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憂傷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伴隨著“健康快樂”的祝福。我們希望孩子一生都不會遇到傷害他的人和事,希望他們擁有我們不曾有過的幸福。


哪怕不用大富大貴,也要快樂順心。作為父母,誰沒在心裡默默祈禱過:“希望他比我過得好,比我幸福”。


可兜兜轉轉之後,卻發現快樂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們的孩子並沒有理所當然地快樂。


電視劇《清平樂》迎來了大結局,劇中王凱成功演繹了一位君王宋仁宗的一生。宋仁宗趙禎不是一名成功的帝王,同樣也不是一名成功的父親。


女兒徽柔是爹爹的心頭肉,趙禎曾經立下誓言:我要讓她做整個大宋最快樂的姑娘。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可到最後,徽柔成了大宋最可憐的姑娘。


初戀是一名帥氣才子,卻被爹爹拆散。同時,爹爹還把她嫁給了其貌不揚,舉止略顯木訥的李瑋。後來,徽柔愛上懷吉又被活活拆散,才二十多歲的小姑娘就瘋掉了。


人人都會覺得做皇帝是天下第一美事,可是實際上快樂與不快樂在於心境而不是環境。


趙禎就是一名“不快樂”的皇帝,他喜歡過一個女孩,卻不捨得把她束縛在宮牆內,只能忍痛放飛愛情。


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規矩所禁錮。可以說,他幾乎沒有真正快樂過,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


當自己的女兒到了婚嫁年紀,他看到女兒和一位白衣少年在一起嬉戲,他的第一反應是憤怒。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對於有女兒的老父親的心境,用網絡用語說就是:“養了二十年的白菜,讓豬拱了”。


可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可能是,他自己年少時有過一段錯過的愛情。當自己的女兒擁有明媚的愛情時,就刺傷了他隱藏的傷痛。


我們總覺得,自己經歷過的痛苦,不願意再讓孩子經歷。


可是潛意識裡,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品嚐自己童年的味道,從而成為最理解自己的人。所以在不經意間,我們會做出與孩子分享痛苦的選擇。


就像很多父母看見孩子玩就生氣,並不是因為玩會傷害到成績,而是因為孩子天真的玩耍,會傷害到自己的“壓抑”。


當孩子擁有父母沒有擁有過的快樂時,有可能就會觸碰到父母潛意識裡的傷痛,從而阻擋孩子快樂。


所以說,《清平樂》中徽柔不會成為大宋最幸福的女孩,因為她的爹爹內心有無數壓抑和悲傷。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父母是個不敢快樂,不夠快樂的人,孩子就很難發自內心的快樂。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父母的不快樂,是如何“傳染”給孩子的


“我不快樂,所以更希望孩子擁有快樂”,這是意識層面,我們的想法。


可是在潛意識層面,父母傾向於讓孩子嚐嚐自己童年的各種痛苦味道,把孩子製造成理解自己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她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媽媽總是跟她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你的財產都要防著老公,為將來離婚做好準備。


明明自己的婚姻很幸福,老公體貼又擔當,媽媽是不是“有病”,才會總是跟她說這樣的話。


不僅如此,媽媽還會下意識否定她,不論她做什麼。例如,她要是想出門坐公交,媽媽就說公交太擠,還是自己開車吧。她要是想開車,媽媽就會說一點也不節儉,有直達的公交為什麼要開車?


有時候朋友也想跟媽媽大吵一架,可是她又捨不得。她知道,媽媽只是生活得不夠快樂,內心需求沒有被滿足。


原來是朋友的父母關係不太好,雖然沒有離婚卻分居多年。家裡生意做得不錯,在市區買了好幾套房子,卻總因“經營理念不合”而吵架冷戰。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這世界上不快樂的人有很多,可幾乎沒有人願意“孤獨的悲傷”。


父母身上的悲傷,會通過各種方式“感染”給孩子。


父母壓抑的東西,希望讓孩子替他表達。


同時,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壓抑,自己快樂的時候也會有負罪感。


所以說,原生家庭的問題會代代相傳,父母身上的匱乏,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


被父母吼大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成為“吼爸吼媽”;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與孩子情感疏遠……


父母會傾向於讓孩子體驗自己的痛苦,比如失敗婚姻的痛苦,被否定的痛苦,從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個“陣營”。


當然,如果給我們選擇,我們肯定不會選擇故意讓孩子去痛苦。可是如果我們自身都是匱乏的,對孩子的愛也就缺乏邊界,變成“共享痛苦”的愛。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孩子快樂時,父母為什麼“恐慌”了


有一個場景,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


炎炎夏日,我們從冰箱裡拿出半個冰鎮西瓜,用勺子挖著吃,一邊“葛優癱”在沙發上,一邊看著電視。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簡直是人間美事啊!


