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武松有3個外號,其中一個是宋江編出來的,卻很受用

打虎的武松是好漢,不再“打虎”的武松才是真英雄。——題記

細心觀察《水滸傳》會發現,絕大多數好漢一出場在報上自己姓名的同時,都會順帶說一下自己的外號。

《水滸傳》中武松有3個外號,其中一個是宋江編出來的,卻很受用

這幾乎是江湖上不成文的規矩,也是自己是“江湖中人”的一個證明。有點類似前些年街上的混混不紋個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黑社會一樣。

二郎武松

但卻有極少的幾位好漢,一上來是沒有外號的,武松便名列其中。《水滸傳》中武松第一次出場,是在小旋風柴進的莊子上,當時生了病的武松很是頹廢,一肚子鬱悶氣差點跟宋江起了衝突,被柴進化解後,才算與宋江不打不相識。柴進介紹武松時說:

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

然後就沒下文了,只要我們對比所有好漢相見的開場白,這其實頗有些尷尬,因為沒有外號,間接說明武松根本就沒混過江湖,因此根本算不得江湖中人。他在家鄉失手打傷了人,卻誤以為對方已死,因此一溜煙跑到柴進這裡混吃混喝。好在柴進有些胸襟,不然換戶人家,誰肯讓這種社會不良青年再待下去呢?

《水滸傳》中武松有3個外號,其中一個是宋江編出來的,卻很受用

除此之外,我們又不得不佩服宋江為人處世之細心,就連武松這樣不招人待見的不良少年,都能以禮相待,給予極大的尊重,讓我們來看面對出於窘境的武松,宋江是怎麼說的:

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

這和幾乎算得上《水滸傳》中排得上號的騙人話了,要知道人家武松之前都沒出過清河縣好不好?而且還是個靠哥哥買炊餅養活的不良少年,宋江壓根就不可能聽說過武松。但這句話恰恰打動了人生低谷中的武松。

所以說有時候謊言不一定是壞事, 有時也可以拯救一個人,甚至獲得一個人的友情和信賴。

打虎武松

拜別宋江後,武松踏上歸程,之後便是眾所周知的【武松景陽岡打虎】的故事,武松也因此獲得了都頭的官職,,自此之後我們會發現,武松每每與人相識後,便會有意無意的提到自己打虎這件事,客棧偶遇菜園子張青與孫二孃夫婦時,也三局離不開打虎·:

“莫不是景陽岡打虎的武都頭?”武松回道:“然也。”

與施恩介紹時說道:

景陽岡上,酒醉裡打翻了一隻大蟲,也只三拳兩腳,便自打死了,何況今日!

甚至在鴛鴦樓中大殺四方後,還在牆上寫下八個大字:

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打虎這件事讓武松聞名於江湖,也讓武松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外號。此時的武松正式進入了江湖,不再是那個尷尬的沒有外號的愣頭青了。不過正如所有初入社會的青年人那樣,稍稍有點成就,就容易飄了,武松也難逃這個命運。

《水滸傳》中武松有3個外號,其中一個是宋江編出來的,卻很受用

在替施恩奪回快活林時,看似是幫人,實則並非那麼光明磊落,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至多算是個流氓打流氓,黑社會搶地盤,武松被人當“槍”使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為後來武松差點被冤殺埋下了伏筆。對於這點,施耐庵在對醉打蔣門神這段故事的詩評中就有所暗示:

奪人道路人還奪,義氣多時利亦多。快活林中重快活,惡人自有惡人磨。

對於前半句我們很好理解,但最後一句就很值得玩味了,用“惡人自有惡人磨”而不是“惡人自有英雄打”,豈不正是暗示武松幫助的並非弱者,而是黑社會收保護費之間的鬥毆!但因為武松是《水滸傳》想要激勵塑造的英雄,所以關於這點就一筆帶過,不然會影響武松的英雄形象。

行者武松

人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用在武松身上再適合不過了,他不問青紅皂白,只聽施恩一面之詞便打走了蔣門神,自然就要承擔其後果。施恩本身是官二代,他的父親是孟州牢房管營,相當於當地的監獄長。仗著父親的社會關係,施恩在快活林大收保護費,《水滸傳》原文中這樣描述武松打走蔣門神後的情形:

自此施恩的買賣,比往常加增三五分利息,各店裡並各賭坊兌坊,加利倍送閒錢來與施恩。

看出來了麼,施恩做的哪裡是正經買賣,根本就是黑社會,所以當武松可以仗著武力插手黑道紛爭時,難道蔣門神背後就沒有靠山,要知道“一山還比一山高”,蔣很快便通過靠山張團練抱上了張都監的大腿,而張都監可是施恩老爸的頂頭上司。

《水滸傳》中武松有3個外號,其中一個是宋江編出來的,卻很受用

​事情到這裡其實就已經很明顯了,官大一級壓死人,施恩一方妥協是早晚的事。武松作為當初最好用的槍,大概率會被施恩一方和張都監一方犧牲掉,畢竟選替罪羊和背黑鍋的人,最好是沒背景的。

當武松殺完他所認為的“仇人”後,靜下心來是否會反思:

他當初貿然去打蔣門神到底對還是不對?

施恩一家在其遇害時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施恩的送別是真的不捨還是心有愧疚?

原來都是荒唐事,錯的是這個社會世道,還是武松本人呢?或許盛世有了這樣的反思,那個打虎武松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見到的行者武松。

從二郎武松到打虎武松,再到行者武松,這不正是一個青年人從懵懂無知,到初生牛犢,再到成熟的蛻變嗎?武松之所以受到讀者的喜愛,其中不乏是因為找到了內心的共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曾懵懂衝動過,甚至也都有過被人利用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