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儒家”三綱五常””君臣父子”之說的正本清源

對儒家“三綱五常”和“君臣父子“的正本清源有不少人攻擊中國儒家的沒有民主思想,舉的例子就是“三綱五常”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下面就這一說法正本清源。

我們之前說過,儒家屬於人乘善法,具有善法的所有特徵。那麼既然是善法,怎麼可能與民本對立。在事實上,中國古代都是半儒半法。那麼儒家的“三綱五常”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與民本思維對立嗎?

儒家中孔孟二人被稱為聖人和亞聖。孔子講究仁禮,對其他的沒有過多描述,孟子推崇義,提出智,二人並居孔廟中,孟子明確說出,民貴君輕的說法。以及君待民如草芥,則民待軍如仇寇的說法。孔孟二人並居孔廟,怎麼可能理論基礎完全相反?

從實踐上看,儒家氣質濃厚的宋,明,都是君王與民共治天下,士大夫都懟的君王不上朝了,這根本就是隻有在民本思想的教育下才能實現的。

那麼君臣父子是什麼意思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國文言文有同一個詞先動詞後名詞的習慣。君君:像君王,君:君王,所以君君意思是君王要像君王的樣子,臣臣同理,大臣要像大臣的樣子,父父: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子子:孩子要像孩子的樣子。三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表率,所以君王要做臣子的榜樣,父親要做孩子的榜樣,丈夫要做妻子的榜樣。聯繫中國KMT入黨宣誓就看的很清楚:在“階級鬥爭”理論稱霸之前,蔣介石極為推崇儒家,那麼用儒家教育的KMT到底是絕對服從還是怎麼解釋三鋼呢?

引文:特製為全黨黨員守則十二條,通令全體同志,一致遵行。務期父以教子,師以教弟,長官以教屬僚,將帥以教士兵,共信共行,互切互磋,親愛精誠,始終無間。

看見沒有,這就是三鋼的本來意義。那麼為何中國古代會有一些類似“郭巨埋兒”之類的孝順故事呢?

我們看漢代的孝經:【孝經原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這是《孝經》中隨便找的一段話,已經明確了敬親愛親為孝,母需愛,父需慈,哪裡有長官意志的東西?那麼“郭巨埋兒”從哪裡來的呢?元代某個讀書人。所以,我說全面儒家其實只在秦之前的中國和東邊的日本。中國儒家氣質濃厚的漢,宋,明同樣具有一些研究意義。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中國古代隨便一個讀書人寫的東西就全部是儒家。這是不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