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論語》識天下(五十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楊伯峻: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

錢穆: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行它的呢?”先生說:“怕只有一個恕字吧!你自己不願要的,莫把來施加別人。”

李澤厚:子貢問道:“有一句話可以一生遵循的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便不要給予別人。”

詳解:錢認為“言”解釋成“字”,其餘兩人認為“言”解釋成“句”,這都是膚淺之見。其實,這裡的“一言”,不在“字句”間,是“言”而“一”。“一”,純一不雜,而沒有“一”,何來“終身行之”?“行”,發hang,連續貫穿。一而行之,也就是一而貫之的意思。注意,子貢所理解的一而貫之,與孔子所理解的是不同的。子貢希望得到一個規律、一個定義、一個天理、一個天道之類東西“一而貫之”,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一個上帝式的想法,但這顯然不是孔子的“一而貫之”所指。對於孔子來說,只有現實的當下才是“一而貫之”的,沒有任何不變的準則、道德等是可以“一而貫之”的,為了表明這個問題,孔子因而有下面的回答。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恕乎?”的倒裝,千古以來,所有人都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成了所謂孔子的“恕”道,其實都是把這句倒裝話的意思給搞反了。“其..乎”的句式,表示的是詰問、反問。正因為當時都喜歡談論所謂“恕”道,而且給出不同的定義,認為自己的定義才是正確的,然後都企圖把自己的定義“一而貫之”,這種想法,就如同子貢的想法一樣,孔子就用一個反問句給於反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當時最流行的對“恕”道的定義,也是最普通的常識,孔子反問,難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道嗎?顯然,孔子並不一味地、脫離當下現實地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所謂的“恕”道。通過反駁這個最常識言論的非絕對性,孔子就表明了沒有什麼言論是可以如子貢所認為的可以終身一而貫之的。可笑的是,千古以來,竟然被這樣一個簡單的反問句所疑惑,竟然把孔子反對的東西當成孔子的東西,這《論語》被這群儒生飯桶給當飯吃了,還論什麼語呀?

其實,假設“己所不欲”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要“勿施於人”呢?如果否,這就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言論矛盾,如果是,既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勿施於人”,那還廢話什麼?這樣的垃圾言論竟然成為兩千多年來強加給孔子的所謂語錄,簡直無聊透頂。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出這話的邏輯矛盾,看出這是一句垃圾廢話,一個“其恕乎?”的詰問就把這話給扒了皮,可惜兩千多年來的人都是睜眼瞎,竟然沒一個人再指出,可笑可憐呀!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有可以終身一而貫之的言論嗎?”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就不施加給別人,難道就是“恕”嗎?”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楊伯峻:子貢道:“我不想別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別人。”孔子說:“賜,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錢穆:子貢說:“我不要別人把這些加在我身上,吾亦不要把著來加在別人身上。” 先生說:“賜呀!這非你(能力)所及呀!”

李澤厚: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什麼東西給我,我也不想強加給別人。”孔子說:“子貢呀,這不是你所能辦到的。”

詳解:本章重點在何謂“加”?上面與通常都解釋為“施加、強加”,其實,這都是“加”的延伸意思。“加”,從“口”而用“力”,十分形象,本義是虛報、誇大其辭、說過頭話、在原來的基礎上增添、把本來沒有的添加上去、誣枉。子貢自己不想誣枉別人,也不希望別人誣枉自己,孔子認為,這不是子貢所能辦到的。其實,何只子貢,只要是社會中的人,只要是在“人不知”中的人,就不可能辦到,連孔子自己也不能辦到。

這子貢,從來就沒明白孔子,依然繼續他的“一而貫之”的名言遊戲,本章又來了一個“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又發著“我不想別人誣枉我,我也不想誣枉別人”的夢。但在當下現實中,這種玩意從來就不可能“一而貫之”,從來就是幻想,不可能實現。一個人對別人的評論、觀察,“不患”地在其角度上,在量子力學中,觀察者不可能“無加”於觀察結果之外,在現實的當下,在“人與人”的觀察中,顯然也不可能,這種“無加”的把戲如果被當成一個目標去追求,就是大傻瓜,就像企圖在量子力學中排除觀察者狀態的影響一樣。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明白這個道理,一句“賜也,非爾所及也”,說白了,就是“子貢,別腦子進水、白日做夢”。

白話直譯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問:“我不想別人誣枉我,我也不想誣枉別人。”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所能達到的。”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