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散落的嘉州文化“串珠成鏈”

將散落的嘉州文化“串珠成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在歷史長河中,遺失的文化猶如一顆顆斷鏈的珍珠墜入塵埃,只有俯身拾起,拂去泥沙,將散落的珍珠串聯成鏈,才能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魅力與價值。

  文化,是歷史的承載,也是記憶的鐫刻。多年來,峨眉山市政協始終致力於本土文化的傳承,在挖掘與整理、傳承與創新、建設與融合中履職盡責,將峨眉文化內涵融入城市脈搏,促進歷史文化與新時代發展同頻共振。

將散落的嘉州文化“串珠成鏈”

凸顯峨眉歷史文化的書籍 資料圖片


  尋根溯源,在歷史長河中追尋“文化原鄉”

  2019年12月30日,對峨眉政協人來說是個喜慶的日子,由峨眉山市政協和峨眉山電視臺聯合制作的紀錄片《故宮文物南遷·峨眉記憶》榮獲第九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成績的背後,凝聚著政協人多年的執著堅守與智慧結晶。

  “抗日戰爭時期,峨眉曾是故宮文物典藏之地,峨眉人與故宮人齊心協力,為守護國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段歷史卻鮮為人知。”《故宮文物南遷·峨眉記憶》編劇、峨眉政協文史研究員趙敬忠感慨地說,為了讓世人銘記這段光榮的歷史,傳承和弘揚典守精神,峨眉山市政協組織文史研究員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尋根溯源。

  文史工作猶如打撈沉船艱苦而漫長,峨眉政協人秉持“典守精神”,奔走各地尋訪知情人,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收集上萬幅圖片資料,終於還原了峨眉人八年典守續存中華文脈的感人故事。

  十年堅守,峨眉政協人用智慧和心血換來碩果累累:2012年,由該市政協牽頭拍攝的35集電視連續劇《密戰峨眉》先後在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等十多家電視臺播出,產生很大影響,獲得四川省委“五個一”工程獎、四川省政府巴蜀文藝獎以及樂山市郭沫若文藝獎;2017年,四集紀錄片《故宮文物南遷·峨眉記憶》順利拍攝,再次榮獲巴蜀文藝獎;2018年,由文史研究員趙敬忠撰寫的文史專著《典守峨眉·故宮文物南遷入藏峨眉紀實》正式出版,並榮獲樂山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20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三集大型紀錄片《國寶的長征》正在加緊製作……“一本書、一部電影、一臺電視劇、一部紀錄片”,政協人用多元文化展現出崢嶸歲月裡的閃光記憶。

將散落的嘉州文化“串珠成鏈”

故宮文物南遷峨眉存放地遺址——武廟 資料圖片

  薪火相傳,在峨眉文史中涵養“精神家園”

  在峨眉山市政協檔案櫃裡,一本本散發著墨香的《峨眉文史》擺放整齊。

  “峨眉山市政協自1985年起,連續36年每年編輯一本《峨眉文史》,截至目前,已完成36輯。”擔任文史委主任多年的孫旭培感觸頗深,挖掘歷史不容易,堅持36年追根溯源更不容易。“峨眉山市政協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文史研究工作,聘請了40多位文史研究員,目的就是要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

  然而,與歷史對話並不是一件易事,峨眉政協人以嚴謹務實的作風,熱愛家鄉的情懷,主動擔當起“精神家園”的守護者。90多歲的文史研究員趙劃,不顧年事已高,為搜尋歷史印證,不辭辛勞多方奔走,令人動容。多年來,峨眉政協人探尋文脈之旅的足跡遍佈家鄉的山山水水,撰寫出《解讀峨眉》《武行峨眉》《峨眉歷代名人傳略》《歷代名人與峨眉山》等一部部承載歷史的精品力作。

  目前,峨眉山市政協正在與四川大學聯合撰寫《五院絃歌·四川大學在峨眉》,合力挖掘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匠心獨運,在文旅融合中擦亮“文化品牌”

  峨眉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具有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做好文旅融合,聚智聚力打造“大峨眉”國際旅遊文化品牌?

  2019年3月8日,在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峨眉學”研究會正式成立,這是峨眉山市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眾多政協文史研究員成為“峨眉學”研究會骨幹,他們聚焦“儒釋道茶武食藥”七大核心文化,對峨眉歷史、文學、民俗、宗教、武術、茶、地理、中藥材、飲食等峨眉特色文化展開全方位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中。

  針對城市建設如何植入歷史文化元素這一課題,峨眉山市政協先後形成《對餓澇堰恢復改造工程中植入歷史文化元素的建議》《市區口袋公園建設的文化元素建議》《關於現代農業旅遊環線融入峨眉歷史文化標識的建議》等調研成果;提出規劃建設子陵公園,在楊柳街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等意見建議。一系列建議,得到了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並付諸實踐。

  在古與今的串聯與碰撞中,峨眉山市政協人不懈努力,把本土文化串珠成鏈,在文旅融合中擦亮“文化品牌”。



來源:樂山日報 ,趙紅衛 馮蕾

將散落的嘉州文化“串珠成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