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2)

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2)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共有七卷,內中分開二十八品,這一品文當二十五品,在經文的本子是第二十四品,因為其中少了一品「提婆達多品」。這一品顯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的境界。

在前面講到藥珠,現在再講人法。什麼叫「人法」?人,就是觀世音菩薩;法,就是普門所示現的法門。這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人物。他又說普門示現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的法。這種「法」叫做不可思議的一種法。因為不可思議,所以叫妙法。因為這個「人」也是不可思議,故亦可稱為妙人。既然是妙人、妙法,方堪名「普門」,才能名實相符。因為「人法」的因緣,觀世音菩薩才說這《普門品》。

 第二種的意思,就是「慈悲」。因為「慈悲」的因緣,所以觀世音菩薩說這《普門品》。什麼叫「慈」呢?慈能予樂;什麼叫「悲」呢?悲能拔苦。

觀世音菩薩救眾生的七種難,解除三種毒,應眾生兩種求。這七難在經文裡會詳細的說明。簡言之是:水難、火難、風難、枷鎖難、黑風難……等等有七種。解三毒,三毒是什麼?就是貪、嗔、痴三毒。應二求,就是求男、求女這兩種求。

眾生都有這三毒:貪、嗔、痴。若人多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貪。若人多嗔,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人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這個貪講起來很多。嗔,講起來也不少。這個痴,正好不多也不少。說它多也不算多,說它少也不算少。什麼叫痴呢?簡單的說就是愚痴。什麼是愚痴?就是沒有智慧,不明白,見理不真,所以叫愚痴。見到這個理論不正確,知其然,不知其當然。根據中國王陽明先生的學說:愚痴的人,乃是因為他未能「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這個人為什麼沒有去做呢?就因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是知道就會去做。王陽明說: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還是沒有真知道。若真的知道,就一定會去做的。王陽明在中國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

他的學說是「知行合一」:人若真知道了,他一定會實行;沒有知道他才不去行。也就是說他要是真正明白了,就不會再做愚痴的事。他為什麼做愚痴的事情?因為沒有明白。所以我說這是見理沒真。

試舉出一個例子來講,譬如這愚痴的人說:「好花常令朝朝豔,明月何妨夜夜圓,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貪花的人,生出愚痴的心說:「我要這朵花,永遠是鮮豔而不凋謝,要這朵花時時都開放著,朝朝都長得這麼美麗。」那個貪月圓的人就這樣說:「明月何妨夜夜圓?昨天晚上的那個月亮是圓的,若是每一天晚間的月亮都是圓的多好!天天到外面去賞月,這種月亮輝映燦爛的,也不必點電燈,又省錢,天然的光輝多好呢?」這不是愚痴嗎?月有盈虧,花有榮凋。花開就有花謝的時候,月圓就有月缺的時候,這是一種天道循環。好喝酒的人就想:「我每天去買酒,買威士忌、白蘭地,是很貴的,若是地上所有的水池變成酒池,這時候我想飲酒就到那水池取酒,這多方便!」還有貪錢的人,他就想:「我現在去做工賺錢,非常的困難,如果每一棵樹變成搖錢樹,樹上都結成元寶、美金,若是我想用錢,便到那地方去取,這多方便!」但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愚痴的幻想。

還有最簡單的例子,有個人沒有讀書,甚至連小學都沒有念過,中學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到一個大學博士的學位。你說豈有此理呢!小學都沒有讀,大學的博士學位怎能就這樣給你呢?還有一種人,他根本沒有去種田,到時候就想收谷。這都是愚痴,甚至也沒有買馬票,到時候就想中頭彩。這都是一種愚痴的想法。可是一般人多數犯這種妄想不勞而獲的毛病,那麼該怎麼辦呢?有這種毛病就應該把它改了。

 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這就是一種大悲;他又利樂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一種大慈。因為大慈大悲的因緣,所以才說這《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有一種,是「福慧」的因緣。福,觀世音菩薩所以能尋聲救苦,分辨世間一切的音聲:善聲、惡聲、苦聲、樂聲、是聲、非聲,乃因為他有真正的智慧。他這種智慧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因為他普門的佈施,以這個法施給眾生,故他有此福報,而福德莊嚴。所以這是由於福慧的因緣來說《普門品》。

又有一個「真應」。真,是觀世音菩薩以他的真身的妙力來救度七難、解除三毒、滿足眾生之二求,這是以真身的妙力。他又現三十二種的應化身,這叫應身,用以來教化眾生,所以有這「真應」的因緣。

說這《普門品》又有「權實」。觀世音菩薩以這個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中,就是秘密之中,來利益眾生,這叫「實」。他又以三十二應化身來教化眾生,這是「權」。權就是權巧方便,也就是說暫時間用這個方法,不是永遠的。又因為觀世音菩薩以這權實的因緣,所以才說這《普門品》。

還有一個因緣叫「本跡」。什麼叫「本」呢?「本」就是根本;「跡」就是蹤跡的跡。觀世音菩薩以一個法身而普度一切眾生為「本」,他以應化身教化眾生為「跡」。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有如月光,他的跡就好像「月照千江」的道理。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個月光照一切的水,而一切水裡頭的月,都是從這一個月的本身現出來。水裡的月就是個「跡」,天上的月就是個「本」。這是以「本跡」的因緣,故說《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以一法身來普現於一切眾生心,令一切眾生都改過自新,回新向上,離苦得樂,究竟成佛。講到這個地方,有人就說:「啊!難怪我不改過自新,原來觀世音菩薩他沒有現到我的心裡來,所以我有什麼過錯也不願意改。」抽香菸的人就想:「大概觀世音菩薩不加被我,不幫我的忙。」好飲酒的人說:「我想學佛法,可惜我戒不了酒;這大概是觀世音菩薩的罪過,他不幫我的忙!」於是他就對觀世音菩薩生出一種仇怨的心說:「這觀世音菩薩太不公道了,為什麼你幫忙旁人,不幫忙我呢?」

這真是愚痴上再加愚痴,這是雙重愚痴。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加被你?就因為你不聽觀世音菩薩的教化。你聽見「觀世音菩薩」這名稱,就應該改過自新了,就應該清淨頭腦,「悟以往之不諫」,知道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知來者之可追」,將來的應該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責怪觀世音菩薩不保佑你,是一種錯誤。觀音菩薩時時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裡的門總是關著,不讓觀音菩薩進來,觀世音菩薩只好嘆氣:「啊!這個眾生真是可憐憫者,太可憐了!」所以你不要怪觀世音菩薩,應該怪你自己不爭氣。

以上說的是「本跡」。還有一種因緣就是「緣了」。「緣」就是緣因,「了」就是了因。什麼叫了因?就是把這個因斷了,也可以說是明瞭因果的因。我們現在來聽經聞法,有的從華盛頓州西雅圖來的大學生,有的讀博士、碩士也來讀佛法。為什麼這些人要從老遠來到此地,來參禪打坐,學習經藏,研究佛法呢?就因為要了這個因。聽經就是了因的種子。你有聽經的因緣,這是個「緣」因。故因為「緣了」的因緣,所以說《普門品》。

還有一種叫「智斷」。觀音菩薩他以他的智慧、智德莊嚴,來教化眾生,是位智慧的莊嚴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斷」,斷德,即是斷除一切無明。這斷德又可以叫福德,因為他把無明斷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莊嚴,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觀世音菩薩雖然是菩薩,但是他有福德莊嚴也有慧德莊嚴、所以「智慧」,也叫福慧。以上合起來共有十種的因緣,所以講這《普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