這個角度上說,魯惠公就是典型的破壞了“雅樂”,再近一步說,“樂壞”也可以說是從魯惠公開始的。

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影響魯國禮崩,宋武公見證魯國樂壞,誇張嗎

解釋清了這些邏輯後,公元前765年的歷史作用就不難分析了,秦文公和宋武公,因為與魯惠公產生了交集,而這些交集像蝴蝶效應般,帶來了禮崩樂壞,自然也可以說,公元前765年算是禮崩樂壞的開端。正是因為這些制度被破壞,孔老夫子才耗盡畢生心血,要重塑禮樂文明,才有了影響我們炎黃子孫至今的儒家文化。從這個角度上看,公元前765年雖然在史書中沒有太多筆墨,但這一年對歷史的影響,的確是不可忽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