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中國前途命運,國共爭奪東北大決戰前夕

作者:黃禹康 軍旅警營

關注軍旅警營公眾號

閱讀更多軍旅美文

來源:《文史春秋》2019年03期

事關中國前途命運,國共爭奪東北大決戰前夕

1945年6月10日,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從我們黨, 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 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 只要我們佔有了東北, 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1945年8月9日, 蘇聯紅軍越過中蘇、中蒙邊境, 向日本關東軍全線發動攻擊。蘇聯出兵東北, 為中共奪取東北提供了“千載一時之機”。

延安連發七道命令, 八路軍揮師出關

1945年8月10日午夜至8月11日晚6時, 18個小時之內, 朱德一連發出七道命令, 其中有三道命令是要求直接配合蘇聯紅軍作戰的。8月11日上午8時, 朱德發佈的第二號命令說: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 並準備接受日、“滿”敵偽投降:原東北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 向察哈爾、熱河進發;原東北軍張學詩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 向熱河、遼中進發;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 向遼寧進發;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隨後, 朱德又簽發了第三號命令:為配合蒙古人民共和國軍隊進入內蒙及綏熱察等地作戰, 並準備接受日、“蒙”敵偽投降, 我命令:賀龍所部由綏遠現地向北行動;聶榮臻所部由察哈爾、熱河現地向北行動。

8月11日中午11時, 朱德發佈第六號命令: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朝鮮境內作戰, 解放朝鮮人民, 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隊司令武亭, 副司令樸孝三、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 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 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軍, 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

8月11日, 中共中央致電晉綏、晉察冀兩個分局, 命令他們:蘇聯紅軍不日可佔領哈爾濱, 外蒙古軍隊已經南下林西、突泉, 我綏遠部隊務必全力殲滅傅作義之東進部隊, 晉北、平北、冀東三區部隊務必迅速分兵北進, 迎接外蒙軍隊及蘇聯紅軍。

同一天, 蔣介石卻發出要八路軍停止前進, 不許擅自行動的命令。顯而易見, 國民黨要同中共爭奪勝利果實了。8月15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批准了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命令, 宣佈“滿洲”敵軍只能向蘇聯政府軍隊投降, 中國其他地區的敵軍只能向蔣介石政府軍隊投降。為了駁斥這一無理要求, 朱德立即向蘇、美、英三國發文指出, 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有權按照有關國際文件接受被其包圍的日偽軍隊的投降, 對麥克阿瑟的命令表示抗議。

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指示所屬各部:第十二、十三、十九軍分區迅速奪取張家口、張北、多倫;冀熱遼軍區主力一部立即向遼寧、吉林挺進。

8月18日下午, 第一批赴東北的幹部集中到中央黨校。8月19日, 劉少奇為中央起草了一項指示, 指出:“山東干部與部隊如能由海道進入東三省活動, 則越快越好。”根據這一指示, 山東軍區派呂易帶領一個排作為偵察部隊從煙臺乘坐汽船到達位於遼東半島的莊河, 並佔領了莊河縣城。隨後, 呂易帶領部隊向大連前進, 在大連市郊遇見了蘇軍。呂易說明身份後, 蘇軍一名少將同他們進行了“非正式接洽”。

根據呂易帶回來的報告, 同時考慮到從膠東經水路到東北較為方便, 劉少奇指示山東分局, 命令他們抽調4個師11個團, 共1.5萬至3萬人, 由蕭華率領, 於“即日分散”從海路進入東北, 不用八路軍番號, 而用東北義勇軍或東北其他地方軍名義。此外, 劉少奇又電告華北各地準備去東北的幹部, 應“即日集中啟程”。而且, 他還準備從延安等地再抽調1000名幹部去東北, 以“進駐鄉村、小城市及紅軍尚未佔領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線, 去發動群眾, 壯大力量, 建立地方政權, 改編偽軍, 組織地方武裝”, 儘快在東北佔據優勢地位。

幾乎同時, 蔣介石下令組建了國民黨東北行營, 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 並任命了東北9個省的省長 (日本投降後, 國民黨將東北劃分為9個省) , 準備接管東北的行政權。此外, 蔣介石還任命蔣經國擔任特派員, 以國民政府經濟談判代表的身份赴長春同蘇聯進行經濟合作談判。實際上, 自8月中旬以來, 蔣介石就命令國民黨軍隊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 向華北推進。其中, 傅作義部沿平漢線已逼近張家口。為了延遲蔣軍向華北和東北推進, 劉伯承、鄧小平率部發起上黨戰役, 晉察冀軍區舉行了平綏戰役。

