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的七個講究,書法與為官之道緊密相連!

清代社會文化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官方教育、科舉考試、開館修書等服務於朝廷的官方文化。一是非官辦的民眾自覺進行的非官方文化。相應的,清代書法研究分為清代朝廷書法與清代在野書法兩個。

清代朝廷書法屬於官方文化範疇,在野書法屬於非官方文化範疇。官方文化範疇也成為官楷,官楷就是清代朝廷書法應界定為清代朝廷提倡的、官方實用中推行的統一、規範的正楷書。

為什麼清朝要有規範的官楷字體?

清代書法的七個講究,書法與為官之道緊密相連!

主要就是七個方面,其一是,清代朝廷書法的發展背景方面,滿清文化和漢文化是不同的,清統治者處於文化弱勢,卻要對文化高度發達的漢族實行有效的統治。清初的一系列文治舉措,有效地取得了漢族文人的信任,清王朝的正統性在文化和政治上同時得到認同。還原清初社會文化現實,清初朝廷書法審美選擇與其他文藝選擇一樣都是清統治者推行文化政策的結果。

第二個是,清代朝廷書法獨特的審美核心,清代帝王書法審美旨尚在於“正宗”,這是清代朝廷書法發展的審美核心,這些核心的審美導致清朝會樹立書家楷模、御製刻帖,這也是書法發展的一部分,政府的提倡也是重要核心。

清代書法的七個講究,書法與為官之道緊密相連!

第三方面,就是在清代書法教育傳承方面,清代教育體系下的廣大士子是朝廷書法最大的書寫群體,他們必須按照科舉的要求進行書法訓練才能入仕,清代官學書法教育、民間私學書法教育、家庭書法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服從於朝廷書法審美定位,所以整個清朝,其實是比較統一的書法審美。

而第四點,則和第三點相聯繫,就是科舉考試時候所用的書法,沿襲歷代以書取士觀念的歷史原因、科舉考試模式僵化的客觀原因、科場條例嚴格的制度原因等,究其實質是中央集權下科舉考試的政治屬性所決定的。

清代書法的七個講究,書法與為官之道緊密相連!

其五,清代朝廷善書群體方面,清代朝廷書法善書群體研究的意義在於考察善書群體在朝廷書法發展中的作用及影響,進一步揭示清代朝廷書法發展的政治動因,反映清代政治制度中“以書入仕”、“以書升遷”的狀況。

其六,清代聖旨與碑版製作方面,聖旨與御製碑書法是朝廷書法的重要表現形式,聖旨書法體現朝廷書法文書書寫的最高標準,其書風變化與政治制度有著深層次聯繫;御製碑書法體現朝廷書法的碑版面貌。因為皇帝的聖旨和碑板的制定,是整個皇家的門面,中國人,面子絕對不能丟,所以通過看聖旨也可以看到清朝對書法的重視。

清代書法的七個講究,書法與為官之道緊密相連!

第七就是有關清代御製修書謄錄方面,官方實用是推動朝廷書法發展的主要動力,大規模御製修書在朝廷書法發展中具有推動其轉折性發展的座標性意義。比如,乾隆中後期館閣體盛行與朝廷重大文治舉措——纂修《四庫全書》有著密切聯繫。朝廷將全國大量善書者集中起來繕錄《四庫全書》,這些謄錄在抄書時彼此影響相互學習,共同體現朝廷主張的書寫審美觀點。

而這本《四庫全書》謄錄議敘到地方擔任府、州、縣各級官員,一方面以其自身善書,在履行職責中把代表朝廷書法審美的書寫標準推廣到地方,起到示範作用;另一方面《四庫全書》謄錄議敘的優勢及作為“以書入仕”的範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使“館閣體是入仕敲門磚”的觀念深入人心。更是書法影響仕途的重要原因。

清代書法的七個講究,書法與為官之道緊密相連!

​所以,清代書法的發展,和統治者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做好書法上面的七點,更是為官之道,也是在官場上面的立身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