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行走黃河”

大型融媒體報道

走進鄂爾多斯了!

今天帶大家去黃河的流經地

看看人民日報記者筆下的

準格爾旗

20年後,人民日報社再度“行走黃河”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黃河流域圖

“2019行走黃河”:

綠染準格爾 天賜太極灣

一瀉千里奔騰向前的黃河,在即將告別高原流入中原之際忽然變得戀戀不捨,繞著準格爾大峽谷迂迴徘徊,留下了兩個接近360度的大轉彎。青山不墨,綠水無語,卻肩並肩勾勒出流傳千秋的畫卷——太極灣。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準格爾黃河大峽谷 資料圖

綠染準格爾,自然造奇觀

自辛關黃河大橋以南6公里處,黃河陡然向東,又倏忽西流,轉出奇特的弧度。若從高處俯視,這組彎西窄東寬、尾部圓滿,兩面基本對稱,與周圍的峰巒溝壑相配合,像極了中國古老的太極圖,太極灣因此得名。與它毗鄰的還有老牛灣、包子塔灣等多處勝景。

與印象中波浪滔天的母親河不同,黃河在這裡還沒聚起咆哮萬里的氣勢,而是平靜舒緩,碧水幽幽,恍若深谷平湖。好像系在黃土高原腰間的一條玉帶,在北國呼嘯的寒風中,波光瀲灩,風姿綽約,讓人怡然忘情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圖為準格爾黃河大峽谷。“行走黃河”採訪組記者 仝宗莉 攝

大家都知道黃河一碗水半碗沙,為什麼準格爾大峽谷的景緻如此特別?大峽谷景區總經理王偉解開了謎團,原來眼前的黃河水之所以又清澈又平靜,是因為多年來準格爾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治理水土流失,培育森林植被從源頭涵養水土,上下游興建的庫壩工程也起到了調節平衡的作用。

近幾年來,隨著地方財力逐步好轉,在國家每年投資水保項目經費3000 萬元左右的基礎上,準格爾旗政府每年投入水保治理經費不少於2000萬元,目標就是要讓山頭綠起來,泥沙攔起來,生態環境好起來,老百姓富起來。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圖為崔家寨。“行走黃河”採訪組記者 仝宗莉 攝

山水嵌明珠,古村煥新顏

準格爾黃河大峽谷位於蒙晉陝黃河大峽谷準格爾段,北起準格爾旗薛家灣鎮城坡,南至龍口鎮小佔,水域長80多公里,是黃河流域上最具特色的峽谷地貌,被譽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不過,這裡令人稱奇的除了壯美大峽谷,天賜太極灣,還有古寨牆、瞭望臺、古廟等眾多歷史遺蹟,以及三面環河一線通陸的包子塔,是一處集自然、人文、歷史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本名準格爾旗魏家峁鎮杜家卯村的包子塔,三邊臨水四周壁立千仞,好像鑲嵌在群山綠水之間的一顆明珠。村子雖然不大,但很好的保留了石牆、石窯、油坊等村居特色,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已經被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從崖壁下的黃河碼頭登臨石寨,通道只有唯一的一條掛壁石階。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人民日報社“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組走進鄂爾多斯

圖為崔家寨酒坊。“行走黃河”採訪組記者 仝宗莉 攝

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完整保存至今的崔家寨是包子塔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古寨。穿過石砌的大門,沿著山勢拾階而上,青色的院牆,成排的窯洞,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織布坊、木匠房、郎中房、兵勇房、賬房、婚房……一個古院落在我們眼前徐徐揭開面紗。在這個面積不大,吃穿住用行樣樣自給自足的小社會里,隨處可見一串串的燈籠,黃澄澄的玉米,紅豔豔的辣椒,散發出古樸天然的氣息。

庭院樓臺、古道西風,歷史的蒼桑與人類文明在這裡交匯,山河形勝與人文景觀水乳交融,古老的村落正在煥發新的光彩。

記者瞭解到,依託黃河大峽谷、庫布其沙漠、黃土丘陵砒砂岩等獨特地貌,以及古村寨、古長城等文化古蹟,準格爾旗致力於打造中國第一條黃河 · 長城水陸風景道。當前,景區有一半的工作人員都是附近村民;依託景區,當地農產品也拓寬了銷路。未來,特色旅遊產業或將成為沿黃經濟帶建設的引擎之一 。

—THE END—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微信(ID:ordosnews)微信整編自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