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能否出遊?這三類人不被建議

馬上就要迎來五一假期,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是,能不能小範圍地展開旅遊?會不會導致聚集性疫情風險增大?如果想出去旅遊的話,個人需要做好哪些防護?

4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學知識,回應公眾關切。

五一小長假能否出遊?這三類人不被建議

資料圖:4月19日,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益民場白芍種植基地,千畝芍藥花海盛開在風車之間,前來旅遊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楊風勝 攝

五一假期能否小範圍出遊?

——建議就近錯峰出遊

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4月22日,湖北現有重症病例降至2例,全國現有確診病例首次降至一千例以內,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已有半數以上治癒出院,但個別地方聚集性疫情確診人數仍在增加。

目前,隨著天氣逐漸炎熱,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漸被遏制住?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表示,現在普遍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相對來說,這種傳播方式受氣溫的影響會小一些。“我們也注意到南半球的國家目前處於夏秋季,天氣比較炎熱,但是新冠疫情依然持續發生。最終情況如何,需要進一步觀察。”

五一小長假能否出遊?這三類人不被建議

資料圖:大東海海邊,一位幼童在母親攙扶下嬉浪。王曉斌 攝

五一假期馬上就要到來,很多人關心,可不可以小範圍地外出旅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稱,對於大部分近期沒有病例報告的地區,出去旅行還是比較安全的,但對一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婦這些高危人群不建議出行旅遊。

馮錄召建議,出行人員要注意預防,一是出行前做好準備,建議就近錯峰出遊,儘量避開熱門景點或者景點的高峰時段,如果準備跨地區出遊的話,應該選擇近期沒有病例報告的地區,並且要提前去聯繫景區,瞭解當地的防控政策,按要求做好準備。

第二,途中要做好防護,如果乘坐飛機或者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要遵守秩序和乘務人員的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要做好手衛生,並且妥善保存票據以備查詢。

第三,旅行期間要做好防護,遊玩過程中在景區有序排隊,保持人際距離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咳嗽禮儀,隨時做好手部衛生。出去住宿的話,應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賓館,入住後要開窗通風,旅途中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應該到就近的醫療機構就診。

五一小長假能否出遊?這三類人不被建議

資料圖:4月6日,幾名小朋友在三亞南山景區遊覽。陳文武 攝

他提醒,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儘量減少飲食的次數,在景區內建議首選外帶的食品,如果在餐廳用餐,建議間隔落座或同側用餐,與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

有傳言稱美國是新冠病毒源頭?

——無從做出判斷 病毒溯源工作仍在繼續

近期,境外媒體報道稱,美軍重啟馬里蘭州的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那裡很多民眾得到消息以後開始外逃,認為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去年8月被緊急關閉的原因十分蹊蹺,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頭,並在美國造成秋冬季節流感大流行,之後病毒通過參加武漢軍運會的美國軍人,在中國發生變異後再次暴發。

對此,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在發佈會上說,“我們注意到互聯網上相關信息,美國有人懷疑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可能是新冠病毒來源的說法,美國方面對此沒有公開回應,我們無從做出判斷”。

他表示,病毒溯源本身是科學問題,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開展病毒源頭研究,需要較長時間且存在不確定性。人類歷史上很多疾病比如艾滋病、SARS等,對其源頭的探索歷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研究,雖然取得了進展,但研究結果僅是推測,尚未得出最終的答案,研究工作至今仍在繼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希望世界各國把精力和關注點集中放在疫情防控重點工作上,病毒溯源這一科學難題需要各國科學家深入研究。

新冠病毒會不會變成一種常見病?

——可能性有,但是概率比較低

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說,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中國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經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範圍內存在,對人類的威脅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難說在短期內結束。

五一小長假能否出遊?這三類人不被建議

資料圖:微生物檢驗科的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內將樣本進行核酸檢測。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關於新冠病毒是否會常態化流行?有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有,但是發生概率比較低。流感病毒具有高變異性、高傳染性的特點,目前沒有發現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這麼高的變異性,因此常態化的可能性不太大。

也有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傳播能力高,已有四種冠狀病毒為季節性流行,因此,新冠病毒形成季節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對此,施一表示,無論發展趨勢如何,我們相信事在人為,隨著疾病防治技術的發展、有效藥物的發現,新冠疫苗的成功研發,必將幫助人類取得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

關於新冠肺炎是否會變成慢性病的問題,專家分析認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個體感染新冠病毒後長期帶毒的可能性極小,現階段也尚未得到證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學和病毒學研究證據。

【來源:中國新聞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