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說小理03--楊坤懟《驚雷》--雅俗文化的“千年戰爭”

這兩天楊坤懟《驚雷》的新聞突然火爆起來,事情緣由是這樣的:4月13日,歌手楊坤在網絡平臺直播時,評價《驚雷》說“什麼東西!”“真的是給了我一個驚雷呀”“這(指腦子)沒事兒吧?”“太難聽了知道吧”“就不是一首歌!俗氣!”之後網友把這段視頻發給了《驚雷》的演唱者,本尊回應“音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存在即合理。”“給人快樂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你看《驚雷》現在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之後,楊坤發了一條視頻,還準備了咖啡和大蒜,並且說“咖啡呢,我也愛喝;大蒜呢,我也愛吃。但是《驚雷》就算了。”言下之意在於《驚雷》都不算是一首歌曲。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還有一些熱心的頭條號能人

@我就是個碼字的考證出《驚雷》這類的歌曲原來是數來寶的一種變形形式。


小李說小理03--楊坤懟《驚雷》--雅俗文化的“千年戰爭”

我們這裡暫且不論《驚雷》算不算是歌曲。我們看到的是,在大眾對此事評論歡愉的盛宴中,隱隱能看到大家對雅俗的不同理解。網路上各種評論中,很大一部分都支持楊坤的觀點,其中大部分談到了低俗的歌曲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還有很多人的言語更加激烈,一副“天下苦‘俗’者久已”;另一部分支持《驚雷》作者的網友,觀點則是文藝要包容,允許有陽春白雪,就允許有下里巴人,各種各樣的曲藝形式才是健康的,不要用你的話語霸權來打壓不同人的不同愛好。

關於這兩種觀點孰是孰非,我想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一看。自從藝術開始起源,雅與俗的關係就一直不斷糾纏。比如最開始的繪畫、雕塑作品中有很多東西都帶有強烈的生殖崇拜的含義,這種作品是雅是俗已經無從區分。慢慢文化進步了,雅俗的分別也就慢慢顯現了。所謂《頌》為雅,《風》為俗;駢為雅,散為俗;文人騷客為雅,鄉野村夫為俗。這成為了文人標榜自己,體現優越感的良好武器。

然而長久以來,雅的文藝中總能找出俗的影子,俗的文藝中也慢慢有雅的基因在生根發芽。君可見《牡丹亭》的輕解羅裳,《貴妃醉酒》的戲小太監,還有曾經的各種小戲小曲充斥著大量的情色內容。另一方面,從底層走出藝術形式,通過一代又一代一人和文化人的努力,慢慢擺脫了低俗的束縛。比如,最早的相聲女人是不許聽的,內容除了男女之事,還包括了倫理哏,打人,髒話等等。但是隨著晚清一些八旗文人的加入,相聲慢慢形成了“清門”和“渾門”。再加上建國以後,侯寶林等大師做的淨化和改革,相聲也入了大雅之堂。


小李說小理03--楊坤懟《驚雷》--雅俗文化的“千年戰爭”

隨著建國以後,國民整體文化程度的普及,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慢慢減少,流行文化中的文藝作品層次品味也越來越高。但是俗文化通常有著一類共性,能夠直接的,快速的,生理條件反射的給人刺激,這種需求在廣大的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和文化環境比較貧瘠的地區還能夠大行其道,甚至大多數人在私下場合,也抵禦不住這種誘惑。比如你身邊就沒有人講過黃段子嗎?所以文化裡的俗,文藝作品中的俗,短期內是無法斷絕的,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分析,這對矛盾會長時間共存下去。

不過一切作品都將接受時間的考驗。多年以後,我們也許還會唱《無所謂》,還會唱《那一天》,但還有幾個人還會唱《驚雷》呢。再進一步說,更久遠的時間後,當後人撰寫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流行歌曲史的時候,到底會怎樣描述《驚雷》這首歌呢?這值得我們要好好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