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每個人都有權力做出選擇,要麼做個舒暢通達的人,要麼選擇利慾薰心。

前者得來的是快樂,後者得來的是快感。

樂是永久有意義的狀態,感是轉瞬即逝、慾壑難填的未來,孰好孰壞,相信諸君自有選擇。

很多時候,人會有這樣的情況,當他進入了發呆的狀態,也許什麼都沒有思考,心裡那一刻沒裝什麼東西,耳朵也沒有堵上,眼睛也都睜開著,可是對周圍全然不知,好像自己進入了其他世界。

即便眼前有再好看的東西,耳朵有再好聽的音樂,都已閉塞了。

這就是人體所存在的本能。

道學總是強調一件事:“眾生皆有道性。”

對於一般人來說,“道”究竟是什麼,很難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即便有人能說清楚,也未必看明白。

因為“道”與體悟的感受很有關係。

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一、得道的粘蟬老人

《南華真經》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

“子巧乎!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這段話的意思,主要是說孔子很驚訝這位駝背的老人在粘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拿東西一樣簡單,他很想知道為什麼,所以就問這位老人是不是有道在身。

這位老人說自己確實有道。

其實他是經過了特殊的訓練:他要練習用竿累起丸子,而且保證數量逐漸增加,而出錯的幾率逐漸降低。

這個階段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可是到了下一個階段的時候,要求可就不一樣了。

在完成舉臂的過程中,“若槁木之枝”而且要“唯蜩翼之知”。

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做到全程,手臂的舉起就像樹木的枝一樣完全穩定,只有目標的存在。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太簡單了。

人有個特點,後天習慣去控制與自己發生關係的人、事、物。

我們以為很多身邊的事情是小事,完全可以人為操辦,但是最後事實證明,是被自信給害了。

假如要像這位駝背的老人那樣,完成第二階段,各位讀者不妨自己舉起手來試試,別說在竿上放東西,用最緩慢的過程舉竿都會不穩定,有抖動的情況。

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二、兩種最常見的腦電波

為什麼會如此呢?答案很簡單。

因為我們自身有雜念,心不定,所以無法凝神靜氣,當你越想用控制的方式實現目標,最終只會導致失敗。

西方心理學中有個重要的研究就是發現人其實在完成與實現某個目標,或者學習的過程裡,人的腦電波會出現兩種最常見的情況:

α腦波,放鬆性警覺。

它以每秒鐘8-12周波的頻率運行著。

當人們在做“白日夢”或遐思時,腦波就會呈現這種模式。這種模式下的人應該是處於放鬆式的清醒狀態中。

β腦波,有意識狀態。

它以每秒鐘12-25周波的頻率運行著。

當人們處於清醒、專心、保持警覺的狀態,或者是在思考、分析、說話和積極行動時,比如說獵犬在追求獵物的時候,也是處於這種狀態。

實驗證明,前者比後者的效率更高,作用更大。

從該層面來看,駝背老人的第二個階段之所以優於常人的地方,就是他能讓自己處於α腦波的狀態。

《道德經》中說: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α腦波的狀態就是上述經文所說的那樣視、聽、搏這三種感官都無法直接感受,但是卻可以體會存在,至少從心理學與這段經文的結合。

可以看出,人處於放鬆性警覺的時候,並不是有意識地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處於無意識的境界。

放鬆的情境,沒有任何控制的強加,心無雜念。

在“恍恍惚惚”中,唯有“天地與我同在”的豁達,以及面對事情愉悅、清靜、圓融。

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三、消除雜念,進入無意識的境界

道家並不主張“無”是不進取,也不主張“無”是要等同於沒有。

只要我們結合當代科學成果去細細品味,很多事情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至少從心理學的應用來看,大家應該嘗試進入放鬆性警覺的狀態。

按照《清靜經》中的記載叫做“遣其欲”,其實就是平常理解的放鬆自身,清除心中雜念,不要被人為的慾望與意識去主導自己,讓個體在面對外界指定事情的時候,遵從直接感應的內在。

但是,也有一種“視而不見”的情況,剛好與《南華真經》中駝背老人剛好相反。

古時候,有一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走到了金鋪裡面,看著閃閃發光的金子,直接抓起一把,就在鬧市中穿行了。

他走出沒多遠的時候,就被抓住了。

別人問他,你難道不知道周圍很多人看著你嗎?

他回答不知道,當時自己只是看到金光閃亮的金子。

小時候,讀到這個故事,我會覺得裡面的人很傻。

但是,當自己進入道門之後,與諸多信眾一起探討人生中的波折,很多關於人的根本問題,其實就是在不斷重複這個故事。

這種情況,是人被外物所完全牽引,心中滿是慾望,這種情況叫做“孤陰不長”,人身上變得一點陽氣都沒有,當然只知道闖禍了。

外物的獲得,往往是努力的結果,當你把外物當成努力本身的時候,你就和上述的主角一樣,容易將所有人忽略掉。

不妨可以稱之為有眼睛的瞎子。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眾生皆有道性。”

我們暫且不談高大上的修道層次,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用道學的眼光來看,每個人都有權力做出選擇,要麼做個舒暢通達的人,要麼選擇利慾薰心。

前者得來的是快樂,後者得來的是快感。

樂是永久有意義的狀態,感是轉瞬即逝、慾壑難填的未來,孰好孰壞,相信諸君自有選擇。

作者 | 黃信振

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修道中的無意識境界,其實是這種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