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兩斤豬肉就有一斤被國人吃掉,西瓜視頻揭祕愛吃豬肉的緣由

全球每兩斤豬肉就有一斤被國人吃掉,西瓜視頻揭秘愛吃豬肉的緣由

相信從去年開始,大家的餐桌上就逐量地減少了一樣主食性的食材:豬肉。因為各種原因的作用,豬肉價格開始猛漲,這樣平時的正餐基本離不開豬肉的中國人開始注意到:原來豬肉居然可以這麼貴!豬肉漲價到底影響有多大呢?就連我們的總理都在一系列會議中作出了"豬肉要保供穩價"的指示,可見這一食材對於中國老百姓的菜籃子有多麼重要。

中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豬肉消費大國,近幾年來豬肉每年的消費量多達五千多萬噸,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全球每兩斤豬肉裡,就有一斤是被中國人吃掉的。

全球每兩斤豬肉就有一斤被國人吃掉,西瓜視頻揭秘愛吃豬肉的緣由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吃豬肉呢?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這知識好冷】,在他的視頻中恰巧介紹和分析其中原因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探個究竟。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如此偏好豬肉,其實是生態適應的必然結果。中國自古以來是以農業社會為主導的,人口重心的分佈逐漸轉向了相對溼潤的區域。比起海拔較高、日照時間長且相對乾燥的地區來說,豬雖然不能像牛羊一樣提供畜力、奶源、以及毛料,也需要靠人類用剩菜剩飯來養活它們(存在著跟人爭食的可能性),但因為生活地域重心的逐步遷移,加上豬不挑食,容易飼養,繁殖能力強,產糞量也相當高,能夠輔助糧食的種植,因此養豬並不是一種負擔,反而能夠輔助農業社會的基本生活,相對於其他家畜而言,豬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農業社會的形態。

全球每兩斤豬肉就有一斤被國人吃掉,西瓜視頻揭秘愛吃豬肉的緣由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豬肉成為主要食材的道路其實很漫長,生活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人一開始並不愛吃豬肉。在家畜當中,豬的地位比馬、牛、羊這類動物要低很多,比如先秦時期,祭祀時用的"三牲"指的可是上述提到過的馬、牛、羊,根本沒有豬什麼事兒。而且,羊肉在先秦時期的古人飲食結構當中佔據主流。在西漢武帝之前,豬肉根本不是西北居民餐桌上的食物,在漢代時期,牛羊肉在西北地區居民的飲食文化中一直處於主要地位。到了魏晉以後,羊成了"陸產之最",魚成了"水族之長",而羊肉在餐桌上的地位,接下來好幾百年內沒被動搖。

到了唐宋時期,宮廷與貴族依然非常推崇羊肉,根據史料記載,北宋宮廷供給當中,羊肉每天的供給量大概為一千斤左右,而豬肉一年的供給量僅有大約四千斤。豬肉在這一時期基本屬於"上不了檯面、沒什麼檔次"的食材。

全球每兩斤豬肉就有一斤被國人吃掉,西瓜視頻揭秘愛吃豬肉的緣由

豬肉真正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的歷史時刻之一,要拜古代文人所賜。至今,食客們津津樂道的一道名菜"東坡肉",改變了豬肉在中國人餐桌上的地位。當年,詩人蘇軾被貶官到了黃州(如今湖北黃岡一帶),那時候黃州本地的豬肉特別便宜,但是沒有什麼人吃,蘇軾在打油詩《豬肉賦》裡調侃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在黃州創造出"東坡肉",卻由於當地的風俗習慣,這道菜沒有流行起來。直到後來,蘇軾被派往杭州當知府以後,因為帶領著杭州百姓成功疏導了西湖水氾濫,解決了當地的水患問題,百姓為了報答他,就送了蘇軾最愛吃的豬肉來答謝。蘇軾見狀,用自己在黃州時開發的烹飪方式烹煮豬肉,分給當地百姓,這樣"東坡肉"才作為一道名菜流傳至今。

不得不提的是,湖北和浙江一帶,因為氣候溼潤,生態環境易於養豬。而羊偏愛青草地,喜歡日照,在這些地區,養豬顯然要比養羊合適得多。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這知識好冷】,從視頻中講述的歷史來分析,南宋時期是中國人肉食選擇轉向偏好豬肉的關鍵時期,此時人口分佈中心大大向南方地區移動了,加上氣候條件、生態環境都更加適合養豬,豬肉才打敗了羊肉,成為百姓餐桌上的重要食材之一。

雖然自元朝建立之後,蒙古族的飲食習慣在某種程度上延緩了人們食用豬肉的上升勢頭,但到了明代初期,豬肉最終定性成為了中國人最喜歡的肉食食材,從此有了"大肉"的稱號。這跟中國社會逐漸向南部地區遷移的歷史進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從明代開始,養豬業逐漸反超了養羊業,豬肉成為了中國人的主要肉食,至今沒有得到改變。

全球每兩斤豬肉就有一斤被國人吃掉,西瓜視頻揭秘愛吃豬肉的緣由

簡而言之,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人口重心漸漸向南偏移,畜牧養殖業的條件跟之前大不相同,加上豬本身雖無法融入遊牧民族的生活,卻能夠輔助農業社會的糧食蔬菜種植,因此它們逐漸取代了羊和魚,成了我們餐桌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好吃又好養的豬肉還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識,歡迎您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這知識好冷】來一探究竟。

#西瓜視頻創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