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的不是副業,而是賺錢能力

人人都想掙錢,到底要不要做副業?

不少人來諮詢過這個問題,今天我給你分析分析。

上班時間工作,下班後去做美團騎手,多做一份工作就能多賺一份錢。

很多人理解的副業是除主業外的事業,並美其名曰“人生PLAN B”,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理解。


你缺的不是副業,而是賺錢能力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副業”始終是在拿時間換錢,每天都在做低質量無限循環的工作,而且極其容易被取代。


這叫賺血汗辛苦錢,不能叫做副業賺錢。


我真正理解上面這句話時,剛好19歲。那一年,我上大一,寒假期間在一間五星級酒店做保潔員,刷了一個月馬桶,最後賺了2400塊。


跟我一起做保潔員的阿姨們平均年齡45歲,同樣的副業我想就算再幹25年,我的收入也跟這些阿姨們相差無幾。


自從幹過刷馬桶的工作後,我發誓這輩子都不要賺辛苦錢了,我要靠腦力賺錢。


寒假結束以後,我回到了大學裡開始做銷售類型的兼職,在校園裡賣班服和推廣駕校報名工作。


靠這2份工作,累計賺了5萬塊錢後,我發現這個工作是不可持續的,一旦大學畢業以後我就再賺不到了。


至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簡單的腦力賺錢賺的仍然是辛苦錢,而且不可持續。


你缺的不是副業,而是賺錢能力


人生黃金創富時間在30-50歲之間,長時間做低質量的副業賺錢,你的收入很難趕得上各種生活支出。


在支出不變的情況下,唯一能提升你生活質量的是指數性提高你的賺錢能力。只有你的收入遠遠大於支出時,你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富人。


20-30歲是提升賺錢能力的分水嶺,能夠在這個階段積累到賺錢能力的人,最有機會在未來累積到財富。


反之,則陷入低質量勤奮的無限循環,每個月領著3千的工資,感嘆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我認為真正牛逼的副業應該稱之為“復業”,是可以產生複利效應的事業,就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


這種復業的好處至少有2個,一個是能夠幫助你提升個人能力,另一個幫你累積財富。


@付傑兄弟,95後,畢業後就職於某世界500強企業。2年後,離職回老家四川創業,幫助企業做項目操盤。


去年他說,還想再提升一下工作能力,剛好有這方面的導師邀請他去助手,他問我要不要去?


我反問:“你到底是想提升能力?還是想賺錢?”


其實,他心裡早就有答案了。


今天,他發微信給我說,已經買了山東淄博的票,過幾天就去上班。


我經常跟我的助手@銀溪說:“你不是在為我打工,你是在為你自己打工。我只不過剛好解決了你的生活後顧之憂,而你也剛好幫我做了一些事情,最後收穫最大的依然是你。畢竟賺錢能力,誰也拿不走!”


在職場早期的3-5年,絕大部分人都在上班,根本存不了幾個錢,靠創業賺到錢的人幾率更低。


因此,我建議你多去關注工作給你的能力提升,而不是過於關注那些低質量收入的副業,搞不好還影響到你的主業工作。


捨棄短期的那些蠅頭小利,把職場黃金時間用於工作能力提升,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在自我提升這條路上,你或早或晚都要走,越晚走的人風險越大,因為未來家庭的壓力會把你按在地上摩擦,你想不變平庸都難。


最後,關於副業帶來的財富積累,我個人的主要判斷是,它能否給我帶來持續性的長期回報,包括金錢和個人品牌溢價。


經常有人來找我接廣告和分銷賣產品,我大多都會拒絕。因為短期看起來能賺到的好事兒往往最消耗信任和流量。


反之,我更願意去開發一個新產品,它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收入,還有客流和品牌溢價,回報無邊界。


到底要不要做副業?我想你已經有答案了。


如果你想在短期內解決小的收入問題,完全可以去嘗試你所做的副業。


如果你不甘於平庸,如果你想在未來指數性提高個人收入,那麼你可能需要捨棄短期利益,聚焦於更長遠的複利事業。


選擇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大部分人缺的不是副業,而是指數性提高個人收入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