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明朝建立初期百廢待興,同時也有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擺在朱元璋的面前,元朝末年因為自然災害和戰亂引起了農民逃亡、土地廢棄、人口銳減,大量的百姓都散居在了中國各地,這個時候的國家看似繁榮但國家經濟實際上不堪一擊,如果恰逢災難這個王朝將沒有未來,如何短時間內恢復國家的元氣,則需要將這些逃亡到安全繁榮地區的流民,重新聚攏到那些荒蕪的土地上進行針對性地建設生產,恢復國家元氣。

朱元璋的一道聖旨,拉開遷徙的大幕

明朝末年戰爭和自然災害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減少的百姓流亡的現象。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從戰亂最開始的劉福通紅巾軍起義到朱元璋完成統一一共歷經了十幾年,再次之後明朝也和元朝餘孽鬥爭了多年,這些年對百姓的打擊是難以想象的存在。元朝末年水災、蝗災、瘟疫也是接連不斷地發生,例如水災,元末出現黃河和淮河都出現了幾次大規模的決口時間,國內洪澇嚴重造成了“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對黃河沿岸的農業造成了致命打擊。

同時根據《元史· 五行志》的統計,光是在元末期間發生的有記載的大型蝗災就有接近二十次,當時一度出現了“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的慘狀,同時這上面還記載,光是在至正十二年間,就有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當時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附體生活得十分艱難,在很多重災區甚至出現了吃人的現象。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建國之後戰亂地區人煙稀少就連昔日歌舞昇平的江南名鎮揚州,城中也不足十八戶人家,山東、河北等地也是土地荒蕪人煙稀少,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並沒有想太多,儘管他的聖旨中經常會出現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的句子,但是總的來說他並沒有付出實質性的動作,面對這樣的情況朱元璋也陷入了沉思,如果任由這些地方的人民只有發展,慢慢繁衍那要想恢復昔日的繁榮沒有幾百年都做不到。那既然只依靠自然發展的能力不行,那就只能使用官府的力量了,這時候就體現出了古代皇權統治的好處了,朱元璋直接一紙聖旨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動,這次有規劃的移民涉及當時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一千三百萬人被移民。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問我祖先來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歌在全國各地都有著一定程度的流傳由此我們也能看出,絕大多數被移民的百姓都是來自山西,那為何當時其他地方人煙稀少的情況下,山西依舊有著大量的人口。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山西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當屬太行山和黃河中游的峽谷之間地理位置最為穩固,根據《元史· 五行志》記載道,從元朝至正元年開始一直往後二十六年,國內每年都會發生特大洪水。至正二年,“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衝東西二關,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臥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沒上下民居千餘家,溺死者無算 ”。

至正四年,黃河再一次氾濫,當時黃河水位高達地平面兩米,人民根本無法生存。老弱者在原地等死,而青壯年則流亡鄉外,當時人們被大水攆得無處可逃根本無處安身,洪水也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和雜物,凡是洪水經過之處百姓根本無處安身,而就算僥倖生存的百姓也都在災難之後的瘟疫中是的所剩無幾。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在元朝一百多年的統治中對百姓的剝削和打壓都異常苛刻,元末年間面對連年的天災和越來越繁重的剝削政策,百姓終於爆發開始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元末至明朝建立一共歷經了十七年的戰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當時的元朝已經處在了苟延殘喘的階段,實力也大不如前,但是元朝官兵的鎮壓依舊給農民軍帶來的巨大的傷亡。但是再如何殘酷的鎮壓都抵擋不住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當時的主戰場是在黃河下游和黃淮平原一帶,朱元璋成為起義軍最大的領導者之後先後率軍北伐、佔領山東、收復河南,建國之後剿平了元朝餘孽,最終平定了全國的戰亂,接近二十年的兵災對百姓打擊極大,基本上戰火波及之處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但是戰亂和災難都是相對而言,和當時的山西和安徽、河南、山東等地相比山西在當時幾乎就是人間天堂,當時山西不僅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躲過的連年的征戰,山西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是風調雨順,連年都是大豐收,經濟也在穩健地發展,在加上當時鄰近省份的大量逃難的百姓都逃向了山西避禍,山西當時甚至出現了人員稠密的情況,當時山西人口近乎明朝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的移民行動已經勢在必行了。根據明史、日知錄之餘等史料記載顯示,洪洞大槐樹被移民的百姓分佈在三十個省市、超過兩千個縣市,這其中以山東、河北、河南幾個臨近省份的人口最多。

