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在上篇的《何以謂家》中我寫到家是男女雙方共同經營和創造的居住場所,在與家相關的家庭成員中,大多數的女性朋友對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依賴和迷戀。

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而與家相關卻又相差很遠的一個詞是“家暴”。這個詞在當今社會頻頻暴出,而受害者也以女性朋友居多。

一則調查顯示:中國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毆打,每年有15.7萬婦女自殺,60%是因為家庭暴力,40%的女性殺人案件和家庭暴力有關。而家暴的受害者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後才會選擇報警……

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這些家暴受害者在受到家暴後主動選擇和對方分開的只有8.7%。39.2%的人想過分開但最終沒有分,而連分開都沒有考慮過的人則達到了42.2%。

在未分開的原因調查中,有63.8%是出於“對孩子的顧慮”,36.2%是“經濟不穩定”,還有“覺得對方會改”、“怕丟臉”、“對方不同意”、“對方需要我”、“擔心被周圍人反對”、“害怕被對方報復”。

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悲劇是被長期暴力的人會依賴暴力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她們寧願長期忍受身心折磨,卻不願抽離苦海呢?是對家的依賴和心的歸屬?

那麼排除個人性格因素和父母養育因素外,真的是女人在天性中對家更在乎嗎?還是社會階級文化的強化及時代侷限的產物?

清末怪傑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寫道:”一個真正的中國女人應當是無私的,沒有自我”、“一個真正的中國女人的榮耀,不僅僅是愛慕丈夫、對其坦誠,而是絕對無私地為丈夫而活“、“一個女人性格越謙遜,就越有女人味,越接近一位理想的女性……”它認為中國理想女性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幽閒“。

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而詩經“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窈”指僻靜、溫順、羞澀;“窕”指漂亮、溫文爾雅)就是對“幽閒”的詮釋和延伸。 “淑女”則是體現了他認為的中國理想女性的又一個特質:純潔或貞潔。所以,他最後總結出,中國理想的女性——真正的中國女人的三個核心特質:靦腆謙遜、嫵媚優雅,以及純潔或貞潔。

同時,一代狂儒辜鴻銘既提倡一夫多妻(他認為是中國女性的忘我,使納妾在中國成為可能,而且沒有絲毫的不道德), 同時也對妻子的“三寸金蓮”愛不釋手,每當才思枯竭之時,把玩下妻子的小腳便可以文思泉湧…..

可以說,這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做為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曾翻譯《論語》、《中庸》和《大學》,且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一直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的學者和翻譯家代表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全部思想。

而小腳女人這個詞離我們並不遙遠,很多八零後的奶奶、外婆輩都還保持著“裹腳”的習俗。而裹腳的習俗最早源於五代十國中的南唐採蓮女出身的窅娘纏足"屈上作新月狀"在蓮花臺上跳採蓮舞而開始受宮中及貴族婦女關注和模仿。明朝以後,三寸金蓮始現人間。至清早期成為民間風尚,無分貴賤 ……

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對於纏足的普及化 宋代的“程朱理學”絕對是一大推手。他們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以提倡寡婦“守貞”,從此貞節牌坊成了道德祭壇;而“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更加成為束縛女性手腳的教條,從此女性開始被定義不能拋頭露面、往來於市;為防女子婚後私奔逃亡,起初在蓮鞋下裝上木塊,後來演變成纏足。從此四五歲大的女孩便開始在母親的“好女孩都裹腳”的誘導下開始裹足……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宋代女性的著裝趨於拘謹、呆板,包裹嚴實。

在宋代程朱理學們的眼裡:“纏足既是裹心,而裹心則是無慾,無慾則靜虛,靜如水則明,虛若谷則無雜。”這種“滅人慾”的理學壓抑下,女子必須遵禮守教,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而當時的文人們卻把纏足發展成了滿足男人的性慾的一種“癖好”。當時的文人們甚至總結出了小腳的”四美“(形、質、姿、神)、”三美“(肥、軟、秀)。還將小腳的玩法歸納出了48種之多,如:聞、吸、舔、咬、搔、脫、捏、推……等。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這種畸型的嗜好背後是戀母情節的扭曲和變形,還有從小被壓抑的性意識啟蒙,一如現在的家庭暴力……雖然“纏足”代表“裹心”,但“裹心”並不能代來“無慾”,相反帶來了更多的壓抑和悲劇的發生。

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而中國古代的“三從四德”似乎在告訴女性,一個女人活著的首要目標是做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妻子和一個好母親。而這三個角色也都是在圍著“家”轉,而辜鴻銘更解釋道漢字中的“婦”,是一個手握掃帚,打理家務的形象。而他自己更認為“真正的理想女性總歸是家庭主婦”。

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從古至今,中國的大多數男性都在對母親的依戀和分離中掙扎和徘徊,他們被稱為心理未斷奶的“巨嬰”,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在今天的家庭中應運而生,我想這是長期以來中國文化中對女性“無我”和“犧牲”的沉澱和強化,也是當今社會活生生的現實對父權文化的打臉……

而今,大女主的劇情頻頻被搬上熒屏且廣受歡迎,這說明女子已逐漸從“從屬、輔助”的地位上獨立出來。女人從最初的“他者”——自我犧牲的忘我角色中擺脫,走出女性的“內在性”的過程,就是女性做真實的自己的過程。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波伏娃認為:女人成為他者正是因為男性在自我界定過程中樹立了女性的他者地位,女人內在性的文化根源正是父權制,女人只有從父權的束縛下走出來,女性才能擺脫“他者”狀態。女人要想解放就必須先打破早已內化的“他者”觀念,確立自我、樹立自我意識。

而女性實現自我和獲得解放的先決條件是經濟上的獨立和自由。女性的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經濟地位的演變”。這才是不讓自己的生命屈服於他人的意志的基礎……

為何“家”對女性如此重要?

而我也相信:未來的社會將會呈現多元化的性別視角,不再有清晰的男女界定。到時只有人的概念是第一位的,而性別的邊界會逐漸消匿……而這一切終歸取決於社會制度和文明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