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文 | 王德清

·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山東省委領導了徂徠山和山東各地的抗日武裝起義,建立起十多支起義武裝。1938年6月,山東省委將各地起義武裝整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支隊。年底,經中央批准,在沂水縣王莊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

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大家知道,抗戰時期八路軍的裝備比較落後,像山東縱隊這種剛組織起來的地方部隊,武器更是奇缺。解決部隊的武器彈藥供應,成為當時十分迫切的問題。

當時,地方部隊有多難?

2003年以來,筆者多次到淄博和沂水採訪,認識了幾位當年在沂蒙山抗戰的老八路,他們從不同側面向筆者介紹了當年的情況。其中有一位沂水籍的張老先生,為筆者講述了當時魯中抗日部隊的情況。

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張老回憶說,當時戰士們使用的還是老毛瑟、套筒子、湖北條子等,壞一個部件就沒法用了。還有那種老掉牙的土煙梧,打三發子彈就拉不開栓了。彈藥供應也十分困難,戰士們每人只發三顆子彈,還得拿著子彈殼回來換子彈。部隊唯一的一個修械所負責技術的是個僱爐子匠,修槍托子的是個鐘錶匠。

八路軍山東縱隊雖於1939年5、6月間,在沂蒙山區建了兩個規模很小的兵工廠1廠和2廠,但是初期設備很落後,難以滿足部隊武器彈藥供應。

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1廠設在沂河上游大資山腳下的織女洞,它坐落在北山根裡,離村子二里多地,兩山夾峪,中間有一條小河,軍火廠的廠長是博山八陡的一個化鐵匠,他的助手是個鐵匠,也是八陡人。洞裡工人有20多個,除了剛入伍的新兵,就是動員來的孤兒。

這裡主要生產手榴彈和炸藥,炸藥主要供給民兵做地雷用。以前這裡是後勤部的一個修理小組,指望把撿回來的子彈殼再裝藥,後來因為有了會化鐵的師傅,安裝了化鐵爐,就能製作手榴彈了。但是手榴彈鐵殼倒出來了,手榴彈木柄卻成了攔路虎。領導派了幾個便衣去濰縣找到一個鏇小棒槌的,才解決了問題。

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為了安全,手榴彈裝配組在附近一個磚窯裡,但是因為工人缺乏安全知識,又沒有衝壓設備,莊戶孩子出身的工人只能用石板壓著完成最後一道工序。有的小夥子心急,把應兩次壓的手榴彈木把子做一次壓,忘記了壓力過大就會響的常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人員傷殘。

後來,這個廠發展到一百多個工人,大多來自博山縣。這些工人中少數人在翻砂鋪或鞭炮作坊當過工人或學徒。他們還從博山弄來10部車床,總算有了像樣的機器,其他都是一些簡單的工具,如手搖鑽、虎頭鉗、銼刀、絲弓子和搬牙等。這個廠除了生產手榴彈,也能生產刺刀了。

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2廠設在大王莊西南的桃峪村。這個廠在壽光成立,有幾十名技術工人,1938年底,工人們攜帶機器設備隨部隊向魯中地區轉移,在轉移途中遭到敵人堵擊,幾十輛馬車的設備和物資丟失了,僅剩下20幾匹騾子馱著銼刀和鋸條等簡單工具到達魯中山區,便組成了兵工2廠。

1939年夏,以1廠、2廠為基礎,成立了山東縱隊兵工總廠。不久,日軍開始對沂蒙山區發動麥季大“掃蕩”,兩個兵工廠也在敵人的“掃蕩”範圍之內。在這次“掃蕩”中,護衛兵工廠的回民連傷20餘人,兵工廠政委和指導員也壯烈犧牲。

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經過敵人這次“掃蕩“,工廠駐地環境開始惡化,難以堅持正常生產。根據上級指示,兵工廠除一部分遷往魯山西麓博山縣的池上和萊蕪縣的常莊一帶外,大部分隨總廠遷往沂南縣孟良崮山區。總廠駐在孟良崮東側的南瓦莊村。

抗戰勝利後,魯中軍區兵工總廠的生產已具相當規模。不但生產步槍子彈、手榴彈、刺刀,還能生產迫擊炮彈,並能自制無煙發射藥和硝化甘油炸藥。同時,還批量生產82迫擊炮、60擲彈筒、槍榴彈筒、60炮彈、槍榴彈、地雷、手雷、爆破筒、信號彈、煙幕彈等。

抗戰時期的魯中兵工廠,真實情況令人難以想象

抗戰時期,魯中軍區兵工總廠為魯中地區的抗日武裝提供了充實的槍支彈藥,突破了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封鎖、“蠶食”和大規模的“掃蕩”,為山東縱隊同入魯的第115師並肩作戰,鞏固擴大山東抗日根據地做出了突出貢獻。(老照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獨家首發,謝絕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