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來過泉州的大都知道開元寺裡的東西塔,它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塔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多出現在寺廟裡面,佛塔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在泉州的下轄市石獅,也有兩座重要的石塔,不同的是,這兩座塔並不是在寺廟裡面,而是作為航運標誌矗立在高處或者海邊。一座是建於宋代的姑嫂塔,一座是重建於元代的六勝塔。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上的航標塔,它們是石獅文化和歷史的代表,是眾多海內外石獅人的鄉愁。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六勝塔又名萬壽塔、石湖塔,巍然屹立於泉州灣入海處———蚶江石湖金釵山上,是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座燈塔。建於北政和元年(1111年),坐落於石獅市湖海濱的金釵山上,已廢存。 我們今天看的塔,則是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塔系渾體石砌,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八角五層,底圍約46米,高約31米。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六勝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為泉州重要外港,六勝塔屹立海濱,飽經風霜900餘年,指引海上船隻來往,是當時海外交通繁榮的歷史見證。以石塔為航標,堪稱世界航海史上一絕。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每級由塔心、外壁、迴廊組成,有券頂門、方龕各4個。全塔浮雕金剛、力士像80尊。塔蓋八角翹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疊小塔狀,上置金剛寶篋式塔剎。六勝塔另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每層塔的橫樑上都刻著建造者的姓名和時間 。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六勝塔跟另一石塔姑嫂塔遙遙相對,成為石獅的“東西二塔”。姑嫂塔在石獅市寶蓋山,又稱“萬壽塔”,“關鎖塔”。它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姑嫂塔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關鎖水口、鎮守東南的氣勢,所以又叫做“關鎖塔”。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從山下步行到塔底的距離較長,並且原來的登山道較為崎嶇難走,雖然後面有修了一條較為平緩的道路,但遊客大都還是會選擇從原登山道上山,體驗當年傳說中姑嫂二人登高望遠的艱辛。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寶蓋山面向海峽,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巔上姑嫂塔獨立凌空,巍峨挺拔。登臨遠眺,泉南形勝,海天風物,盡收眼底。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姑嫂塔高21.65米,八角五層,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石塔,外有迴廊圍欄環護四周,內有石階可繞登塔頂(現在是不允許登塔了)。二層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字,頂層外壁建有方形石龕,龕內並刻兩個女像,是姑嫂兩人形象。雖然說姑嫂登高砌石望夫兄的故事為傳說,但塔頂的龕內的兩個女像又是真實存在的,明朝何喬遠的《閩書》也記載了這個傳說,說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經流傳。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石獅市是聞名遐邇的閩南僑鄉,姑嫂塔是僑鄉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也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歷史的見證。明代蘇紫溪有詩:“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描寫姑嫂塔的。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是海上絲綢之路航標塔

泉州石獅最出名的兩座石塔,不在佛寺內,近千年歷史守護港灣,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上的航標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