這時,如果父母突然下班回來,他們會說什麼?


“作業寫完了嗎?”

“吃冰西瓜不怕拉肚子啊?”

“躺著看電視還要不要眼睛了!”

“坐直了看,都要駝背了!”


其實這個場景有多麼罪大惡極嗎,似乎也沒有。可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潑冷水”。


每當孩子快樂的時候,父母總會及時喊“不”。


彷彿快樂是罪惡的,是不可控的。只有打消了孩子的快樂感,帶著壓抑和剋制,他們才能成長與進步。


就像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苦盡甘來”“逆水行舟”,必須跟自己“逆著來”,才能進步。


如果孩子快樂了,那麼父母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下意識的想法也許就是我們對待快樂的態度。


孩子期待的父母,一定是可以和他們一起坐下來,享受生活的自在與愜意的。但是父母會覺得那樣是罪惡的,生活中還有那麼多難題沒有解決,自己憑什麼快樂,憑什麼放縱。


更何況,也只有孩子變得不開心,不幸福,我們才能與孩子建立聯結,以父母的身份“拯救”孩子。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不敢坦然快樂,是多少人的通病


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有很多家長抵制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原因是小朋友看了後,會模仿小豬跳泥坑、跳沙發、跳水坑等行為,還天天學豬叫。


我們且不說是不是動物歧視的問題,就說說父母難以接受孩子跳泥坑的行為。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如果問任何一個家長,一件衣服重要還是孩子的快樂重要。他們的回答無一例外會說,當然是孩子的快樂重要。


可是,如果再問他願不願意讓孩子跳泥坑,大部分家長都會搖頭。


跳泥坑是一件很解壓的事,也是孩子釋放天性的事。我們不願意孩子去做,是因為我們太難面對這種坦蕩蕩的快樂。


大膽快樂,是有罪惡感的。我們會想起很多悲傷的往事,想起不快樂的親人,然後壓抑自己的快樂。


快樂是“順流而下”,我們不知道它會走向何方,更不知道如何應對未知的恐懼。悲傷卻是“逆流而上”我們能體會到自己的付出感,也就不會罪惡和愧疚。


電視劇《安家》中有一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片段,房似錦家裡發生了很多糟心事,回到上海後她憂心忡忡。徐文昌為了哄她開心,請她吃冰激凌。


一個冰激凌,讓她開心得像個孩子,忘記了煩惱。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可是一隻冰激凌還沒吃完,她的眼淚就下來了。她說,“我怎麼有臉吃冰激凌。我怎麼有資格去享受生活”。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相比於享受、慾望、快樂這樣的詞語,憂傷、惆悵、悲觀,好像才更能讓人理所當然。


我們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不敢讓自己興高采烈。


也許像房似錦一樣,缺乏安全感,原生家庭缺乏足夠的寬容,我們習慣了壓抑,習慣了視慾望為羞恥。


當我們成了父母,孩子的快樂也彷彿成了刺眼的存在。


《清平樂》大結局徽柔被逼瘋:你只要快樂就好,是最大的教育騙局

坦蕩快樂,需要“刻意練習”


我們不敢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來自原生家庭,也許來自憂鬱的氣質類型。


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不能剝奪孩子幸福的權利。


其實我們心裡明白,孩子跳一次泥坑、吃一根冰糕、看一會電視,並不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我們只不過是不會應對這種輕鬆與愜意,害怕面對快樂之後的未知。


想要讓孩子“敢於”快樂,父母不把悲傷強加給孩子是一個必要條件。


也許讓父母本身變得快樂,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相比之下,我們把自己與孩子隔離開些,允許孩子快樂,就容易得多。


能感受酣暢淋漓的快樂,是人生中多麼難得的體驗。我們人到中年,失去了童真,也許很難像個孩子一樣傻笑。


可是孩子不一樣,他們擁有著單純,擁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有權利享受自己的人生,有權利去擁有快樂。


快樂,是一件需要刻意練習的事情。


我們必須慢慢治癒自己,儘量不讓自己的“任性”控制孩子。


下次孩子再天真爛漫地“跳泥坑”“吃冰西瓜”時,控制自己“潑冷水”的慾望。試著和孩子一起體驗那種快樂與愜意,可能第一次會有些不適應,沒關係,多嘗試幾次沒有負罪感的快樂,也許我們自己也能得到治癒。


“希望你做最快樂的孩子”,不是一句空口號,而要切切實實地改變和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