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師如何脫穎而出的?

作為剛入職的新老師,在新的環境下往往手足無措。領導的訓誡、老教師的嘮叨以及學校攤派的各種“無良”任務,都在消耗著你的體力和耐心。但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如何才能從新教師中脫穎而出呢?作為入職三年的語文教師,我結合親身經歷給你以下幾點建議。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保持謙虛的態度,虛心請教老教師,可以讓你勝讀十年書。

一次普聽課,當時我執教的是梁實秋的《下棋》,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或哭喪著臉作慘笑,或咕嘟著嘴作吃屎狀,或抓耳撓腮,或大叫一聲,或長吁短嘆,或自怨自艾口中唸唸有詞,或一串串地噎嗝打個不休,或紅頭漲臉如關公,種種現象,不一而足”,因為這篇文章不太好講,當時課堂一度陷入僵持,於是我靈機一動,找了一個活潑的同學上臺表演文中描述的種種現象,這位同學不負眾望,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把全班逗笑了,課堂變得順當起來。


我一直為我的這個教育機智沾沾自喜,當我“別有用心”地去請教丁老師的時候,他問我那個表演意義何在?我便如實回答。但他卻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趁熱打鐵,更深一步,現場採訪學生評價剛才的表演哪個一個更形象,並且詢問原因,情景帶入,讓學生回憶相關經歷,對文段的理解便會更加深刻,課堂立即便會化腐朽為神奇,效果絕對比博得學生一笑來的更為顯著。聽此一席話,恍若驚雷,一下子打開了教學思維的新天地。在教育這條路上,高山仰止,前面的山峰還很多很多,我只是一隻剛跳出井口的青蛙。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書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生命常態。


於漪老師說:“語文教師應該是文化人。讀書,你每天就有新鮮的血液。讀書的目的是內修,修你的底氣,修你的精、氣、神。讀過書和沒讀過書的不一樣,一開口就不一樣。”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僅要常讀書,而且要會引導學生去讀書。


在學校的時間比較緊迫,除了踐行“每日一讀”的常規任務外,我還常常發起倡導讀書的活動,書目的選擇則是根據社會時事進行選擇。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讓科幻作家劉慈欣大火,各地中考題也爭相選取科幻小說進行考察,孩子對於科幻小說既好奇又期待,我便緊緊抓住社會熱點,把讀書篇目定位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短篇小說集和《三體》,採用宣傳欄大字報形式進行宣傳,孩子們讀書熱情無比高漲,經過一輪的科幻小說熱,很多孩子開拓了思維,培養了諸多興趣。


寒暑假很長,是非常適合讀書的時間,但是由於距離原因,無法有效監督。我就利於微信群進行操作,規定這個假期讀哪本書,每天讀多少頁。我踐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原則,每天都是我先讀完,做好批註然後上傳微信群圖片視頻,然後抽查兩三名同學的閱讀情況上傳讀書批註和視頻,並且及時進行點評,保證每位同學至少輪到一次。例如,去年寒假我這樣帶領孩子讀完了《駱駝祥子》並且全書批註,《西遊記》讀了一大半,而這個暑假我帶領孩子讀完了450頁的《紅星照耀中國》並且做了批註,《昆蟲記》又重溫一遍。除此之外,我自己還啃完了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看了一半有餘,《古文觀止》精研了十五篇,保證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每次假期雖然很匆匆,但是這種以書為伴,利孩子利己的行為,何樂而不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一名獨立思考型教師,且行且思。


列夫托爾斯泰文集裡講過“一所學校如果教師不能思考的話,那麼他永遠教不出思考的學生”。努力做一名獨立思考、特立獨行的語文教師,提高教學判斷力。現在我們的語文教改五花八門,可以說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作為新教師的我們不知如何立足。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問自己到底什麼是好的語文課堂,形式多樣的?說學逗唱的?唱唸做打的?到底語文課的目的何在?被數學、英語擠到懸崖邊上的語文到底何去何從?我無法解答,痛苦而迷茫。直到去年有幸跟隨丁老師去參加“真語文”的培訓,才讓我守得雲開見月明,找到了再次前行的方向。


