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真相和理性:謠言滿天飛的時代,如何防止被反覆打臉?

本文起源於一次名為“智美時刻”的在線公益活動。

疫情期間,“首創郎園”的內容編輯馬諾女士邀請了一些文化人士,包括錢理群、濮存昕、楊壽良、李志強、談晨、章明等寫一封信給另外一個人,然後,另外一個人需要回信作答,其中包括正和島的藍色島鄰、吉林大學的於天罡教授。他給同為正和島藍色島鄰、北京師範大學經管學院的趙向陽博士寫了一封信,才有瞭如下回信。

趙向陽博士授權正和島今天正式首發此信,是為了紀念他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日子。他同時希望,在這樣一個信息爆棚,謠言滿天飛的時期,正和島的島親們能遠離微信微博,遠離顛倒夢想,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企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作 者:趙向陽 北京師範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

原 題:《信息、真相和理性:謠言滿天飛的時代,如何防止被反覆打臉?》

來 源:正和島

尊敬的於天罡老師:

您好!

來信收到。

為什麼那麼多高知不會進行理性思考?

於老師,您在來信中提到一個問題,“怎麼有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在某些問題、某些時刻也沒有理性?”甚至有人懷疑“知識分子也會沒有理性嗎?”

我就單刀直入,不繞彎子,不講故事,直接表明我的觀點。

第一,我認為,許多高知還停留在前互聯網時代。

在那個時代,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就是地位,信息就是權威。如果您多讀過幾本書,不管是哈耶克、布坎南、薩特或者維特根斯坦,在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面前,您就是知識分子。

如果您比其他人見多識廣一些,曾經去過美國歐洲,能聽得懂VOA,看得懂BBC,僅憑您所擁有的信息多,您就能出人頭地。您不需要有自己體系化的思想,你就是知識分子。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完全不同了。有了互聯網,有了微信,有了推特,信息瞬間傳遍全球。知識分子比跳廣場舞的大媽距離Breaking news最多隻有三分鐘的領先優勢。

許多高知在疫情之下,當他們看到某個新的“信息”(事實上絕大多數都是噪音,甚至是謠言),為了獲得某種身份的證明,他們有立刻轉發出去,並且進行評論的衝動。

他們經常對新鮮出爐的“信息”缺乏審慎判斷,不會去反覆核查信息的真實性。尤其是,對那些模稜兩可的、真假難辨的信息,缺乏讓口水再飛一會兒的耐心。

第二,許多知識分子有嚴重的領域依賴(Field dependency)。

這個時代存在高度細分的知識分工,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只是某個非常狹窄的領域的專家,而對其他知識領域缺乏基本常識。一旦他們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時,他們經常不會正常思考。他們思考的深度和水準,與普通民眾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顯著性差別。

咱們別說普通意義上的高知了,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也經常犯同樣的錯誤。

大概6年前,我在你們吉林大學參加一個創新創業國際會議的時候,就曾經當眾直接懟過一個以色列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當時受邀請就創業創新進行演講,講了一個非常荒謬的觀點。嗯,您沒有聽錯,他講得是創新創業。

在此次疫情中,又有某個美國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關於疫情預測分析的模型曾經在朋友圈裡廣為流傳,該模型認為,疫情會很快在全球結束。

但是,最後被證明是錯得離譜。

轉發這些文章的人,根本看不懂那些數學模型,更沒有能力判斷模型是否正確,他們看重的不是模型本身,而是這個信息發出者頭上的光環:諾-貝-爾-獎-得-主。(對了,還有那個將近90歲的法國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耶,認為病毒是中國人造的,被饒毅剛剛懟過。你轉發了嗎?)

為什麼朋友圈裡的許多人告訴我,他們覺得我的朋友圈很有“營養”,我的很多分析評論有深度、有前瞻性,而且表達方式很中道?部分原因與我的知識結構有關。

我心目中的知識英雄是百年前那些巨人,比如,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物理學家彭加萊,數學家阿爾伯特,管理學家德魯克,發明家特斯拉等。嗯,還有《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戴蒙德也算一個,我最近剛剛讀完他的《劇變》,對於陷入危機的國家治理,這本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事實上,我想說的用一句話總結:

博雅教育真的很重要!

