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盜防記者”,防線面前河南原陽為何屢屢失“守”

“4兒童被埋”讓河南原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原小城進入公眾視野,而其後的“打記者”則直接讓其成為“網黑城市”。這其中的走向、邏輯,大有值得咀嚼之處。

“4兒童被埋”是一個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對真相的深入探尋,對政府履責的不懈追問,都在情理之中。但4月21日,河南原陽在“4兒童被埋”事件發生後,又引爆“打記者”次生輿情,一時輿論大譁——用負面新聞封殺負面新聞,很多人對此描述。

“防火防盜防記者”,防線面前河南原陽為何屢屢失“守”

4月21日晚,河南新鄉市委書記張國偉表態,要徹查此事,要向記者道歉並送還記者被搶手機。至此,事件本應有一個良好的轉機,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其後續依然昏招迭出:手機倒是送還了,卻被刷機了;歉倒是道了,卻語焉不詳,顧左右而言他。且還不止如此。縣委宣傳部卞姓副部長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是部分家屬不同意記者採訪,與記者發生了肢體衝突。其後又予以否認。而根據最新通報,涉事9名人員均系原興辦事處工作人員。還有記者推出一段採訪音頻,清晰的通話聲音間,被採訪的當地有關部門領導卻口口聲聲說“我這信號不好”……

不少網友表示,這一波接一波的神操作,莫名其妙。

一個開放的陵園,有什麼必要阻攔記者進入?

一件正在公眾視野下調查的公共事件,有什麼必要遮遮掩掩?

既然擺出道歉姿勢,為何又刪掉記者手機資料且不作任何解釋?

既然要徹查,為何不出示任何證據就甩鍋被埋兒童家屬?

出了這樣大的事故,不能不說當地的治理能力是有缺陷的。不過,在“治人”上,河南原陽倒是招數不少。說到底,還是僵硬固化的傳統管理意識在作怪。

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是執政理念的昇華,也是治國方略的轉型,要求地方政府從維穩型的經驗治理轉向人本型的柔性治理。但在個別地方政府,這種轉型只在口頭上,行為上卻依然循慣性而為。一遇到突發公共事件,第一個念頭就是封鎖消息,本能的反應就是“記者禁入”。不是將記者的介入視為溝通社會的有效契機,而是將公眾知情權、監督權與社會維穩對立起來,“防火防盜防記者”,陷入一種與公眾博弈的怪圈。這樣的心態下,河南原陽發生的打記者、搶手機、刪資料等等突破法律底線的行為失範也就不奇怪了。

有監督,有批評,才有相對的利益均衡,才有真實而長久的社會穩定。記者對真相的探尋,承載著公眾的知情權,也是社會監督的一種方式,是社會淨化的力量。由“管理”到“治理”的轉型時代,如何對待媒體監督,實際上體現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這張考卷上,河南原陽不及格。

真相本身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在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人手一隻麥克風”的今天,

仍然習慣於逢事躲、堵、捂,不僅不能有效緩和公眾焦慮,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反而淤塞社會心態,導致矛盾激化,消解政府公信力。河南原陽應該明白,秩序穩定是治理的價值目標之一,但並非唯一價值。

此前評論:

紅星新聞評論員 劉拂去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防火防盜防記者”,防線面前河南原陽為何屢屢失“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