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瑤山,家裡有臺電視機是件好拉轟的事

作者:桂林人論壇@瑤人老李

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中期,我們家從山外鎮上購回了一臺14吋的“青松”牌黑白電視機。
當時這件事,在山裡的幾個自然村(移民村)中,已是轟動一時的新聞大事件。
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恭城農村才剛從過去的“大集體”中,分田到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當時山裡人的經濟,可以說是還沒有的,糧食也是在這之後,各戶改播水稻雜交品種後,才慢慢可以自給自足。
當時的山裡年青人,家中能購買一臺單聲道收錄磁帶機供玩的,已屬村內的富裕戶了。在我們家購黑白電視機之前,整個瑤山的多個村莊中,就只有鄰村一對夫婦,購買了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
這對夫妻當時是在山村小學校做教師的,他們每月有固定工資,但購機時,他們說也還是比較吃力!
而我們家卻是因了兄弟年青人多,每年家裡都分出人手,承包下村上的松林鏟松脂,慢慢地,就集攢下了一些錢款。
電視機在當時的恭城農村,已屬新潮高檔的商品了;在這之前,山人要觀看一場電影,只能是要等當時公社的那臺8、75毫米小型電影放映機,在幾十個山村輪流放映,輪轉到瑤山裡,才能追著電影隊在村裡和附近的山村看幾場。當時山裡人的娛樂形式是相當匱乏的!


電視機是在室內收看,它就少了電影要在空場地,受天氣影響放映的侷限性。所以,當時我們家購機後,本村和鄰村的人,他們也不管路程黑夜,每晚都是觀眾爆滿(當時電視臺白天沒有節目),群情已是空前激奮。
但是,那時的電視機是購回,但當時的電視信號是需要一站接一站地差轉,就造成了電視信號質量的不穩定,電視的畫音質,就沒有保障。
為了接收到強一些的電視信號,當時我們家就隨機再購回了100米長的電視專用天線,和接收天線架;我們的家人在電視信號差時,就分出人手扛上天線架,到各點移動定位,在家收看節目的人,就根據電視裡的畫音質,高聲指揮扛天線架的:“再上高處點,再往右邊扭一下。”
電視由於是當時的新興事物,在恭城境內,就只有縣城的山頭上設有一座電視差轉檯站;當時恭城境內的電視機,是收看不到廣西臺電視頻道的。從桂林貓兒山電視差轉到恭城的電視頻道,湖南臺的信號要強過廣西臺。
記得,我們家最初購機時,電視臺是每晚連播香港武俠片《霍元甲》和《陳真》。
當時電視畫面是能勉強調出,但卻接收不了電視劇的配音。但這種“啞劇”,還是不能減弱山人觀看的熱情。。。


時光流逝,歲月不再。轉眼,後來的電視機,就從黑白轉變成了彩色;從電子管分離笨重原器件,到大型液晶簡單集成電路。
電視信號也從一站接一站差轉,到後來衛星鍋的普及,再到如今直接電視機內接收衛星信號,科技的進步,是日新月異!
回憶過往是件悽美的幸事。人進中年,我們懂得了人生的不易,從而更知珍惜眼前時光、以及身邊伴與之人的重要。

80年代的瑤山,家裡有臺電視機是件好拉轟的事


來自安卓APP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