蘇軍鑑於東北的複雜形勢, 也急於同中共取得聯繫。9月14日, 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派他的代表貝魯諾索夫中校, 在曾克林的陪同下乘專機抵達延安。

當時, 中央政治局正在開會討論向北發展的方針, 急需瞭解東北的情況, 曾克林的到來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劉少奇據此提出, 為了爭取控制東北, 中共中央準備派大批幹部和部隊到東北去工作。為此, 會議決定成立中共東北局, 彭真為書記。9月15日, 彭真、陳雲一行乘蘇軍專機飛赴東北。在彭真一行離開延安的當天, 劉少奇電告各中央局, 明確中共對東北的任務是“堅決地爭取東北, 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為避免引起美蔣的覺察, 劉少奇還特意囑咐, 派往東北的幹部不要帶武器, 一律穿便裝, 打扮成勞工模樣。

9月17日, 毛澤東致電中央, 說重慶的“友人 (蘇聯) 和我們的意見完全一致, 希望力爭東北, 時機要緊, 萬勿失機”。毛澤東還建議, 讓呂正操率一至兩個團兼程北進。

當天, 劉少奇也起草了一封致毛澤東的電報, 提出:“東北為我勢所必爭, 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制。紅軍在東北現已開始撤退, 據說在十二月初將撤完。內蒙紅軍即將撤退, 已三次要求我軍接防德王府、百靈廟一線。”在此情況下, “我軍之戰略部署須立即加以考慮”。

這就是“向北發展, 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 劉少奇建議:在冀東、熱河佈置重兵, 除現在已派往東北的部隊外, 還需在冀東集結5萬以上的部隊, 以便在蘇軍撤退時搶先進入東北。因此, 從現在起就應該調集10萬至15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同時, 將長江以南的新四軍主力轉移至江北, 讓出江南8個解放區。至於新四軍主力的去向, 要麼直接調到冀東, 要麼調到山東, 然後從山東抽調10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為此, 劉少奇提出建立冀熱遼中央局, 由高崗、李富春負責, 陳毅、林彪或徐向前指揮軍事。

毛澤東和周恩來回電同意中央力爭東北的方針, 說如果能將東北及熱河、察哈爾控制在手, 加之全黨團結一致, 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他們建議:“蘇南、浙東、皖南主力迅速即開, 冀東屯兵5萬, 併成立冀熱遼中央局及軍事領導機關, 人選請你們定。”

接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回電後, 劉少奇立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進一步明確了“向北發展, 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他說, 我們的方針就是力求控制熱、察兩省, 控制東北。“搞得好, 蘇也可掩護我們。僅有蘇聯幫助, 不成功。要我們有決心, 有堅決行動, 捨得把其他地方丟了, 以保障這一塊, 才有可能。”

方針確立後, 劉少奇隨即對部隊的調動作了具體部署:山東首先調6萬人, 3萬去東北, 另外3萬開至冀東。由李富春任冀熱遼中央局書記, 林彪為司令, 蕭勁光、李運昌為副司令。繼彭真到東北之後, 再派5萬人, 加上各地選送的100個團的幹部, 以便在東北組織10萬人的武裝。

9月10日, 中共中央命令山東分局立刻抽調5萬人, 馬不停蹄地趕往冀熱遼。劉少奇對山東分局的領導說:“中央是完全依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幹部。原則上以山東全部力量去完成這個任務。其他各地加以幫助。望你們全力執行, 越快越好。”當天, 山東分局就派蕭華率領部分幹部、萬毅率領8個團向東北挺進。

蕭華率領山東軍區1000多名幹部於9月下旬到達丹東, 這是除冀熱遼部隊外最早到達東北的一支部隊。10月中旬, 沙克率領冀中軍區1500人到達錦州, 呂正操率領晉綏軍區一個團抵達瀋陽, 萬毅率領山東軍區濱海支隊3500多人先到瀋陽, 然後向吉林挺進。下旬, 羅榮桓率領山東軍區機關及直屬部隊4000多人從膠東龍口渡海在莊河登陸, 吳克華率領膠東軍區第六師及第五師一部共8000多人也到達營口。

