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距攝影中的技巧和重點是什麼?

使用穩定的三腳架微距攝影一般都需要比較慢的速度。

以我們熟悉的陽光16法則為例,該法則適用於晴朗天氣下無窮遠合焦的情況。對於微距攝影來說,當鏡頭合焦在比較近的距離時,光線在鏡頭延伸筒內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這個法則要修正為“陽光11法則”。

也就是說∶在晴朗的陽光下,在拍攝充分照明的近物時,對應於f11的光圈,速度應為1/ISO。對於100度的膠片來說,上述情況下,應該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為了獲得均勻、細緻的照片,拍攝微距應該儘量避免強烈的陽光直射,拍攝的時間大多為清晨和傍晚,多雲的天氣是最佳選擇。比較講究的攝影師,如果必須在高角度的太陽光下進行拍攝,則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傘等設備進行遮擋。何況很多情況下,為了獲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還會使用一些額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鏡或者琥珀鏡、偏振鏡等等。

這時實現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據我的經驗,這個速度通常在1/30-4”之間。如果你偏愛使用低感光度的膠片,就要面臨更大的挑戰。不知道有幾位有信心以1/8”手持獲得高質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腳架對於微距攝影來說絕對是必須的。在拍攝了一段時間的微距以後,我現在基本上是沒有三腳架就不按快門的。

(二)微距攝影中的技巧和重點是什麼?

理論上講,三腳架越重越好。對於拍攝微距來說,我們必須在重量和便攜性上做一個妥協。所以你能抗得動的最重的三腳架是對於你來說最好的選擇。如果三腳架本身的重量還不夠穩固,在使用的時候還可以附加一些額外的重物,比如石塊、攝影包等等。不過必須保證這些附件不能隨便晃動,否則只能適得其反。順便提一下,選擇微距用的三腳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腳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因為很多情況下,主體的位置是貼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腳架可以有效減少晃動。使用三腳架時,儘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細的腿節,並且一定要確認所有的可活動部位都已完全鎖死,任何鬆動的部位都會把振動放大。選擇放置三腳架的位置時也應儘量選擇堅固並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體會,在家裡光滑的瓷磚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壓三腳架的雲臺,幾乎所有三腳架都會有一定的滑動。如果在野外必須架在鬆軟的土地上時,應該事先把各條腿都壓實,儘量戳到底,有腳釘的最好使用腳釘。使用各種雲臺或者球頭時,應該儘量保證相機、鏡頭的重心在三腳架的中心線上,這樣機身上的振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腳架吸收掉。

使用快門線和反光鏡鎖

按動快門的瞬間動作會使機身產生一定的位移。雖然通過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地減少其影響,但是很難根除,特別是三腳架不夠穩定的時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動觸發快門的話,最好通過某種動作使身體與三腳架、相機形成一個整體。比如∶左手向下壓住雲臺,肘部向內側夾緊,右手抓緊機身手柄,食指勻速按動快門並且儘量保證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反光鏡升起時的振動過程大約會持續1/15秒,所以反光鏡鎖的適用範圍大約在1/30-1/2秒之間。我個人拍攝微距的時候總是儘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範圍內。對於長焦鏡頭來說(看到過有人說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幫助的。

(二)微距攝影中的技巧和重點是什麼?

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測試過電子快門線和機械快門線的區別,反正我比較偏向於使用電子線,因為總覺得機械動作會產生位移,不過沒有足夠的證據,也許只是心裡安慰而已。

如果機身沒有反光鏡鎖或者快門線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機身在自拍時有反光鏡預升的功能,實際效果與反光鏡鎖相似。使用自拍時不要把自拍時間定得太短,保證相機振動完全停止下來以後快門才會開啟,一般4——5秒應該足夠了。

(二)微距攝影中的技巧和重點是什麼?

使用顆粒細膩的反轉片

反轉片幾乎是職業自然攝影師的唯一選擇,其色彩絢麗,質感細膩,擁有負片無法比擬的優勢。第一次用反轉片的朋友,總會“從凳子上掉下來”。

透過正在對近攝物體進行聚夥的鏡頭,你會發現:隨著鏡頭離機身越來越遠,調焦距離變得越來越近。許多變焦鏡頭具有近攝功能,它可發出常規範圍伸長鏡頭。

微距鏡頭具有極地擴展聚焦範圍的功能,因而被用於高清晰度的微距特寫攝影。別的近攝技術包括在機身和鏡頭之間加用伸縮管或皮腔。微距攝影的照明,可能難度較大,因為照相機,鏡頭和三腳軻離被攝物太近,很可能在被攝體上投下不必要的陰影。這個問題可能通過在35毫米照相機上使用比50毫米標準鏡頭更長的100毫米以上的鏡頭得到部分解決。環形閃光燈能對近攝物體提供最易控制的照明方式。

關注霏洋視界瞭解不一樣的攝影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