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冒頓單于是一個冷血殺手,既然南侵大漢,當然不可能無緣無故就把劉邦放走了。劉邦在白登山被圍困七天七夜,為什麼匈奴沒有乘機殲滅,而是在最後放跑了劉邦呢?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一、留足餘味,死而不僵

此次出戰,劉邦是下了很大成本的,出兵30多萬。但此次被圍之後,大漢將動員全國一切可調用兵力,再拉超過30萬大軍來救。僵持下去,匈奴有被反圍殲的危險。這就好比下圍棋,國手往往會在勝負關鍵處留足餘味——即,似死非死,似活非活。你看似某塊白棋快要死了,其實仔細看看,如果棋手將來可以在此補一手棋的話,就會起死回生。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而白登之圍就是留有足夠的餘味,想要吃下這塊肉,匈奴至少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且,兵圍漢軍,多圍一天,匈奴就會多一分危險,敢圍近一個月,即使在大漢最南邊的兵員,也能趕到救援。到時侯,更難辦的,並不在漢,而是匈奴。因為,到那時,在最外圍包圍他們的軍隊數目將有可能是100萬,也有可能是200萬,一旦合圍形成,神仙難救。已經圍了七天七夜,也沒有突破,漢軍越聚越多,即使最終殺了劉邦,自己也掛了。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二、白登山易守難攻

白登山位於平城境內,漢高帝劉邦北擊匈奴至此,落入敵人陷阱,被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劉邦在出徵匈奴時,總計有三十二萬大軍,但這並非白登山被困漢軍的人數。當時漢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周勃統領,前去追擊韓王信的殘部;另一路就是劉邦親自統領的被困白登山的人馬。這兩路人馬,周勃一路是主力,劉邦這一路本來是後備部隊。因此,我判斷劉邦在白登山的兵力,只有十萬左右。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此時匈奴集結四十萬大軍,在兵力上有絕對優勢,但是七天七夜卻沒能攻破白登山,為什麼呢?我特地查了歷史地圖,發現白登山有戰國時期趙國留下的長城。這段趙長城,本來就是為了對付匈奴騎兵的襲擊。可以說,白登山是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因此,匈奴以七天七夜,四十萬人的兵力也未能攻破。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三、持續不斷的錢糧供給比一個皇帝的人頭要好的多

匈奴最渴望的不是劉邦的人頭,而是劉邦的承諾——搖錢樹(金錢)、免費食堂(吃穿用度等)。可以結合北宋與契丹簽署澶淵之盟,北方遊牧民族,自己並不擅長種地,他們憑藉強大的軍事侵略能力,搶錢,搶糧,更容易,也更划算。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陳平之計,如果說能夠湊效,絕對不會是閼氏吹兩句枕邊風,冒頓就會白白放棄這次擒住劉邦的機會(注意,他一定會優先選擇擒獲劉邦,而非草率殺死劉邦,當然,如果劉邦反抗,也會直接將其殺死。)陳平之計,背後深一層的利害在於,通過找閼氏求情,間接示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一旦一方示弱,令一方同樣求之不得,當然,如果這筆生意很有賺頭的情況下,會更好。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實際上,在白登之圍後,漢朝向匈奴和親,每年送金錢,以達到求和目的。其實,這也是匈奴人最想要的結果,才會放跑劉邦。如果非要魚死破,劉邦、冒頓都將是滅頂之災。但於國而言,大漢損失幾十萬部隊,換來匈奴的滅亡,也是很划算的。

匈奴大軍把白登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何最後卻放跑了劉邦?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匈奴南侵也只為財貨而非土地,在得到一些利益好處後,放走了漢帝劉邦。後西漢政權以“和親”之策緩和與匈奴的關係。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