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韓國的N號房間事件還在繼續發酵。


25日,韓國N號房間主犯趙主彬被公開示眾,成為韓國首個因性犯罪被公開示眾的犯罪人員。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圖片來自微博


26日,媒體曝出韓國人氣藝人、體育明星、著名公司CEO均是N號房間的付費會員。受害者中還有十幾歲的藝人。


同日,主犯接受檢方首次提審。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截圖來自新京報


N號房間是什麼?


如果你刷微博,可能最近在熱搜榜上見過“N號房間”字樣。


如果你還堅持看看微信公眾號,就應該差不多瞭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鋪天蓋地的激動情緒了。


或者(我猜)至少在今日頭條、抖音、快手上,你見過這件事。


如果你暫時還不瞭解這件事,我來簡單介紹一下。


2019年,有做相關選題的記者在色情網站上發現了大量的誘導性鏈接,點擊通過輸入姓名和電話號碼,就可以進入一個叫做Telegram的聊天室。


Telegram聊天室的功能很酷,保護隱私、閱後即焚。所謂的“n號房間”,其實是有多達8個房間,每個房間中,都散播著一些對於女性進行性剝削的、反人倫的內容。


比如裸身學狗叫,自殘等。


這些女性中,既包含了成年女性,也有未成年女孩(11歲),他們因為“兼職”“模特”或其他釣魚信息,被誘騙至此。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釣魚者一開始聲稱掌握受害者的隱私照片,要求點擊鏈接查看,當受害者填寫好自己的身份信息後,便被慢慢威脅拍攝尺度更大的內容(照片或者視頻),甚至在線下進行性剝削的直播。


根據媒體的報道,“N號房”實行收費制。聊天室價格根據內容等級來設定,最高入場費約為150萬韓元(約8400元),通過加密貨幣進行交易。


此外還有一些房間,看客不僅要拍手叫好,還要拍攝和分享類似性剝削內容(視頻或照片),才能持續在房間中。


房間最初的建立者,是一個叫做“godgod”的大學生,其消失後,變更為“watch man”(後被逮捕),再到後來的博士——近期被曝光的25歲大學生“博士”趙主彬。


“博士”開設的房間被稱為“博士房”,因為尺度更大更極端,而備受追捧。據稱房間中的女孩還要做特定的動作或者標記,以表明自己是博士的“作品”。


N號房間事件中,受害者74人,而圍觀者有26萬人。史無前例地,有420萬網民公開請願,要求公開這些人的身份。


顯然,這已經不是小規模的鬧劇,也並不僅僅關乎性別話題。


雖然女性在其中,被侮辱、剝削、歧視和規訓。但操作者的行為,更包含了對於現代社會規則的蔑視,底線的踐踏。


至於圍觀是否有罪,以及厭女症,相信很多公眾號已經講過了,這裡想講的幾個問題是:

是什麼讓人們變壞了?為什麼被侵害講出來這麼難?


以及,我們該如何直面黑暗?


提醒:此次的兩個話題關注了不同的分野,比較分裂。


是什麼讓人“變”壞了


看到很多文章一提到N號房間,都在引用斯坦福監獄實驗和“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藉此證明,環境能讓人變得多壞。


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實驗。


路西法效應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圍的影響,人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不可思議的(通常是惡的)一面。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津巴多做在1917年做的斯坦福監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


他通過報紙,招募了24名志願者參與實驗。這些人都經過心理和醫學測試,證明為身體心理健康的年輕人。


其中12個人被安上了“獄警/guard”的角色,另外12個人則是“犯人/prisoner”。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他們模擬了真實場景中的角色配置:警棍、手銬、警服、刑服等等。還模擬了真實被逮捕的場景。犯人沒有名字,只有編號,獄警可以對他們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於是大家開始“各司其職”,獄警開始變本加厲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體罰犯人做俯臥撐,只允許犯人穿囚服,不準穿內褲,脫光衣服,在眾人面前公開羞辱等等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因為“所有人的過度投入”,為了防止情況的失控,實驗進行到第六天就提前結束了。


尤其是對於當時表現最明顯的一位獄警,津巴多評論說:he begin to be more extreme(他開始變得更極端)


津巴多的實驗告訴我們,如果人們的環境擁有以下三個要素:


1)匿名性/anonymty:大家只有編號不透露姓名

2)去個性化/depersonalization:犯人個性化被剝奪

3)擁有權利/power:獄警可以懲罰犯人


他們就會很容易變得邪惡。


所以,是環境讓人變壞了。


視頻和結論乍看下來,非常有說服力。實驗也被寫進很多心理學著作和教材。


但仔細推敲,似乎還有貓膩。


YouTube上一檔叫做《Mind Field》的節目就質疑了這個觀點。主持人Vsauce通過採訪當年關注此事的記者、“極端的”當事“獄警”、津巴多教授本人、其他心理學專家,甚至親自做了實驗以後,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


接受採訪時,那個被津巴多稱作最極端的“獄警”Dave Eshelman說:我們被告知犯人/prisoners才是研究的對象,並且我的任務就是儘可能地變成最壞的獄警(這點在視頻錄音中有佐證:津巴多教授告知其要變得更加tough)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Mind Field》:Vsauce與Dave對話


但他也承認,除了履行任務,擁有這些凌駕於犯人之上的權力讓他覺得很爽。自己其實並沒有感受到自己做的不妥。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扮演“獄警”的Dave說:我不覺得這是傷害,這只是我的一個

小體驗/particular little experience


如果刨去刻意表演的成分呢?情況會不一樣嗎?