短短三天的培訓,我好比劉姥姥進入了大觀園,看什麼都是新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其中,教授們深入淺出的講座、一線特級教師各具特色的解讀、在當時學校現場課的觀摩學習、碰撞的火花、“教師成長和教學經驗分享”的精彩,都讓我深受感動,受益匪淺。“真語文”中規定合格的語文課有十二字標準的實踐方式:“依課標、持教材、重學情,可檢測”這和呂校長讓我們吃透課程標準並且舉行課標考試的思想不謀而合。授課不為精彩,不為掌聲,一切為了學生,又讓我們感覺任重而道遠。其中“真語文”授課活動的“八不準”對我震撼很大。

1、不使用PPT、配樂等聲光電手段。

2、不因自己的教學預設,忽視學生接受情況而一味推進教學進程。

3、不因花哨的教學設計而使學生分神,要多使用教材。

4、不根據教師的興趣確定授課內容,應符合當地學生的學習進度。

5、不將教師對文本的個人理解強加給學生,要引導得當。

6、不把分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小組評分等作為課堂的必選形式。

7、不忽視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

8、不為自己教學設計的完整而拖堂。


這“八不準”,過目難忘!特別是第一條,讓你感覺這如同一份執拗與時代抗爭,或是與時代背道而馳的“孔乙己”式的組織宣言,相比於現在語文課上課就用PPT,導入就歌曲視頻的方式,這簡直就是一記重拳直擊心臟。此後我便試著不用“聲光電”手段,迴歸本真,精研課標,每節課的備課時間平均增加了一個小時,每次設計情節便不斷用“十二字標準”來要求自己。


剛開始孩子們是不習慣的,他們說只乾巴巴講的語文課沒意思。於是我便詢問為什麼用電腦的語文課有意思,他們說因為有時候能看視頻能聽歌,課件字體五顏六色,當我問對你的語文學習有什麼幫助的時候,他們說幾乎沒有,都是等著看視頻的。原來我們都只著重“聲光電”手段的吸引力,但是這些並沒有給課堂帶來實際的收益,反而讓有些學生分心他顧,讓本該體驗文字語言之美的時間浪費在了聲光電上。


此後三星期,在一些語文課上我果斷捨棄“聲光電”,用黑板、粉筆和一張語文老師的嘴,為同學們解讀語文之趣,當我再次詢問學生的時候他們說,這樣的語文課讓我更加專注,這樣的語文課讓我茅塞頓開,這樣的語文課讓我思考的更多了。其實這種看似的極端知識強調,不是絕對。這種理念,是用一種極致的手段去提醒,去促進,去反思教學的本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淮南子》曰: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人任也。孫武在《孫子兵法》中說:“上下同欲者勝。”其實教學便如同戰爭,一個團結的教研群體抵得住千軍萬馬的攻勢。


2017年的冬天,正在監考的我突然收到安老師通知,代表學校參加全區初中語文青年教師比賽,比賽篇目是楊絳的《老王》,準備時間只有一天半。當時我的心是驚慌的,陌生的篇目,去陌生的學校,面對一群陌生的學生,我該何去何從。安老師當機立斷,立馬找人替我監考,拿出課本讓我熟悉文章,找出思路。整整一個下午我幾乎把《老王》這篇文章背過了,還是沒想出一個好的思路。這時候教研組的其他語文老師紛紛加入進來,和我進行頭腦風暴,提供自己珍藏的課件,反覆論證每一個情節的具體可行性,終於,當天晚上我有了備課雛形。


第二天,安老師主動拿出自己一個班進行試講,所有語文老師都來聽課,由於準備不充分,效果並不好。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建議,我一一寫在了自己的本子上,又進行了補充完善,那天晚上幾點睡的已經忘了,只記得夢裡老王給我託夢說:“小夥子不錯,你快把我調查透了。”比賽當天,呂老師為了讓我安心講課,便於應對各種小意外,主動跟我去了比賽場地。結果不負眾望,最終獲得了青年教師比賽的一等獎,為學校榮譽牆再添榮光,但是我知道我只是這節課的代言人,榮譽屬於我們語文教研組集體。


事後我詢問過和我一起參加比賽的一些選手,他們備課沒人指導,試講無人聽課,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兩相對比,我更加感覺到身在一個團結教研組的幸運。此後在語文教研組的指導下,也相繼榮獲了全區作文比賽優秀指導獎、山東省省優秀作文指導教師等榮譽,讓我的語文教學道路越走越寬,在這裡我再次感謝你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於漪老師主編的《語文教師如何成長》這本書中說道:“事情是幹出來的,絕對不是捧出來的。捧不出優秀教師,也捧不出領軍人物。一定要艱苦奮鬥,一步一個腳印,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真知。”語文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吾將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