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對仗:“綠垂風折筍”與“感時花濺淚”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按語:

對仗,即所謂對偶。當然,人們常說的對聯也屬於這一範疇。在近體詩中,律詩的中間兩聯有對仗的要求。它的產生是人們對於對稱美在文字中的追求。幸運的是,我們的漢語天生就有對仗的特性,比如刀子嘴、豆腐心;半斤八兩;虎頭蛇尾等等。

對仗的練習和使用,對於掌握漢語的音律特徵、文字技巧有很大的幫助,古人在私塾中都有對仗的練習,稱做“對句”。即老師出上句,學生對下句。魯迅、冰心等都曾在文章中回憶過他們小時候對句的場景。

玩轉對仗:“綠垂風折筍”與“感時花濺淚”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不久前我和朋友嘗試了幾次對句練習,形式是我出上句,上句一般是引用古人的詩句,然後大家對下句。我出的上句有:“小橋風滿袖”、“鳳凰臺”、“綠垂風折筍”、“細雨魚兒出”、“感時花濺淚”。

感覺這個過程很有趣,而且對創作有一定的幫助。故而記錄一下,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畢竟詩文創作不是紙上談兵,是需要身體力行的。

為什麼用古人的詩句作為出句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拿古人的詩句做對仗練習其實是很有難度的,因為古人佳句都是有完整的作品和思想作為依憑的,句子背後有很深的意味。

2、 這樣練習的好處也顯而易見,不僅能對標前人佳作,而且能極大的放大自己的不足。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

小橋風滿袖

出句是取自了馮延巳的詞“獨立小橋風滿袖”。

這一次的對句效果還不錯,無論在詞性上,意境上都儘量去貼近,雖然也有很多細微之處、邏輯層面的問題,但達到了練習的效果。茲錄一部分對句作品如下:

出句:

小橋風滿袖。

對句:

曲徑月無聲。

古屋月盈窗。

曲徑露沾衣。

殘月水寒心。

雲閣月依人。

江岸柳含煙。

野渡雪盈船。

深巷酒燻人。

遠岫霧生煙。

玩轉對仗:“綠垂風折筍”與“感時花濺淚”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關於出句的分析】

1、“小橋風滿袖”一句取自五代詞人馮延巳的《鵲踏枝》:

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2、小橋/風/滿/袖。小橋,是一個名詞,偏正結構,小是形容橋的。風是名詞,細分的話屬於一個氣象名詞。滿,這裡要注意,是一個形容詞,但這裡做動詞用,想要對的工,也要用形容詞作動詞,當然,直接選動詞也可以。袖是名詞。

3、這裡面,小橋是地點,作為修飾作用,風是主角,風鑽進了袖字,把袖子充滿。邏輯關係也要對上。

4、最後看意境,很有這種閒適的味道。我們對下句,也要考慮。


鳳凰臺

“鳳凰臺”這個對句練習只有三個字,是一個名詞詞組,主要練習的是對連綿詞的認識。所謂連綿詞,指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的詞。當然,定義比較難理解,我們從舉例中更容易發現其特徵。當時對的時候,怕限制住大家的思路,所以平仄和詞性都儘量放寬了。結果對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出句:

鳳凰臺。

對句:

駱駝山。

鴛鴦池。

蝴蝶夢。

蝴蝶泉。

胭脂扣。

獼猴洞。

鷓鴣山。

鸚鵡洲。

蛤蟆嶺。

芙蓉鎮。

螳螂拳。

鴻鵠志。

鴛鴦谷。

玲瓏閣。

蜘蛛網。

琉璃塔。

琅琊山。

珍珠鳥。

籬笆牆。

梧桐閣。

松柏嶺。

琥珀盞。

玳瑁梁。

薔薇苑。


玩轉對仗:“綠垂風折筍”與“感時花濺淚”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綠垂風折筍

“綠垂風折筍”,這句詩是出自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組詩裡面的第五首。這首詩全詩如下:

其五

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銀甲彈箏用,金魚換酒來。

興移無灑掃,隨意坐莓苔。

這次對句的重點在第二聯。這一次大家的對句基本都能對上,但倒裝的這種手法表現的不夠好,所以就不錄了。不過這一次的出句涉及到了重要的表現手法——倒裝,所以有必要著重說明一下。

【關於出句的分析】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很多人都說,這兩句用的技巧是倒裝。為了強調顏色,就把顏色放到了前邊。倒裝之前是這樣的:

風折綠筍垂,雨肥紅梅綻。

的確,從語言習慣上來說,確實是倒裝。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兩句詩。分析清楚了,才能對的好,即便對不好,才能理解杜甫的好。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首先,第一個字用的顏色,第一個用的顏色,是把顏色做了強調。

其次,第二個字,煉字,綠色垂下來。紅色綻開。一個向下垂,一個向外綻,是一張一弛。動詞都有層次感的。凡是好的中間兩聯的煉字,動詞都不是單一煉的,不僅單句煉字好,兩句之間,煉字也相互映襯。