主持人Vsauce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將6個志願者分成兩組分別做相同的實驗。每個人沒有名字,只有編號1/2/3(符合匿名性規則)。


第一階段:告訴每組人要在黑暗的房間中一起做拼圖遊戲,還有另外一組是他們的競爭對手(實際不存在),哪個組先拼完拼圖就獲勝。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同時他們告知大家:每人都有自己對應的按鍵,只要按下去,對方就可以接收到1-12級的噪音干擾。


第二階段:告訴大家無需做拼圖遊戲,只需根據自己的意願按鍵干擾對方。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在第一階段中,儘管Vsauce在實驗中不停利用噪音去幹擾志願者,但大家依舊非常淡定地拼圖;而在第二階段,也很少有人去觸碰干擾“隱形”競爭對手的按鍵


第二組中,只有一個人多次碰觸了按鍵。


(實驗也存在爭議,被認為並不十分嚴謹,比如大家在拼圖實驗中用噪音刺激對方的行為,顯然沒有收到像斯坦福實驗中獄警殘暴對待犯人後的即時視聽覺刺激和心理滿足)


除了新監獄實驗,Vsauce又進行了多方的採訪和討論,綜上得出的結論是:除了環境外,性格也會影響人們的“殘忍”行為程度。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們擁有更大的任務/使命(比如1917年Dave協助研究人員完成實驗的願望),大家又很快會變得殘忍


從斯坦福監獄實驗,到Vsauce的新監獄實驗,再還原到N號房間,我們能得出的結論就是:匿名性、去個性化和擁有權利的環境會使個體改變性格,然而這並不能成為一個人“變壞”的藉口。


那些看起來壞的人,不是變壞了,他們是真的壞。


受害者為何難開口?


在韓國社會,N號房間這樣對弱者進行凌辱和剝削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以真實事件為藍本的《熔爐》,就幾乎為我們還原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現實。


(下文含劇透)


電影中,一位美術老師初到霧津(虛構)市的一家聾啞學校任職,卻無意中發現了學校中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被校長、老師性侵犯和暴力對待的事實。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於是他聯絡了當地的人權組織,跟三個嫌疑人對薄公堂。然而在當年韓國的法律體系下,只要被告與被侵害者的父母“私了”,便可不起訴嫌疑人。三位受害者中的兩位都被私下協調成功。


一審只判決了三個嫌疑人緩刑,是沾了被告律師的光。由於被告的辯護律師是一位退休後的檢察官(老家也在霧津市),在韓國,這種退休後的“前官”,在首場“復出”的官司中,法官都不會判決其輸掉官司——這種潛規則也成為了影響韓國社會公平正義的毒瘤。


影片後來的發展,依舊是令人感到壓抑的。被侵害的男生得知判決的結果,持刀與嫌疑人在鐵軌上同歸於盡。這也成為引發社會事件的導火索。群眾走上街頭開始抗議……


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被稱為改變韓國國家的電影,並不是因為反映了暴力、剝削和侵犯,而是反映了

在侵犯後,金錢和權力交織的羅網下,弱者申訴無門的困境


影片中,人權組織員工去教育局和市政廳投訴,卻只能眼看著雙方踢皮球;老師堂而皇之地在校長辦公室內暴力毆打孩子;就連推薦美術老師來這所學校的恩師,也帶著被告的辯護律師,前來找到他私下和解撤訴。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最後,即便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嫌疑人對未成年人的侵犯,也只換得了“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執行一年”的判決。


如果不是引起了媒體和網絡的注意,引起社會公憤,恐怕事情也會不了了之。


電影中最可怕的,就是那位基督徒校長:滿口仁愛、位高權重,卻又是事件的始作俑者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熔爐》劇照


當權力披上羊皮,遭殃的只能是羊。


N號房事件中,趙主彬就是那隻手握技術權力,披著羊皮的狼。不過這一次,他比影片中的校長,多了26萬幫兇。


電影中的孩子,且有老師、人權組織和社會聲音的幫助,歷經千辛萬苦,也在撼動一個學校校長的路上走得艱難。


對比來看,N號房背後所指的,是26萬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即便已經有第一位受害者開口,也未見得能夠討回多少公道。


我們該如何直面黑暗


從《熔爐》《素媛》,再到《殺人回憶》,韓國社會題材的電影拍了一部又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這些,篇篇出奇又精彩。


類似事件依舊層出不窮,直到N號房出來以後,更有網友打趣說:韓國又能拍新的電影了


除去人數上的差異,N號房間與這些社會事件一樣,都真實地彰顯了社會中“惡”形成的複雜性。人性、環境、技術、性別、政治……


另一個詭異的地方在於,其“惡”又是純粹的:無論是虐待、侵犯,還是N號房間中的剝削、壓迫,這些行為絲毫不存在道德選擇上的困境,也沒有感人的故事,其打破社會規則和底線的行為更是毫無爭議,卻依舊被心照不宣地隱埋多年


時代似乎是變了,不然怎麼會催生出給26萬人一起觀看視頻的聊天室。


然而細品,又好像沒什麼變化。類似的社會事件循環發生,唯一不變的就是惡本身。


身處每個人都浸淫其中又難以描述的社會,如何直面其中的黑暗?


我想這個話題太大,我沒有資格回答。


不過新的斯坦福實驗和《熔爐》也多少給我們了一點無厘頭的啟發:做個好人,然後一路奮戰。


26萬人圍觀的N號房:虐待、凌辱、性剝削只是冰山一角

圖片來自電影《熔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