博雅教育真的很重要!

博雅教育真的很重要!

重要的話說三遍。

我是一個字一個字在電腦上輸入這句話。

我輸入了三遍,而不是輸入了一遍,然後再拷貝粘貼了兩遍。其中的道理你我都明白,我就不展開討論了。

第三,很多高知用價值觀和“信仰”剪裁信息,只吸取那些能進一步證明或者強化了自己既有觀點立場的信息,而對相反的信息置若罔聞,條件反射式地排斥或者忽略

百年之前,中國人迎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百年過去了,大多數人對於這兩位先生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皮毛,不知其精髓。

許多高知只瞭解某些科學結論(暫時性的!),掌握了一些科學方法(更多的只是科學工具!),而科學精神根本沒有進入他們的精神血脈之中,化成他們的肌肉記憶或者潛意識。

他們在很多的時候是打著科學的旗號反科學,是典型的科學主義、科學崇拜、科學迷信。

前不久,在給正和島寫的一篇關於如何正確對待中醫的文章裡,我痛心疾首地寫道:

疫情就是一個照妖鏡,讓許多人的真實水平暴露無遺。我深深地憂慮,那些我所看重的科學精神,包括基於證據、假設檢驗、理性表達、謹慎判斷、包容開放、精英主義等品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是何等嚴重地缺失。我甚至認為,比疫情更可怕的就是鑽進某些人腦子裡的病毒,我稱之為“精神蠱”、“心理蠱”和“信息蠱”。

如何在信息爆棚、謠言滿天飛的時代,不輕易被輿論裹挾或者反覆打臉?

於老師,關於這個問題,疫情爆發之初,我曾經在朋友圈裡順手寫過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現在我比較完整地表述一下,僅供朋友們參考。

第一,選擇可信度高的信息源,遠離可疑的營銷號

我會優先選擇專業媒體、或者由公司運營的自媒體,它們的可信度一般比個人號更高一些(當然除了類似六神磊磊讀金庸等)。

比如,疫情期間,我訂閱了世界衛生組織WHO、丁香醫生、財新網、華山感染、中德商務通、中印商會等。

訂閱某個自媒體之前,我會先瀏覽一下它往期的內容,看看它長期關注的主題都有哪些方面。如果它以前發表的內容,跟疫情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完全不搭界,只是偶爾有一篇文章看著還不錯,我是不會訂閱這種公眾號的。一定要避免成為某些營銷號的韭菜。

訂閱之前,我會仔細查看該公眾號在騰訊上的註冊信息。我甚至會對某些公眾號的背景進行詳細的調查,特別是當我懷疑那些公號後面可能有更大的推手的時候。

我曾經請專業的會計幫忙,通過天眼查和工商信息系統對兩個公眾號的相關經營收入情況查了底兒掉,然後再決定是否訂閱。因為一旦訂閱,它對你的是非判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第二,有意識地多樣化信息的來源,避免陷入信息繭房之中

我既會訂閱人民日報、環球日報、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三聯生活週刊、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王輝耀創建)、司馬南頻道等。我也會訂閱美國駐華大使館、韓國駐華大使館、日本駐華大使館、冰汝看美國、北美鳥叔、靜觀日本等。

我訂閱的媒體或者自媒體,從政治譜系上來看,從左到右都有,而且我要求信息質量一般都比較有保證。

我個人不太相信“兼聽則明”這句話。我認為,如果信息的基本質量無法保證,那麼,觀點就更不可靠了。如果一個人沒有強大的辨識能力,聽多了,看多了,腦子會混亂的。

另外,在我打開某一篇文章之前,我會非常注意它的公眾號的名字。一旦我覺得非常可疑,我基本上不會打開。或者打開文章掃一眼,就關掉了。我更不會輕易轉發我第一次遇到的公眾號的文章。

第三,對於值得信任的朋友和專業人士所轉發的內容,我會給予更大的關注

在朋友圈裡待的時間長了,您就會形成明確的感覺判斷。你知道誰轉發的文章質量會更高一些,誰轉發的文章特別地不靠譜。

當您隨意地刷朋友圈的時候,或者看朋友們私信轉發給您的一些文章的時候,您就知道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

