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行走酒圈多年,向來人狠話不多,先上圖一張:


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最近在逛某寶時被強推了一款葡萄酒,各種生搬硬套地宣揚自己的酒怎麼物超所值,288元可以買一箱。

對於別的宣傳,忍忍也就算了,但是有一點,那就是關於酒精度數的瘋狂胡謅,簡直就是“嬸可忍,叔不可忍”——“11%的是餐酒,14%的是好酒”。

OMG,那你咋不說5%的不是酒,16%,17%都是極品好酒?還有一般都是14度以下的羅曼尼康帝,一瓶十幾萬甚至拍賣價到過幾百萬,這些錢難道都是讓大家交智商稅??

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瞎飛。

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今天我們就來把葡萄酒的酒精度給大家詳細解讀一番,看看酒精度高低到底能說明什麼。

酒精度來自哪裡?

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葡萄酒是發酵酒,在發酵過程中,酵母會將葡萄中的糖分轉化為酒精。基本的反應如下:

糖+酵母=酒精+二氧化碳+熱量

粗俗一點來說就是酵母吃掉了葡萄裡的糖分,排除了酒精、二氧化碳和熱量這些“便便”。

一定程度上來說,葡萄中的糖分就是酒精的來源。理論上是糖分含量越高,酒精含量就越高。然鵝,酒精和酵母屬於“相愛相殺”的關係,當酒精濃度越來越高,酵母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甚至無法生存通常酒精度數超過15°,酵母就會被殺死。

酒精度為何有高有低?

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產區不同,生長氣候不同。

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光合作用強烈,產出的葡萄含糖量很高。在葡萄發酵過程中產出的酒精就會更多,葡萄酒的酒精度就會更高。比如法國的南羅納河谷,美國的加利福利亞,澳大利亞的巴羅莎等,都是一些比較炎熱的氣候。

涼爽的地區,光合作用較少,產出的葡萄含糖量低,釀造出的葡萄酒的酒精度就會低一些。比如德國,法國勃艮第,美國的俄勒岡,澳洲的莫寧頓半島,都是一些氣候涼爽的產區。

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第二,葡萄品種不同,採摘時間不同。

不同的葡萄品種,正常的成熟度下含糖量也是不一樣的,當然釀造出來的葡萄酒酒精度數也是不同的,而且有一些葡萄酒品種天生就有著較高的含糖量,如歌海娜。

採摘的時機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一款葡萄酒的最終酒精度數。一般來說,根據釀酒方法和當地的一貫風格,等葡萄達到規定的含糖量和風味物質濃度時,酒莊會開始採摘葡萄。如果在葡萄含糖量較低時採收,釀出來的葡萄酒酒精度就會比較低。


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第三,釀造工藝不同。

釀造工藝對葡萄酒最終的酒精含量也有著極大的影響,人們可以通過控制發酵的完成情況來調控酒精度數。比如德國半乾的雷司令,就是通過不完全發酵來保留糖分和控制酒精度數的。

另外酒精度還可以人工進行調節。比如用低酒精度葡萄酒與高酒精度葡萄酒進行調配,同時,還可以採用特定工藝控制酒精含量,如用反滲法分離出酒精等。

常見的葡萄酒酒精度

目前市面上葡萄酒的酒精度一般在8.5-15%之間,一些加強酒則高至15-20%。根據WSET標準,可以做如下劃分,大家以後買酒選酒時可作參考:

低酒精度的葡萄酒(<11%)

中低酒精度的葡萄酒(11%≥酒精度< 12%)

中等酒精度的葡萄酒(12%≥酒精度< 13%)

中高酒精度的葡萄酒(13%≥酒精度< 14%)

高酒精度的葡萄酒(14%≥酒精度)

如果你平時喜歡吃清淡的食物,可以選擇酒精度數中下的酒來喝,如果平時偏愛麻辣的、重口味的食物,就可以選擇酒精度數中等或者高的酒來喝。

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最後是靈魂拷問:酒精度數對酒的品質到底有什麼影響?

在品質方面無直接影響。

能影響的,是葡萄酒的“酒體”。

所謂“酒體”,其實指的是人們對葡萄酒在口中的“重量”或者“厚度”的感覺的描述。一般來說葡萄酒的酒精度與酒體基本上呈正比關係:酒精度越高,酒體越厚重。

但你並不能說濃郁的酒是好酒,清爽的酒不是好酒對吧?

對喝酒的人來說,酒精影響表現為舌根和喉嚨處的灼熱感,灼熱感越強烈說明該酒的酒精含量越高。

葡萄酒的品質,不是由酒精度數來決定的。若酒精度控制不當,反而會對葡萄酒的口感產生不利的影響。

酒精度數太低,支撐不起酒體,令口感單調,寡味,且容易變質,不易久藏。

酒精度數過高,會打破口感的平衡,酒精味刺鼻,會遮蓋住其他香氣。

葡萄酒的風味是由單寧、酸度、甜度、酒精度、香氣共同組成的,只有這五個因素得到完美平衡,一瓶酒才能稱得上是優秀。

所以,千萬不要單純用酒精度高低決定一款酒的優劣。

喝上一瓶好酒,從打破對酒精度狹隘認知開始吧!

打破“酒精度”迷信,酒精度越高酒越好並不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