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成功的人都懂得進退法則,等待時機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岐山。講述諸葛亮在明知蜀國糧草不足情況下,仍然仗著自己的計謀六次進攻魏國。屢戰屢敗,造成前方將士焦慮,厭戰,國內實力空虛,民不聊生。最終導致被曹魏吞併,不得不說是諸葛亮一生中的一大敗筆。諸葛亮明知蜀國的情況,明知打仗靠的是實力,而不僅僅是計謀,為何一意孤行葬送蜀國?誤了他的恐怕是劉備的臨終託孤,劉備把整個蜀國和自己的親兒子都託付給了他一個人,使他只能進,不能退,否則就辜負了先王的遺囑。而正是這樣“不能退”的思想害苦了他。

相反,在魏國,司馬懿主持大政,只是防守,並不主動向任何一國進攻,採取休養生息,大積糧草。時機成熟,一舉滅掉另外兩國,獲得最後勝利。

可見,面對逆境,時機不成熟,假如我們繼續貿然前行,只能導致失敗。所以我們要感謝生活中的那些磨難和困境,因為這些提醒我們面對暫時的磨難,要更加沉著,懂得進退,等待時機。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成功的人都懂得進退法則,等待時機


生活中有一帆風順的時候,外部條件大好,又有貴人相幫,自己也準備充分。這個時候做事是得心應手,再若有天助,事業必會成功。但也有陷入絕境,萬事不如意的時候。外部條件既不具備,自己也充分不足,再加上天時不到。這時候做事,就如逆水行舟,萬般辛苦。這就要求我們懂得有進有退,順勢而為。

當我們遭遇困境;當我們生活處處不順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韜光養晦,以待時機,才能夠讓自己既不至於喪失信心,也不因冒進而讓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絕境。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成功的人都懂得進退法則,等待時機


首先我們要樹立必勝的信心,要知道自己的後退不過是為將來的成功做準備,而不是真正的失敗或認輸。如果當初的越王勾踐不是懷有強烈的信心:終有一日要回到越國,打敗吳王夫差。那麼他的臥薪嚐膽,他的牽馬墜鐙,就成為一種奴隸之舉,他所做的卑顏屈膝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他最終不能打敗吳國復仇,那他不如在失敗之日舉劍自殺。只有明確後退的目的,才能夠更好地進攻。對於我們人生不也一樣嗎?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吸引我們前行,只有堅定必勝的信念在心,我們才能忍受眼前的一切苦難和折磨,放心姿態,才能更加沉著,更加穩重,使自己更加強大,最終重新取得勝利。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成功的人都懂得進退法則,等待時機


同時我們要在退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己,磨礪自己,做好以退為進的準備。

面對不利,我們不妨蟄伏下來,但蟄伏依然要記住,自己不過是一時沉潛,遲早還要“一鳴驚人”,那就要不斷地磨鍊自己,增強自己的的實力,不斷地充實自己,壯大自己,不斷超越自我,令自己更強大,以便在時機成熟之際已更強大的實力來獲得成功。而不是在潛伏中漸漸消磨掉原來的志氣,使自己變得更加軟弱,更加消極,當時機到來之時,面對機會也只能扼腕嘆息。秦朝大將王翦,曾被秦王貶謫在家。但他並沒有在家賦閒,而是日日演習兵法,思索戰局。後來秦王請他出山之時,一舉打敗敵軍,洗刷了自己恥辱。如果他像公園中老虎一樣,習慣了園中的管制,磨平了以前獸王的威風,恐怕就是籠門打開,他也再不能成為百獸之王了,只能變成一個唬唬對手的空架子。身處逆境之時,我們要不斷鼓勵自己,歷練自己,壯大自己的實力,以待時機。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成功的人都懂得進退法則,等待時機


我們忍受苦難,忍受折磨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去重新獲得成功。我們不可因為退而退,要學會以退為進,我們的退是壯大自己的一種手段,如果我們忘記了退讓的目的,就不是以退為進了。所以當機會再次來臨時,要及時抓住,讓自己的能力呈現在大家面前,讓大家認可我們,承認我們。

人生世事無常,懂得進退組合才是做人的真諦,一個人的成功在於他做人,做事的方式。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成功的人都懂得進退法則,等待時機


誰都不想失敗,誰都想自己事業成功發達,家庭美滿;誰都想生活中事事順心,受人尊重,但是隻有那些既會做人又善於做事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而他們共同的經驗就是懂得並善於利用進退規則。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規則,這些規則影響甚至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只要用心領悟這些內涵,善於把握進退,順勢而為,才能夠早日擺脫困境,讓自己的生活更加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