那些靠譜的朋友所轉發的信息,我會多看幾眼。而那些經常被打臉的人轉發的信息,我會選擇性忽略。

甚至,我會直接屏蔽掉他們,不讓他們看我的朋友圈,我也不看他們的朋友圈。如果你做不到“如如之心不動”,至少可以做到“眼不見心不煩”。

3月初,當國外的疫情變得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我曾經打算寫一篇關於不同國家抗疫的比較研究。

我試圖用我所掌握的關於組織決策、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全球商務、跨文化管理等的理論,進行深入剖析,所以,我需要廣泛地收集各個國家的抗疫信息。我曾經在朋友圈裡號召大家,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國外的資料,順手轉發給我。

有幾位留德留美的前輩,利用自己廣泛的人脈資源和多種信息渠道,每天給我提供各種文字的信息,對我幫助很大。

有一段時間,我每天要花6個小時左右閱讀上百條相關信息。當然這些信息的質量也是良莠不齊,也要依賴我自己去辨識。人必須自己要有主心骨和判斷力,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否則,很容易被反覆打臉。

第四,謹慎轉發文章到朋友圈

相比很多朋友而言,我每天轉發到朋友圈的內容和評論很多,甚至超過20條。所以,這一條我自己做得並不怎麼好。

但是,一般來說,我因為轉發文章被打臉的次數相當少。這是因為我每天私下閱讀的文章數量驚人,而我只轉發很少的兩種文章到朋友圈裡去:要麼是我高度認同的,要麼是我打算批判的。

如果一個人經常轉發文章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裡去,而不想被打臉,TA必須具備極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儘可能少的從眾行為,需要有成為一個不受人歡迎的勇氣,更需要穿透噪音的定力和遠見。

疫情期間,我寫過幾篇文章,例如,關於中日關係的、關於如何辯證對待中醫的、關於如何看待移民條例的。寫作這些主題敏感的文章的時候,我都面臨著一些壓力,甚至冒著成為全民公敵的危險。

捫心自問,我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我不是希望從進一步撕裂輿論場中獲得流量和對我個人的關注,而是出於彌合撕裂,達成和解的初心。

所以,這種秉持中道立場,儘量做到同情式理解、以及展現出更宏大視角的文章,一般不會被打臉。

第五,如果不想成為孤家寡人,請不要輕易評論朋友圈裡別人所轉發的文章

我把我的微信朋友圈的聯繫人一般控制在2000人左右。一旦超過太多,我就會刪除一些好幾年根本不聯繫,沒有任何互動的聯繫人。

信息、真相和理性:謠言滿天飛的時代,如何防止被反覆打臉?


朋友圈裡的關係的質量和類型很重要。特別是,不能只是某一種類型的人。萬一你想錯了怎麼辦呢?萬一有你考慮不到的視角呢?所以,適度的多樣性很重要。

但是,這種多樣性所帶來的價值觀衝突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只要某個人的人品還不錯,我們沒有必要強求在所有問題的看法上都要保持一致。對於你不認同的一些文章,你可以忽略他們,更不要輕易評論他們轉發的文章,大家假裝沒有看見,心照不宣,相安無事即可。

中國人講,“宰相肚裡能撐船”。

第六,在這個信息爆棚的時代,“消息靈通”壓根就不重要的,重要是能保持常識、堅持理性、邏輯嚴謹,態度中肯。

重要是能在大量的信息碎片中,利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對信息進行深度解讀,形成穩定有效的認知框架,穿透噪音的迷霧和謠言的霧霾,給自己和他人提供清晰有力的、前瞻性指引。

這才是一個知識分子應該乾的事情。知識分子要與流行(病)保持適度的距離,不要試圖去爭搶第一個轉發到朋友圈或者微博頭條的虛榮。那種對於信息的飢渴和炫耀,本質上是飲鴆止渴。

第七,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溼了鞋之後怎麼辦?

面對海量信息,誰都有看走眼的時候,誰都有轉發文章被打臉的時候。如果有錯誤,一定要實事求是,坦誠承認錯誤。不要固執己見,一昧地尋找支持自己的“證據”,進一步強化自己的錯誤立場,那樣只會讓別人更加嘲笑你,甚至蔑視你。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不管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公司,或者對於國家,都是相通的。

願我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摘自《心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