事關中國前途命運,國共爭奪東北大決戰前夕

1 9 4 5 年8月28日, 投降日軍士兵交出武器。

事關中國前途命運,國共爭奪東北大決戰前夕

1 9 4 5 年, 蘇聯紅軍接收投降日軍武器。

蘇聯紅軍暗中相助, 中共力爭攻佔東北

此時, 莫斯科在東北的決策開始向有利於中共方面傾斜, 促使斯大林態度轉變的原因是美軍在青島登陸。美國人的此舉顯然同斯大林把東北納入蘇聯勢力範圍的戰略意圖相沖突, 所以, 斯大林不惜打破“蘇中條約”的制約, 利用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牽制美國。

1945年10月1日, 美海軍陸戰第一師在秦皇島登陸;另外, 美軍又將國民黨軍隊運至大連。莫斯科無法容忍美國人的舉動, 10月7日, 莫斯科一紙公文送到蔣介石那裡, 提醒他說:美國軍艦在大連登陸, 違反了蘇中同盟條約有關大連港為自由港、任何軍艦不得進港的規定。幾經交涉, 莫斯科最終同意國民黨軍隊在營口和葫蘆島登陸, 但蘇軍事先又將這兩個港口交給了共產黨軍隊, 所以, 蘇聯人又警告蔣介石, 如果國民黨軍隊在這兩處登陸, 蘇軍將不能對其安全負責。

隨後, 美艦駛入大連海域, 美艦司令與蘇軍交涉, 請求登陸, 但遭到蘇軍拒絕。美艦隻好調頭南下, 登陸秦皇島, 並將國民黨第十三軍送到那裡。不久, 美軍又將國民黨第五十二軍運至秦皇島。爾後, 杜聿明率部從秦皇島啟程, 向營口、葫蘆島駛去, 因這兩個港口已被八路軍控制, 國民黨軍隊只得折回秦皇島。

為了阻止國民黨軍隊從陸路進攻東北, 劉少奇電令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 要他們設法滯留華北國民黨軍隊兩個月以上。關於東北部隊的佈置問題, 劉少奇在10月9日給東北局的電報中指出, 進入東北的部隊應分散活動, 每個縣安排一個連或一個排。

10月11日, 毛澤東從重慶返回延安。在瞭解情況之後, 他對中共中央關於東北發展方針給東北局的電報作了修改, 加了這樣一段話:“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瀋陽之線, 次要力量於莊河、丹東之線, 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 首先保衛遼寧、安東, 然後掌握全東北, 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此時, 東北的形勢也確實對共產黨有利。10月底, 運送國民黨軍隊的兩艘美國軍艦抵達葫蘆島, 準備登陸。李運昌部在蘇軍協助下先佔據了該島, 並對國民黨部隊進行了阻擊, 迫使他們退回秦皇島。

國民黨軍隊眼看從海路進入東北無望, 便將注意力移向陸路。美軍積極協助蔣軍搶修已被八路軍破壞的秦皇島至山海關的鐵路, 更有甚者, 美軍還為國民黨軍隊修路擔任警戒。莫斯科無法接受美國的公然行動, 於是, 蘇聯人決定給蔣介石一點顏色看看。蘇軍的態度如此明確, 毛澤東大為振奮, 聲稱我軍正在組織55萬人至60萬人的野戰軍, 亦即:蕭克、羅瑞卿之第二野戰軍, 林彪、蕭勁光之東北野戰軍, 張鼎丞、粟裕之華中野戰軍;此外, 還有70萬到100萬的地方軍。這些野戰部隊編成後, 加之“友人”援助, 中共就有相當的把握在東北取得優勢。

隨後, 毛澤東連續簽發電報, 落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0月14日, 毛澤東電告彭真:“待大批幹部及軍隊到後, 除仍以舊遼寧省及熱河為第一位佈置力量外, 對舊吉黑二省首先是吉林省各重要城市迅速佈置相當力量。”次日, 毛澤東又指示山東軍區, 責成他們儘快抽調部隊海運至東北, 具體由羅榮桓、李作鵬負責, 要“每日不斷, 源源北運”, 以保證在11月份派完, 並全部集中於遼寧。

