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百名記者百村行」蹲點記者手記(四)

吳玉發家的幸福生活

(石 流)吳玉發家在鳳凰縣臘爾山鎮夯卡村很出名。因為他家是最後一戶從夯卡村3、6組原址搬遷上來的建檔立卡戶,省級、央級媒體都報道過他們家的搬遷故事。

4月9日晚,記者見到了他。55歲的吳玉發頭發已經灰白,據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介紹,20多年來他一直一個人擔負著家裡5口人的生計,每天要種地、養牛,照料10多年一直癱瘓在家的老母親、妻子,操心子女的學業,可以說苦了大半輩子。

吳玉發熱情的招呼我們坐下,笑著告訴我們今天家裡的玉米地已經撒好種子了。

2016年底前,吳玉發家住在雷公潭。那裡的村民們去臘爾山鎮上,要翻山越嶺爬近8公里的“天梯”,山前的烏巢河蜿蜒曲折,既灌溉了村民們的農田,也是汛期來臨時村民日夜煎熬的“病灶”。

吳玉發的兒子吳軍飛說:“我小時候上學全靠家人帶著翻天梯,走上兩個小時才到學校。8歲之後我媽就病倒了,家裡全靠我爸種3畝穀子、幾分包穀,產的米吃一半賣一半,家裡養的母牛生崽,養兩三年才能賣掉當我們兄妹的學費和媽媽的藥費。”那時候的家,在吳軍飛眼裡,就是一年到頭忙裡忙外的父親、常年癱瘓臥床的奶奶、母親,黑黢黢、空蕩蕩的木房子。

2016年,扶貧工作隊為夯卡村3、6組的村民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吳玉發的老母親說什麼也不肯搬,最後雷公潭就只剩他們一家住著。扶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持續上門做思想工作,為他們消除搬遷的後顧之憂。經多方努力,他們家成為了“抬上同福苗寨”的最後一戶建檔立卡戶。

“搬上來了好不好?”

“好!光是給村裡修路、給獼猴桃基地除草每個月我能賺兩三千元,農忙時在周邊務工一個月能有七八千。”吳玉發笑著向記者介紹,“村裡還幫我們交了醫療、養老,國家還有殘疾人補助,等年紀大了我們也不擔心。”

“搬上來好啊!以前我一年到頭都病著,好點了也只能臥床,出門看病要翻‘天梯’。鄉親們和扶貧幹部幫我抬上進了這麼大的新房子,子女回來可以直接開車到家門口,現在我病都好多了。”吳玉發的妻子龍金鳳紅光滿面,枯木逢春般煥發著新的生機。她更驕傲地向我們指了指她坐著的電動輪椅,這是兒女買的。搬新房時唯一的傢俱都是工作隊送的。這幾年,孝順懂事的孩子們在外打工賺了錢,家裡終於開始有了家底。55寸大電視、三開門冰箱、飲水機,這些從前她想都沒想過的家當,都擺進了新房。

能幹細心的吳玉發還將老房子的房板、門板全部拆卸下來當地板,墊高了廚房,妻子就可以依靠輪椅在家自由往來。廚房旁邊的水廁,裡面掛著熱水器,讓全家生活更方便了。

現在的吳玉發家,兒女孝順懂事又能幹,妻子身體精神都好,老母親也放下了搬遷之前的擔憂。家裡每年養著雞鴨,自己和子女務工每年家裡最低都有七八萬元收入。

最新的一張全家福裡,全家人都笑得十分燦爛。吳玉發相信,他們家的日子一定會一天比一天紅火、幸福。

拐帶坡上茱萸香

(周名猛)4月14日,天氣晴好,在花垣縣蚩尤村拐帶坡坡頂的吳茱萸基地裡,10多名村民忙著在吳茱萸苗行間栽種辣椒。

坡上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村民們有說有笑地勞作著,還有幾個小朋友在山坡上嬉笑遊戲。吳茱萸行間距較大,每畝只能種植60株,前三年沒有產出,基地進行的二次承包,在吳茱萸的行間套種辣椒,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也讓村民們在家門口有做不完的工。蚩尤村2組的王玉芝從去年10月份基地建設開始就到這裡務工,整地、栽苗、除草、施肥、翻地、蓋地膜、種辣椒,基地裡有什麼活,她就來做什麼活,“每天能得70元的工錢,就在村裡勞作很方便照看家裡,也可以帶著孫兒來做工。”王玉芝說。吳紹香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之前一直在縣城的一家酒店工作,受疫情影響,酒店還沒開張,現在每天就到基地裡來務工,增加家裡收入。

2019年,為改變蚩尤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狀況,政府部門整合資金80萬元,委託專業經營中藥材的花垣縣宏晟農業科技公司,在蚩尤村發展起了中藥材產業。“我們村的這個中藥材基地,以每畝每年500元的價格流轉了村裡120多畝地,主要是種植吳茱萸。”蚩尤村會計龍昌興告訴記者,“基地前五年,由花垣縣宏晟農業科技公司經營管理,每年給村裡8萬元分紅。五年後,基地經營權交到村裡,由村集體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經營方式。”

花垣縣宏晟農業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李德海告訴記者,吳茱萸一般在種植後的第三年才會有產出,五年後進入盛果期,盛果期每畝吳茱萸能產60公斤左右幹吳茱萸,按照往年每公斤150元左右的市價,每畝吳茱萸的產值在10000元左右。“我們與蚩尤村簽訂的協議是五年後將經營權交到村裡,但是我們依然會為他們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指導,並確保產品能保底回收,為村裡鞏固脫貧成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做保障。”李德海說,為解決村裡產業發展的後顧之憂,前五年裡,他們公司在對吳茱萸進行種植培管時,會經過村裡推薦,重點培養村裡的一批人,給他們傳授吳茱萸種植培管技術,做好村裡接手產業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