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淡泊,文雅,素描幾分春色;風輕,雲淡,還它昔日光景。

目前,太平橋是潮州市已經確認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古橋之一,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它位於潮州市太平路,原為州治前濠溝上的橋樑。

因歷史發展的原因,太平橋拖著疲憊湮沒於地下,而它的事蹟載著厚重在天際久遠。

如今,看著長長的條石孤單單地臥在那,一動不動,不由生幻出許多奇異的感慨。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太平橋何時修建的呢?

《永樂大典·潮州府·城池》引《圖經志》“城池”:“州舊有子城,以金山為固。”《三陽志》“城廓”:“州之子城,依金山為固。前俛而後仰,由南而北,繞以濠,東則溪也。方創置之始,土工不堅。至和改元(宋至和元年,即1054年)之九月,鄭侯伸始至。不二月,興畚鍤,自農務外,閱八月而就。”“州子城門三,東、西、南,東門今廢。子城四圍凡六十步,高二丈有五尺,面廣一丈,基倍之。濠面闊七丈五寸,自城下轉西而南,繞廓之外,延袤一千二百餘丈。”“濠流自子城外,西漸入於湖。”(《永樂大典》卷5343第13至14頁)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可以得知,城濠、城門建於宋朝至和元年(1054)之前,城外有濠,古代濠上必有橋,而南門之橋就是太平橋,那麼太平橋應該是建於宋朝至和元年(1054)以前。

這樣比較,可得出結論是:太平橋比廣濟橋(始建於乾道七年,即1171年)還早建成一百來年呢。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3月的調查勘探報告顯示,太平橋是一座石墩石樑橋,四墩三孔,總長25.5米。而專家還推測,太平橋寬有14米多、高度約5米多,橋墩可能為船形墩或分水尖橋墩。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據《潮州三陽志·橋道》記載:“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

此後,歷代文獻裡對太平橋都有修繕的記錄,直至清光緒年間太平橋仍在。

據乾隆二十七年(1762)《潮州府志》載:“太平橋,在大街,引上水門江水,繞縣治。”(卷十九第3頁)光緒二十四年(1898)《海陽縣誌》載:“太平橋,在大街,自上水門引韓江水,歷橋而西繞縣治。今左右皆列肆,內有舊石刻‘太平橋’三字尚存。”(卷二十二第1頁)


而民國時期未見有橋的記載,由此推斷太平橋可能埋沒於清末或民國初。

或許因“左右皆列肆”建設的關係,太平橋長期處於市區繁華商圈,故被埋於地下?

感嘆啊,它猶如一頭憨厚的老牛,挺著低矮嶙噓的脊背,食盡了歲月的朝朝暮暮,受盡風霜酷寒的洗禮!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似乎人們早已忘記了它,淡卻了走在它上面的腳步。

也難怪,畢竟現今存活於世的人,都沒能見識過太平橋的風采!

它老去的身子,長年累月地臥在微溼的泥土裡,失去了往日人來人往的輝煌,彷彿從時光中丟失了影子一般。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樹欲靜而風不止,太平橋不願自己被忘卻啊!

而歷史也總是記掛著太平橋,1987年12月郵電局埋地下電纜時,驚奇地發現了它的身影!

但由於太平橋當時地處交通要道,正好在縣委機關的門邊,所以對它進行保護性建設的條件,尚未具備。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如今,太平橋搭著政策的好春風,已經在逐漸重見天顏!你看,已經露出的千年磚石仍顯得那樣堅固!

嗟呼,太平橋在歷史的文字裡安靜地行走著,畢生看盡了似水流年。它歷經歲月的洗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淡泊從容賞天外雲捲雲舒,於繁華似錦中素描一抹輕愁。

如此淡定、從容!做人,實應如橋啊!

古韻傳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橋——“太平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