為統一指揮進入東北的部隊, 10月31日, 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 任命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 呂正操為第一副總司令, 李運昌為第二副總司令, 周保中為第三副總司令, 蕭勁光為第四副總司令, 彭真為第一政委, 羅榮桓為第二政委, 程子華為副政委。

隨著11月份的來臨, 毛澤東在擬訂當月作戰部署時提出, 中共的任務是奪取東北, 鞏固華北和華中, 而主要的作戰方向應轉至東北方面, 第二個作戰方向才是華北和華中。為此, 毛澤東指示林彪、彭真, 首先在葫蘆島至錦州、營口至海城一線盡力阻滯登陸的國民黨軍隊, 以便於進入東北的部隊快速集結, 途中部隊能夠即時抵達東北。並且積極尋機消滅國民黨軍隊, 使其不能進抵瀋陽。同時, 毛澤東又指示山東第一批進入東北的6個師兼程北上。此外, 毛澤東還要求蕭克、羅瑞卿的部隊於11月上旬在華北集結完畢, 然後東進, 以側擊進入山海關、錦州、瀋陽一線的國民黨軍隊。此前, 毛澤東曾電告東北局:“對營口、葫蘆島登陸之蔣軍必須抵抗”, 對於進入東北的國民黨兩個軍, 若有可能, 則用“野戰殲滅之”。

10月30日, 美軍運往秦皇島的國民黨兩個軍向山海關發動進攻。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戰鬥由此拉開帷幕。當時, 國民黨在秦皇島登陸的兩個軍有6萬人, 另有8萬人準備進入東北, 而共產黨到達東北的軍隊也不過13萬人。所以, 毛澤東要求正在途中的6個師8萬人馬不停蹄, 日夜兼程趕赴東北。

蘇聯受條約限制, 中共“讓開大路, 佔領兩廂”

1945年11月4日, 中共在重慶的代表團致電中共中央, 說蘇聯駐重慶大使彼得羅夫告訴中共代表團, 目前應該估計到國民黨在11月一定會進入東北, 並且取得部分行政權。共產黨攻佔東北是不可能的, 因為美國想剝奪中共的力量, 並將蘇聯的勢力從東北驅逐出去, 因此, 中共在制定計劃時必須考慮到美國的因素。

果然, 11月10日, 蘇軍派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 蘇軍在撤退前5天將允許國民黨將軍隊運往東北各大城市, 在機場的中共軍隊不得同國民黨軍隊發生摩擦。

此時, 毛澤東還沒有放棄攻佔東北的想法, 仍積極于山海關至瀋陽一線佈置重兵, 試圖拒國民黨軍于山海關之內。11月3日, 毛澤東電告晉冀魯豫軍區:楊得志、蘇振華縱隊迅速配足10個團計1萬人, 10天后動身開赴錦州、瀋陽, “參加東北方面具有偉大意義之作戰”。當天, 楊國夫率領3個團緊急趕往山海關防守。11月4日, 國民黨第十三、五十二軍向山海關發起猛烈進攻。11月7日、11日, 毛澤東兩次電催黃克誠、梁興初部, 儘快趕往錦州, 以策應楊國夫部在山海關、錦州一線堅持1—2個月。直到11月15日, 毛澤東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還雄心勃勃地說:在山海關至錦州一帶可集中7萬人, 由林彪或者羅榮桓去指揮, 舉行反攻, 每次殲敵二至三個師, “最後全部殲滅三個軍, 即能從戰略上解決問題”。

可惜, 山海關最終還是失守了。隨後, 國民黨軍隊沿北寧線向綏中進犯。到11月16日, 僅半個月的時間, 國民黨軍隊連克山海關、綏中、興城、錦州等地。毛澤東攻佔東北的決心受挫, 形勢變化如此之快, 加之疲勞過度, 毛澤東病倒了。

此時, 莫斯科擔心加劇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 特別是對即將召開的莫斯科外長會議產生不利影響。於是, 莫斯科立刻作出反應。11月19日, 蘇軍通知中共東北局, 提出意見:長春鐵路沿線及城市全部移交給蔣介石政府, 中共軍隊必須撤至鐵路線50公里以外;中共所屬機關必須從瀋陽等大城市撤出;有蘇軍的地方中共軍隊不準進入, 也不準同蔣介石軍隊作戰;在蘇軍全部撤出東北之前, 包括山海關至錦州地區在內的東北全境不準作戰。這實際上限制了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發展, 也就等於把東北拱手讓給國民黨。

