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膠王子王偉波”通往財務自由的人生之路

十年磨一劍


1996年王偉波大學畢業,那一年一度風光無限的期貨行業雖然已開始清理整頓,但餘熱猶存。


王偉波當時主修的是財務專業,但課餘他也接觸到了期貨、證券投資。畢業以後找工作,偶然的機會他在報紙中縫看到有期貨公司在招聘經紀人。“實際上當時我有機會去很好的國有企業,家裡人不是很認可去期貨公司。因為那時候期貨公司經紀人相當於保險公司拉客戶的。”儘管如此,喜歡挑戰的他硬是“冒大不磨”去了期貨公司。


就這樣懵懂撞開期貨大門的王偉波以經紀人的身份邁出期貨之路的第一步,並且一做就是四年。而他入行的最初四年,也是中國期貨市場步入低谷的時期。作為經紀人去開發市場,王偉波坦承“很辛苦”,“1996年到2000年,我在弘信期貨做業務,那個時候市場很低迷,我只能拿著公文包去‘掃樓’”。憑著一股拼命三郎的勁頭,早出晚歸,應酬、開發市場,王偉波做出了佔到總公司三分之一比例的業務量。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中,他沒有輕言放棄,而其後作為一名研究員也是堅持了7年之久。7年間對天然橡膠一個品種的深入研究,為他以後的期貨交易生涯,在這個品種上持續不斷獲利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擔任研究員的那段歲月裡,王偉波與天然橡膠有過好幾次他至今記憶猶新的“親密接觸”。例如2002年接受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邀請作為特約講師來到上海參加座談會,隨後又飛往深圳給當地幾家期貨公司的客戶講天然橡膠行情,“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自己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獲得了業界的良好認可,尤其從交易所的層面所帶來的鼓勵與信心,甚至成為支持我2004年來上海發展的重要理由”。


2003年1月,天然橡膠大牛市啟動前夕,王偉波踏上飛往海口的班機,他決定要為調研國內天然橡膠到產區與銷區走一趟。到了海南之後,王偉波和貿易商一起開車跑遍海南島大大小小的農場,隨後又飛往雲南考察;在雲南農墾調研之後,又趕往橡膠主產區西雙版納。在西雙版納橡膠林與農場倉庫裡,他不僅看到極低的庫存水平,更重要是在那裡結識了他在期貨市場攫取第一桶金的重要合作伙伴,從此惺惺相惜十多年,也彼此成就了對方一番事業。


對天然橡膠的調研之路,開啟了他對大宗商品供需決定價格以及市場結構的理論基礎。他在採訪中反覆談到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大宗商品的定價模式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業結構上來,而基本面的供需形勢在產業的結構模式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對價格形成引導與發揮。投機力量所主導的盤面走勢,最終要依附於產業的實際情況來發揮作用。當然宏觀面的引導也極其重要,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宏觀面的衝擊。而2009年美國QE與中國4萬億投資的推出,把大宗商品從一個錯誤的定價模式中修正過來,修正之後卻又使得價格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為2011年2月開始的商品大熊市埋下伏筆。


從交易啟蒙到急浪輕舟


那一次天然橡膠的調研之旅及見諸報端的相關調研報告,使得王偉波在業內的知名度不斷上升。


機會垂青,2004年3月,時任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的上海金鵬期貨董事長常清邀請他去金鵬工作,這也正好契合了王偉波尋求更大舞臺的需求。


在金鵬期貨,王偉波擔任機構服務部總經理,專門服務對接機構客戶,包括提供賬單、提供套利等,對期貨交易者的交易手法漸漸理解,這也算是他真正學習交易的開始。“作為從業人員沒法做交易,但是天天看,天天跟他們交流,在那個氛圍裡不知不覺就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那個時候還沒賺錢,但實際上就好像一個人從來沒上去比賽,但是在底下已經很厲害了。”


2004年那一場轟動全國的天然橡膠巨量交割事件,王偉波印象尤其深刻。在那一場事件中,他甚至為了客戶空單交割,連夜飛到海南盯著橡膠入庫,親眼目睹50多輛載滿天然橡膠的卡車停在海南交割庫門口等待入庫的盛況。無論怎樣,過去這些和現貨親密接觸的經歷,都成為日後他自己參與期貨交易依靠的重要信息和判斷因素。


那個時候上海金鵬期貨公司聚集了很多優秀的交易員,現在國內幾個重量級的大佬都有在上海金鵬工作與交易的經歷。大資金在期貨市場上的運作模式、期現套利方式方法,以及內外盤的對沖套利等都對王偉波的交易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後的期貨交易生涯中,他比一般的交易員更能深刻認識市場的結構與狀態。在這一點上,王偉波認為,對於期貨市場某一特定商品,如果你不真正從現貨的角度去綜合全面瞭解,發現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與庫存價格的關係,而單從投機的角度去看待市場的趨勢變化,試圖僅僅依靠技術面分析以及一點粗淺的基本面分析,很難看懂市場與讀懂行情。這一點也是單純投機客戶的劣勢所在。


十年的沉澱為他的交易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機會面前,他做好了充足的準備。2007年年初,他從期貨公司辭職,開始了職業投資者生涯。第二年,他抓住金融危機那波行情,把原有資金翻了整整15倍。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拿出厚厚的一沓對賬單,這是他交易的一個賬戶。可以看到,在2008年2月開立的一個名為“王衛波”的賬戶上,最初的本金只有80萬元,而最後賺到了1260多萬元。