移民途中的故事和傳說

在古代的社會背景裡,官府的執行力和權威都是絕對的,百姓也是對官府有著十足的敬畏。朝廷下達移民指令之後,山西官府先是徵求了民眾的意見,自然也給出了不錯的條件,比如自願移民的百姓能夠享受三年免賦稅,然後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張貼出告示,凡是自願移民的則前往廣濟寺接受分配,而不願意移民的也必須要到大槐樹下求情或是說明理由,中國人自古就將鄉土情看得非常重,落葉歸根的習俗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大多數的百姓還是不願意接受移民離開故土,三天之後大量的百姓都湧向了大槐樹下。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百姓們差不多都到齊之後,等待他們的卻是官兵的重重相圍,還恐嚇百姓如果不從便是抗旨要殺頭,當時的百姓望著樹頭的老鴰窩哭嚎道,連鳥都有窩,我們到哪裡才能有個定所,一些剛烈的百姓便死死抱住大槐樹,最終大槐樹被官兵揮刀砍去。最終百姓只能抱著槐樹散落的樹枝無奈離去,從那以後大槐樹便成為了山西人遠離故土背井離鄉的標誌,被移民的百姓為了永遠保留對家鄉的記憶於是便在所遷地的家門口栽種上一棵大槐樹,每年也會為大槐樹焚香、進獻貢品就當是在祭拜祖先。不僅如此在移民途中也創造了大量的傳說和民間俗語。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解手

朱元璋規劃的這一次大移民行動規模實屬空前浩大,但畢竟涉及的人數實在太多,難以保證所有的人在路途中都能心甘情願地接受官府的安排,於是在移民途中為了防止百姓半路逃脫便將幾十個移民一道捆綁在一道繩子上,由押運的官差牽連。人之三急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如果在此期間有人要上廁所就要通報押運的官差請其解開手上的繩子,百姓只要說幫我解開繩子官差也就知道他是要去上廁所了,而後越來越簡便到最後乾脆就只剩下瞭解手,後來移民們將這個習慣一直帶到了目的地,這個習慣也被當地人時代傳承,成為了現在上廁所的代稱。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打鍋牛

當時官府的移民並不是將百姓全部運往一個固定的地方,通常一個多口之家將被分別送往幾個不同的地方,於是為了認親人們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據說當時有一家牛姓的五兄弟在大槐樹下分別的時候將家中的鍋打碎,各持一塊時代流傳以便後代相遇能有機會相認,打鍋牛也就成為的認親的代名詞。直到現在很多牛姓之人在見面的時候都要問候一句打鍋不打鍋,如果得到確認的答覆,那就說明雙方都是昔日在大槐樹下走散的一家人,儘管誰都知道這就像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樣,只是為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大槐樹下的記憶,百萬山西人的移民歷程

結語

明代大槐樹移民不論是從經歷時間、涉及範圍還是人數這幾個方面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動。明朝建立之初,當時的國家大概是歷代朝代剛立時期最衰敗的情況,但是卻因為移民這一舉措使得國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在短時間內直接攀升到了明朝最巔峰,這在封建時代完全稱得上一個奇談了。同時大槐樹移民也是明朝大力推行和獎勵屯田墾荒政策的直接表現,當時山西移民看到大量的良田荒蕪,一時間紛紛搶奪好地方進行開墾,從中我們也能看到明朝在恢復經濟發展上面做出的成績。明代 “大槐樹移民” 是一次成功的移民,它推動了明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我國人口史和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