當天, 蘇軍要中共東北局撤出瀋陽。次日, 東北局將這些情況電告了中共中央, 還說蘇軍在必要時將“不惜武力將我軍驅散”。

11月10日, 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 要他們即時調整戰略方針:“彼方 (蘇聯) 既如此決定, 我們只有服從, 長春路沿線及大城市讓給蔣軍, 我們應作秘密工作佈置。”要求東北局根據新情況迅速作出相應的部署, 東北局及林彪應靠西滿聯繫熱河, 部隊主力也應靠西邊, 羅榮桓、蕭華及山東來的部隊靠東邊, 成立東南滿分局, 另外派部隊到北滿佳木斯、嫩江一帶建立北滿分局。中共中央還指示東北局, 從大城市退出來後, 要力求控制小城市, 待站穩腳跟後, 再同蔣介石鬥。當天, 中共中央又電告東北局, “希望能不讓錦州、葫蘆島及北寧路之一段”, 如果不行, 那“亦只好服從”。

事關中國前途命運,國共爭奪東北大決戰前夕

1 9 4 5 年, 八路軍進駐瀋陽。

考慮到蘇聯外交方面的需要, 劉少奇決定改變攻佔東北的計劃。他致電東北局:在撤出大城市以後, “應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礎, 並加強熱河、冀東的工作, 應在洮南、赤峰去建立後方, 作長久打算”。劉少奇還指出:“只要我能爭取廣大農村及許多中小城市, 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我們就能爭取勝利。”兩天後, 劉少奇把這個戰略思想用8個字作了概括:“讓開大路, 佔領兩廂。”他在致重慶代表團的電報中說:彭 (真) 林 (彪) 電, “友方” (蘇聯) 通知他們, 長春鐵路沿線及城市全部交給蔣介石。“我們已去電要他們服從彼方決定, 速從城市及鐵路線退出, 讓開大路, 佔領兩廂。”

毛澤東力爭控制中長鐵路及長春、哈爾濱

蘇聯通過《雅爾塔協定》和《關於大連的協定》, 以取得在大連的特殊權益。美國對此極為不滿, 遂以“門戶開放”為由插足東北。對斯大林來說, 他要想拒美國勢力於東北之外, 就必須採取強硬措施。於是, 斯大林又轉向支持中共, 力圖加強中共在東北的地位, 以牽制國民黨。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 美國支持國民黨。這樣一來, 國共兩黨在東北的爭奪, 實際上就折射出了美蘇之間的冷戰關係。

1946年3月5日, 毛澤東致電東北局, 他分析說:當蘇聯與美蔣在東北地區進行鬥爭的時候, 中共與國民黨達成妥協是不可能的。毛澤東相信, 由於國民黨的反蘇行動, 蘇軍可能會更加願意幫助中共。所以, 毛澤東要求東北局儘快與蘇軍取得聯繫。

此時, 蘇軍的合作態度遠比中共預料的好。3月8日, 蘇軍告訴東北局, 他們將撤出瀋陽、吉林, 中共可以採取行動。第二天, 蘇軍又通知東北局:他們將於13日撤出瀋陽, 中共軍隊儘快去佔領, 而且瀋陽以南地區蘇軍不再交給國民黨, 蘇軍撤走的所有地區, 中共可以自由處置。蘇軍還聲稱, 凡蘇軍撤走的地方, 包括瀋陽、四平, 中共軍隊可以放手大打, 哈爾濱等地, 應該堅決控制, 不要讓國民黨軍隊開進。(實際上, 蘇軍於11日撤出瀋陽, 國民黨軍隊於第二天便佔領了這座城市。)