談到這次的投資回報,王偉波說可以理解為運氣使然,也可以理解為時機垂青,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2007、2008年之前,他已經在期貨市場上默默耕耘多年,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是厚積薄發更為中肯一點。有一點他記憶非常深刻,實際上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2007年他一直在豆油期貨上做多,那一波行情實際上是做了一個過山車。獲得豐厚回報之後,2008年3月初連續遭遇暴跌洗劫,他前期做多所累積的投資利潤大幅度回吐。而此後堅持繼續交易的結果才成就了後面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堅韌起到很大的作用。


“當你處在主動時,獲利後不要輕易平倉。這個時候不但不要平倉,而且還要加大投入。當你虧損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可以連續虧十次,但是不能讓一次把你打倒。”他正是不斷用小的虧損來測試一些獲得利潤的機會,但是往往一旦抓住一次,就可以把前面所有小的虧損覆蓋掉。


守得雲開見月明


交易的辛苦想必嘗過的人都有所體味,盈利越多也意味著風險越大。王偉波笑稱“自己被折磨多年”,但他信奉“追求卓越的回報必然要承受風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站在今天回顧往昔,自然是帶著苦盡甘來的甜蜜。而當時身陷囹圄的兇險,想必也只有當事人才能深切體味。王偉波的期貨投資也非一帆風順,也經歷了幾番起起落落。王偉波坦言,在趨勢交易中要想獲得豐厚的回報,必然要有接受利潤大幅度回撤的心理準備。


有時候,交易的得失加上生活的壓力,投資者承受的痛苦是加倍的。王偉波也曾有過艱難的歲月。他在積累到第一桶金之時,還身負上百萬的房貸。一邊可以選擇還房貸安下心,一邊是擺脫“小打小鬧”的一個契機——“因為我覺得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老是拿五萬賺到十幾、二十萬趕緊取出來,這樣永遠做不起來。”王偉波決定搏一把,結果上來一個星期虧了40多萬。當時做豆油在2月18日入金,豆油從1.4萬元往上衝,他在1.4萬元做多,然而一個高位暴跌讓他措手不及,百分之五六十的倉位砍完倉出來已經受到重創。“那時候臉色天天鐵青鐵青。”回想起那段往事,王偉波至今心有餘悸。


幾經波折,一再堅持,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拿他自己的話來說:“看上去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財富,但實際上前面一直在堅持,包括任何一波行情的積累。做交易的過程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帆風順的。考驗一個人並不是順境的時候應該怎麼做,而是逆境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對於目前熱熱鬧鬧發產品的私募,王偉波持保守的態度。“表面的繁榮很可能蘊藏著危機。”這些年,找他發產品的人不少,王偉波始終沒答應。“業界都好奇,為什麼我沒發產品。因為我一直覺得在期貨市場追求卓越回報,必須要承受權益大幅的起落。這是相輔相成的。既要有效控制風險,又要讓利潤實現卓越的回報不太可能,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按照他的交易手法,權益回落可以達到50%,最後通過時間去滑平,“既然要在市場上翻15倍,肯定權益不能要求只有5%,我相信很多客戶承受不了權益像我這個程度的起落”。


能適時轉身才是贏家


“財富的追求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快樂。”王偉波說:“投資還是要適可而止。我並不鼓勵大家像我這樣,走向這一步很多時候也是迫於生存的壓力。我們這些人賺的錢正在往外走,不能把所有的資產留在這個市場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花板。”


回顧過去10餘年的交易經歷,他謙虛地說:“錢是從期貨市場賺了一些,但我也是賺了錢便適度把錢從市場中抽離。交易時對自己能夠把控的操作規模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這個規模超過能力承受範圍,必須降下來,否則在一個不適應的規模上硬撐著去做只有虧損,因為心態已經扭曲。


在他看來,適度地把利潤從市場中抽離是一個不錯的規避風險的方式。“過去賺錢的經歷,僅僅代表著過去而已,對未來沒有任何的指導意義。”他解釋:“市場的進步永遠超過我們作為人所能夠達到的那個速度,即使你非常努力,很多時候也往往是徒勞的,略微不慎下一個傷害就會如期而至。作為投資者,在市場面前沒有任何可以驕傲的資本。”


王偉波的謙虛不僅表現在面對市場時,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個期貨交易員除了參與市場投資之外,在生活中他還有更多的身份與職責需要去承擔。交易無論成功與否也僅佔據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我們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交易員的身份僅僅是工作中所必須承擔的一項職責,把控好各種身份疊加在一起的和諧效應才是平衡的人生。”這一點,從他的微信內容便可以看出來,他更多的時間給予了家庭。另外,熱愛體育運動的他,崇尚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狀態。他和圈內朋友一起組建了一支足球隊,對這些平時在大宗商品市場上縱橫馳騁的男人們來說,每週六在世紀公園舉行一場足球比賽是他們必不可缺少的放鬆方式。


在採訪的最後,王偉波強調,他想通過自己在期貨市場的從業經歷,給更多的年輕期貨從業人員以借鑑和力量。“我不一定是一名成功的交易員,但一定是中國期貨市場20餘年來從業人員的成長縮影。因為與其他在期貨市場賺取鉅額利潤的投資者有所不同的是,我一直認為自己能有今天的一點點成績,主要還得益於期貨市場本身的培育與挖掘,如果沒有中國期貨市場就沒有我的今天。”


而在記者看來,王偉波自1996年進入期貨市場,從經紀人到研究員然後再到交易員,這三點螺旋式的前進之路,對所有身處這個行業的年輕人來說,也許正如他辦公桌上的那本書的書名一樣,是“通往財務的自由之路”。


“天膠王子王偉波”通往財務自由的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