再次,風雨,是自然的天氣現象。筍,梅是植物,是何將軍山林裡的植物,是長在山林中的,或者說竹子,梅林構成了山林的一部分。寫景也不是亂寫的。

最後看,折斷的折,是動詞。而肥字也是動詞。我們常規來說肥字是形容詞,但這裡肥是把什麼什麼變肥的意思,是動詞。

我們從技術上分析完了,這個確實是典型的倒裝句。

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不是倒裝。

颳風了下雨了,看到一團綠色垂下來,走近一看,哦原來是風把竹筍吹斷了。看到一簇紅色綻放,哦,原來是雨水把梅子滋潤成熟了。

韓成武先生在《杜詩全譯精注》裡對這兩句翻譯的很好。

綠色低垂,那是風中折斷的竹筍。紅色綻開,那是雨中熟透的梅子。

所以,從句子倒裝,語法的角度理解這兩句詩,只是一個層面,而缺少生活和發現的眼睛。只有從杜甫去發現生活的美髮現景物不同時候的新變化,才是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地方。


玩轉對仗:“綠垂風折筍”與“感時花濺淚”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其實杜甫在詩中,把顏色放到首句的詩句很多,比如:

1、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2、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

3、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雲

4、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

5、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

6、翠幹危棧竹,紅膩小湖蓮

最後,分享周振甫先生《詩詞例話》裡面的一段:

杜甫的另一種側重寫法,是用顏色字放在句子頭上,或用顏色構成的詞組放在句子頭上,下面再加說明。

用顏色字放在句子頭上的,如《放船》:“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晴二首》之一:“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雲。”《秋日夔州詠懷》:“紫——收岷嶺芋,白——種陸池蓮。”看到青色,愛峰巒在船前過去,看到黃色,知道成熟的橘柚過來;看到碧色,知道是湖外草綠,看到紅色,知道是東方海上的雲霞;紫色的是從岷嶺收穫來的芋,白色的是在陸上開鑿的池中蓮花。

用顏色構成詞組放在句子頭上的,如《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之三:“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曉望白帝城鹽山》:“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寄嶽州賈司馬巴山嚴八使君》:“翠幹——危棧竹,紅膩——小湖蓮。”色綠而下垂的是被風吹折的筍,色紅而飽滿的是經雨滋潤的肥大梅子;色紅而浸在水裡的是短短的珊瑚,色青而掛下來的是長長的薜荔;深翠色的是山壁上的裂縫,遠遠的紅色是高聳的紅樓;青翠而帶乾枯的是棧道上的竹子,色紅而膩的是小湖中的蓮花。

這樣把色彩放在句子頭上,要把色彩突出來,也是側重寫法。這種寫法,給讀者以色彩鮮明的感覺,在有些場合也符合生活的真實。

比方詩人坐著船前進,先看到黃色,再知道是橘柚。還有,先寫色彩確實使句子挺拔,比方作“風折筍垂綠,雨肥梅綻紅”,“峰巒惜青過,橘柚知黃來”,句就軟弱。這可能由於先寫色彩,再加說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較有吸引力。

比方“綠垂風折筍”,看到“綠垂”時,不知是講什麼,自然注意看下去。要是說“風折筍垂綠”,就沒有這種吸引力。這裡也顯出修辭的作用來。


玩轉對仗:“綠垂風折筍”與“感時花濺淚”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細雨魚兒出

“細雨魚兒出”出自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中的一首: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細雨魚兒出”這一聯要想對的工整,其中一個難點在“魚兒”兩個字。當然,我們有的時候不應該因為意境而被形式束縛。印象中這個對句對有意思的有三句:

出句:

細雨魚兒出。

對句:

斜陽客子愁。

清秋蟹子肥。

清風知了鳴。

最後一個“知了”對“魚兒”不工,但對的挺生動,也有意境。

感時花濺淚

“感時花濺淚”出自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我原以為這句雖然有一定難度,起碼詞性上意思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實際是這一次的對句是最近幾次對句最不理想一次。即便我在開始就把這個出句做了反覆的分析。

但這次對句練習的效果明顯不及之前的幾次。大體能對上的只有幾個:

出句:

感時花濺淚。

對句:

念舊草傷情。

衛國草憂心。

憂國雁愁腸。

【關於出句的分析】

1、句子節奏:感時/花/濺淚,花是詩眼,是自然中的意象。時是當時的時局,是外在的。感是人的主觀。濺淚,人獨有的感情,但此刻卻賦予花這樣沒有感情的事物上。

2、感,動詞。時名詞,因為外面時局的動盪,而造成內心有波瀾。這是這兩個字。所以看到花開了,明明是很快樂的場景,可覺得花好像也受到人的感染,彷彿像人一樣掉下眼淚,或者說人掉下的眼淚濺到了花上。

3、花是名詞,是一個自然界的意象,淚又是人才有的意象。從外到內感動,然後從內心再反饋到自然外界上,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

玩轉對仗:“綠垂風折筍”與“感時花濺淚”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杜甫這一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所以難對,是因為這兩聯承載了太深沉的東西,且不說詩的寫作背景,即便從手法上便包含了古典詩歌意象、寄託、比興等元素,如果能理解這一聯的妙處,就能基本理解古典詩歌含蓄的手法。

況且這裡面還有所謂的“樂景寫哀情”以及“花”“鳥”這兩種美好事物本身的象徵意義有待我們去琢磨和體會。當然,這個問題足以用另一篇文字去單獨討論了。


感興趣的可以留言對一對。

(本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