瀋陽既失, 毛澤東於3月15日致電周恩來:“哈爾濱決不能讓國民黨駐兵, 撫順及營口要力爭雙方不駐兵。”次日, 毛澤東再次電告周恩來:停戰協定並未規定讓國民黨接收長春鐵路全部及蘇軍全部撤退區。因此, 具體問題一定要協商解決, “一切均應到前方與前方將領去談”。當天, 周恩來告訴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中共軍隊在東北所佔地方不能讓出, 國民黨軍隊只能進駐“現時蘇軍撤出的地區”。張治中堅持要把“現時”二字刪除, 結果, 雙方在東北問題上未能達成協議。3月17日, 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批示:東北局速與蘇軍接洽, 將“整個中東路 (包括哈市) 讓我軍駐兵, 永遠佔駐, 不讓國民黨進駐一兵一卒”。當天, 毛澤東又指示彭真、林彪:瀋陽以北長春路沿線之蘇軍撤退區同意你們派兵進駐, 以為將來談判之條件, “時間愈快愈好”。此時, 蔣介石在美國的幫助下已向東北調去新一軍、新六軍 (國民黨軍隊有五大主力, 這是其中的兩支) 和第七十一軍, 到3—4月間, 國民黨在東北的軍隊已達6個軍、18個師。為了迅速搶佔東北, 國民黨依靠軍事上的優勢, 在蘇軍撤退過程中, 大舉推進, 企圖控制中長鐵路和整個遼東半島。

為此, 毛澤東要求:立即破壞北寧路及瀋陽附近之長春路, 迅速動員全軍乘國民黨軍隊立足未穩之際, 堅決殲滅國民黨軍隊, “愈多愈好, 不惜重大傷亡”。於是, 3月14日, 毛澤東致電東北局:預計蘇軍撤退後, 蔣介石必定會由瀋陽出兵向北同中共軍隊爭奪長春和哈爾濱, 因此, “我黨方針是用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 不惜任何犧牲反對蔣軍進佔長、哈及中東路”, 而“以南滿西滿為輔助方向”。為此, 毛澤東要求東北局速與蘇軍交涉, “允許由我方派兵佔領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 如果國民黨軍隊膽敢冒犯, 應毫不猶豫地“徹底殲滅之, 決不讓其向長春前進”。

看來, 毛澤東又改變了幾個月前不在“國民黨佔領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及其附近建立根據地的方針, 又著眼於控制大城市和交通幹線了, 志在奪取長春、哈爾濱。他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稱:“力爭我黨佔領長春, 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毛澤東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 顯然與莫斯科支持中共在東北發展力量密切相關。為此, 他還指示東北局說服蘇方, 請他們加撥“槍炮若干”, 如許可的話, 東北局應準備“遷長春”。

3月16日, 中共中央為爭取進駐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提出作戰部署並致電周恩來:美蔣由北平派小組到東北, 其目的在急於停戰, 使我方不好佔領長、哈、齊。所以, 中央要求代表團立刻與蘇方交涉, 在停戰小組到達東北之前及到達後的幾天內, 迅速從這三個城市撤出, “以便我軍進駐”。

4月14日, 蘇軍撤出長春。當時, 長春只有一些警察部隊, 蘇軍只允許蔣介石正規軍在其撤出之前3天才能入城, 但蘇軍事先並沒有通知國民黨具體的撤軍日期, 這就給了中共軍隊先下手為強的機會。蘇軍一撤走, 東北民主聯軍就向長春發起進攻。戰鬥中, 我軍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了包括坦克、大炮在內的重型武器。4月18日, 我軍佔領長春。毛澤東得知這一消息後, 極為高興, 於當天致電東北局:“應力爭保持長春於我黨手中。”

長春既已得手, 下一個目標便是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於是, 4月19日, 毛澤東又電告東北局, 傳令嘉獎有功將士:“長春佔領, 對東北及全國大局有極大影響”, 還望再接再厲, “全力奪取哈、齊二市”。毛澤東指示彭真、林彪, 要“戰勝頑敵, 保衛長春”, 同時, 毛澤東又電告重慶的周恩來:“如國民黨和美國方面要求我黨讓出長春, 請斷然拒絕。”中共最後實現了由防禦到進攻的戰略轉變。

就在東北民主聯軍佔領長春的當天, 中共中央電告東北局:馬歇爾今日抵達重慶, 東北停戰必然很快, 應速催蘇方從哈爾濱撤出, 以利我軍馬上佔領, 並囑咐說:“此事萬急勿延。”4月10日, 毛澤東又致電東北局和林彪, 吩咐要保留好長春的防禦工事, 宣稱“必要時把長春變為馬德里”。

