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數科產業AI公開課:未來三到五年將是AI產業的窗口機遇期

當“無接觸”開始成為疫情中的現實需求,AI這個曾經引發過數次熱潮的產業從幕後走向前臺,逐漸成為人們視線的焦點。未來AI與產業的關係將如何發展?學術界和產業界對此又有何看法?


2020年4月16日,京東數科產業AI中心主辦的“產業AI公開課”第一季第二期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的指導下,力邀學術界和產業界大咖——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茂松和京東數科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薄列峰對話探討《疫情背後,AI與產業關係的再思考》話題,共同展望AI產業的未來!

京東數科產業AI公開課:未來三到五年將是AI產業的窗口機遇期

公開課從“AI在此次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一話題展開。清華大學的孫茂松教授認為,在此次疫情中,信息化和AI都各自發揮了相應的作用。相較而言,信息化技術在此次疫情中幫助人們掌握疫情動態,進行遠程信息交流乃至線上線下物流配送,對抗疫助力極大;而除卻一些無接觸AI產品外,國內抗疫中的大多數AI技術多是在為信息化產品提供背後算法上的支持和輔助分析工作,並未深度涉及抗疫核心任務(如藥物及疫苗研製)。這反映了中國當下AI領域發展的一個嚴重短板——AI在與產業行業的深度融合上,依然有所欠缺。事實上,AI在助力研發藥物和疫苗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空間。不過,此次疫情也為AI未來發展提供了若干重要契機,例如大大推動了線上教育的發展,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的教育領域大有用武之地。這也可能是“喬布斯之問”提出多年之後,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全面啟程的破冰之舉。此外,在大氣預報、金融等重要領域AI都已嶄露頭角,提供了里程碑式發展的可能性。孫茂松分析,當前這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產業行業重要的窗口機遇期在今後的三到五年。從整個人工智能產業來看,與各產業行業相融合的核心技術先發行者必將取得獨到的優勢;而解決產業行業的重大應用,具有高度的挑戰性,也會反過來促進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

作為AI和產業結合的實踐者之一,薄列峰也從三個維度分享了他對AI與產業關係的思考。首先,在此次抗疫過程中視覺測溫系統、疫情問詢的機器人、智能外呼機器人、無人配送車等都是疫情中出現的基於現實需要的優秀案例。這次疫情,對AI在在線教育、服務行業、農業、工業等場景的落地,都起到了推進作用。薄列峰認為,當下中國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具備了AI產業化的優勢:首先,中國在AI應用人才的儲備上具有顯著優勢。過去幾年,中國在AI應用領域做積極的探索,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特別是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等方向上投入相當大。產業化方向上的大量人才儲備的增長得益於人口基數,也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AI基礎領域上人才儲備的不足。其次,中國的AI應用場景非常豐富,這主要是因為國內的產業結構配置較為齊全。假如產業不齊全,應用場景就會受到限制。最後,當下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中國各行業對推動AI落地的意願非常強烈。在人力成本逐漸增加,生產效率已經提升到了產業瓶頸的時候,產業層面都十分期待AI技術在產業落地後,為產業帶來巨大變革。

兩位嘉賓一致認為,疫情結束之後,在疫情中誕生出來的這些與AI相關的需求,不太可能倒退或消亡。但是,在未來AI產業的發展當中,仍然會面臨一些技術上的挑戰。薄列峰認為,未來在算法層面上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員,我們需要為未來高速發展的AI產業去輸送更多的相關人才。而在更高級的人工智能上,我們的理解還是比較侷限的。目前我們所開發的這些深度學習算法和機器學習的算法,實際上也都還不太具備類似人類進行學習行為的能力。另外,我們在硬件層面,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制約。如果我們想去實現高階的人工智能,還有比較長一段路要走。孫茂松教授也認為,如今的人工智能還不太具備理解機制,這也就是當下以視覺為依託的應用場景不能太複雜的重要原因。

據瞭解,京東數科產業AI公開課,是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擔任指導單位、京東數科產業AI中心主辦,力邀產業一線的行業大咖及學界專家,聚集產學研的多方能量,探討前沿技術與產業結合點,以數字化實現真正破局,重塑新的增長路徑,併為全產業的AI研發人員打造一個開放、公益的交流平臺。第一季主題為“AI將如何改變下一個十年”,除了本期AI產業的話題外,後續還有智能城市、風控、數字營銷等多個話題將在京東數科服務號播出,歡迎屆時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