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造反,母親持刀罵到: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寶應二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了。

安史之亂的平定,雖然郭子儀是統帥,但是真要說起誰是第一功臣,那非僕固懷恩莫屬。《舊唐書》裡記載說,“進軍與李光弼合勢,及史思明戰於常山、趙郡、沙河、嘉山,皆大破之,懷恩功居多。”他們一家因為作戰犧牲46人,這不僅在唐朝,就算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滿門忠烈。

兒子造反,母親持刀罵到: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僕固懷恩,從名字看出,他不是漢人,而是鐵勒人,“鐵勒部落僕骨歌濫拔延之曾孫,語訛謂之僕固”,也是出身顯赫。在唐太宗時,鐵勒部投降於大唐,由此,也就為大唐效忠。而僕固懷恩就是大唐唯一一位鐵勒部將領。

當時,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軍隊很是強大,在軍隊作戰中唐王朝也是很吃力。在唐代宗的指示下,僕固懷恩前往回紇借兵,並且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還把三個女兒嫁到了回紇。懷恩的兒子僕固玢兵在作戰中戰敗,便投降了敵軍,等到平安歸來之時,懷恩卻親手斬殺了兒子,原因是兒子投降十分羞辱。

《舊唐書》中的評價是,“懷恩為人雄毅寡言,應對舒緩,而剛決犯上,始居偏裨之中,意有不合,雖主將必詬怒之”,僕固懷恩作戰勇猛,經常衝鋒在最前面。接替李光弼後,半年就平定了河北,唐代宗將他作為第一功臣,繪製畫像送到凌煙閣供奉。並封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實封一千一百戶、大寧郡王。

兒子造反,母親持刀罵到: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在安史之亂平叛後,唐王朝按例對功臣們進行了封賞,同時也為了重蹈覆轍,把將領們的兵權都收走了,唐王朝經此磨難之後再無昔日萬國來朝的盛世光景。所以,回紇的登裡可汗動了心思,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兵臨城下。見到此狀,唐代宗很是害怕,急忙讓登裡可汗的岳父——懷恩——前往說服。

雖然懷恩成功勸退了回紇大軍,但是唐王朝卻認為他是與回紇密謀造反,畢竟是有親戚血緣關係的。宦官駱奉先向代宗進言,說僕固懷恩有反心。唐代宗已經看慣了各地節度使翻臉無情,對僕固懷恩也有了猜忌之心。於是,他派宰相裴遵慶去探聽情況,僕固懷恩一見到裴遵慶,竟然哭成淚人,還抱著裴遵慶的雙腳不放。

裴遵慶長嘆一聲,勸他返回京師,向代宗自證清白。僕固懷恩也答應了,然而就在臨行前,部將範志誠勸他為自己考慮考慮,朝廷對大將的猜疑已經讓郭子儀、李光弼先後被明升暗降地被剝奪了兵權,平定安史之亂中的勇將來瑱也因為得罪了宦官被貶賜死。僕固懷恩不敢去,開始還打算派兒子去做人質,後來也被範志誠勸阻,誰都不去長安了。

這樣一來,朝廷與僕固懷恩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大。為了防範於未然,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讓郭子儀出面,招攬僕固懷恩的舊部。郭子儀不愧是老帥,僕固懷恩的手下很多是他的老部下,都紛紛跟著郭子儀跑了。

兒子造反,母親持刀罵到: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在這種情況下,僕固懷恩也無法忍耐了,最後扯起大旗公然反叛。他在邊疆的人脈很廣,便假稱唐代宗駕崩,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等部落幾十萬人共同攻打大唐。

僕固懷恩率領眾多少數民族的軍隊前往攻打唐朝,這事,懷恩的母親出現了,據《新唐書》記載,“‘我戒如勿反,國家酬汝不淺,今眾變,禍且及我,奈何?’懷恩再拜出,母提刀逐之曰:‘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軍中!’”。

老母親大義凜然指責懷恩辜負王朝的信任,竟然敢出兵造反。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懷恩面對母親的指,依舊沒有放棄造反。

郭子儀聽到僕固懷恩不聽母親勸告,背叛唐廷,派人告訴唐代宗。唐代宗慘然不悅地說:“我過去用人不當,致使分不清好壞,深感慚愧。”命人用車子載僕固懷恩的母親接到長安,給予優厚待遇。月餘,老人病死,以厚禮葬之。

而僕固懷恩在起兵反叛幾天之後,突然暴斃在軍營之中。他死後,唐代宗也覺得自己做得有些過分,不無遺憾的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

僕固懷恩全家有46人為國殉難,三個女兒犧牲個人幸福為國遠嫁和親,可謂滿門忠烈。可惜這樣一個忠勇之人卻不被朝廷信任,最終被太監所逼迫而謀反,被史學家記入“叛臣傳”,實屬可惜。唐王朝沒有給功臣正確的封賞,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結果也正是造成了僕固懷恩後來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