要想控制住長春和哈爾濱, 就必須守住四平。毛澤東在4月19日給彭真、林彪的電報中明確指出, 至於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三市能否確保, “決於是否能在四平地區大量殲滅敵人”, 於是, 他提出: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 於四平南北地區舉行數次大的戰役, 才能解決問題”。他要求“南滿部隊速調一部北上, 交林彪直接指揮作戰”。力求消滅敵軍三四個師, 否則“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想到要“全部或大部殲滅”國民黨新一軍。根據毛澤東的指示, 在本溪的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立即北調參加四平保衛戰。如此一來, 東北民主聯軍就有10萬多人在四平一線同國民黨軍隊激戰。

事關中國前途命運,國共爭奪東北大決戰前夕

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在四平保衛戰中


對於國民黨來說, 四平也同樣重要。蔣介石稱:“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 他甚至揚言:不打下四平, 決不停止戰爭, 從而拒絕了馬歇爾、民主同盟和中共提出的停戰方案。於是, 蔣介石下令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率領國民黨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五十二軍 (1個師) 及六十軍 (1個師) , 分三路氣勢洶洶地向四平撲來。

四平保衛戰從4月18日開始, 至5月19日結束。蔣介石置停戰方案於不顧, 在東北大打出手。經過近一個月的作戰, 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陷入被動。此時, 馬歇爾第二次出面調停, 但提出了以中共軍隊讓出長春作為東北停戰的條件。在此情況下, 5月15日, 毛澤東致電林彪、彭真, 要他們考慮“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 是否“有條件地讓出長春”, 以換得“其他地區的合法”。5月19日, 毛澤東再次電告林彪:“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 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 由打陣地戰轉變為打運動戰, 變被動為主動。

當天, 東北民主聯軍撤出四平。四平失守, 也就意味著長春不保。5月11日, 毛澤東指示周恩來:“在目前情況下我應決心讓出長春, 請你根據此項決心負責進行談判。”為此, 毛澤東特意提出了方案:雙方在長春不駐兵, 由中間派擔任市長;執行小組先去, 一切談好後蔣軍再去;蔣軍無條件即進長春, 這種情況最壞, 結果恐怕不好, 仍是要打。當天, 東北民主聯軍撤出長春, 國民黨軍隊進入該市。

此時, 蔣介石深感在東北的兵力不足, 國民黨軍隊打到長春之後, 便停了下來。蔣介石不得不接受馬歇爾提出的東北停戰15天, 進行談判的協定。為了爭取主動, 6月5日, 毛澤東要求東北局在哈爾濱堅守10天, 並且強調此點“至要至要”。

從3月中旬開始, 蘇軍陸續撤退。蘇軍在撤退時, 為了儘可能多地把撤出的地區交給共產黨, 他們在撤退前幾天就通知了共產黨, 卻沒有告訴國民黨。因此, 在蘇軍撤退時, 中共軍隊已經控制了東北大部分地區, 國民黨軍隊則主要佔據了北平至長春鐵路沿線地區和瀋陽周圍。當國民黨軍隊向瀋陽以南地區發動進攻時, 蘇軍駐旅順的第三十九集團軍同國民黨軍隊達成協議, 在旅、大蘇軍管轄區以北8至10公里處劃一條“安全線”, 國民黨軍隊不得越過雷池, 而中共軍隊可以暢通無阻。此外, 蘇軍還把旅、大的行政管轄權移交給了共產黨。中共利用大連的工業優勢和便利的交通, 在大連建立了兵工廠和軍用物資生產廠, 將大批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運往東北和關內。

實際上, 東北民主聯軍只在“南滿”讓出了一些城市。此後, 東北民主聯軍一方面力爭“南滿”根據地, 另一方面全力鞏固“北滿”根據地, 在“北滿”地區控制了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到1947年4月, 東北民主聯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南攻北守, 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 實現了由防禦到進攻的戰略轉變, 於1948年9月發起遼瀋戰役, 解放東北全境。

東北的革命形勢轉變如此之快, 這顯然與蘇軍的援助有關。陳雲在分析遼瀋戰役勝利的原因時指出:“由於蘇聯紅軍出兵東北, 打敗了日本關東軍。這為我們的大部隊能搶在國民黨前面迅速進入這個地區, 為改善我們的裝備, 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儘管蘇聯受《雅爾塔協定》的制約, 但“他們還是盡力幫助我們的。東北背靠蘇聯, 東鄰朝鮮, 這對於我們在和國民黨作戰中的後勤補給是十分有利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