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抗洪戰鬥在多個省份陸續打響,長江中下游多地持續暴雨,防汛形勢十分嚴峻,暴雨洪澇災害導致南方部分地區受災嚴重。
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會出現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哪裡有召喚,哪裡就會響起人民子弟兵的誓言。
你可曾知道,人民軍隊抗洪救災、保衛人民的傳統,早在70多年前的抗戰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1940年9月,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挺進皖中地區,逐步建立發展壯大皖中抗日根據地。至1942年,已經整編為新四軍第七師的遊擊縱隊,相繼開闢銅陵、含山、桐城、望江等地區。作為華中地區抗戰的中流砥柱,皖中抗日根據地解放了300萬人口,抗敵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彼時的皖中抗日根據地,因地處長江兩岸,河湖港汊縱橫交錯,特別是在國民黨統治期間,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無法有效抵禦水旱災害,一遇洪水,河湖港汊暴漲頓成澇災,村莊成澤國,糧食大歉收,群眾流離失所。
面對年年發生的洪澇災害,作為人民軍隊,新四軍當然不會視而不見。
其中,皖中抗日根據地著名的水利工程——黃絲灘江堤退建工程離不開新四軍的奉獻和付出。
這條位於安徽無為東鄉、素有“一線單堤、七邑生命”之稱的江堤,由於年久失修,直接威脅著沿江幾百萬人民生產、生活乃至生命財產的安全。從清王朝到國民黨,只知剝削,不關心百姓死活,堤內低地盡成沼澤,人民屢遭洪水劫難。重修黃絲灘江堤,一直以來是當地百姓迫切盼望的一件大事。
在皖中根據地黨政機關的牽頭下,1943年起,黃絲灘江堤修建工程動工。新四軍第七師加入,同當地群眾一起挖土、挑擔、打夯,在風餐露宿、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歷時幾個月之久,終於完成黃絲灘江堤退建工程。
七師政委曾希聖在《皖江的抗日鬥爭》中這樣描述: “最大的水利工程是興修無為東鄉長江邊黃絲灘新堤,這是皖中江北七個縣一百多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屏障。”
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繫。新四軍抗洪治水的事蹟當然不止這些。
早在1939年,時任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員的彭雪楓發現安徽新興集地區遇澇難排,年年鬧水災。他率領部隊和當地群眾經過20多個晝夜的苦戰,修了一條寬7米、深1米多、長達10公里的排水溝,幫助百姓變水害為水利。由於這是新四軍和新興集的百姓共同挖成的溝渠,彭雪楓將它命名為“新新溝”。
1942 年8月,淮北地區暴雨成災,淮河水位陡增、水勢洶湧,位於現今江蘇泗洪縣內大柳巷地段的淮河大堤岌岌可危。
當時正在主持召開衛生工作會議的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聞訊後,立即率領參會代表和師部警衛營迅速趕往大柳巷,和群眾一起連續搶險十餘小時,加固了這段大堤。
戰士們一次次抱著孩子、揹著老人在水中來回,將人民群眾從危險中解救出來。
1941年,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為了確保捍海大堤宋公堤如期竣工,在反“掃蕩”鬥爭中抽出部隊幫助民工修築海堤。
經過軍民合力,一條長90裡、底寬18米、頂寬2.5米的堤壩築成。不久,海嘯呼嘯而至,大堤巋然不動,自此成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道屏障。
張雲逸在《實行擁政愛民的辦法》報告中指出: “我三師黃(克誠)師長親身領導部隊協同群眾築宋公堤,防備水災;去年淮北大水為患,我四師部隊由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親自督促,搶築堰堤,卒免於水,人民莫不感戴……”
這支從人民中來的軍隊,時刻將人民的安危和利益放在心間。不管是在戰火硝煙中捨生忘死,還是支援國家建設、抗擊各種自然災害,人民軍隊從未缺席。
只因人民軍隊為人民,人民軍隊衛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