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中國南海渚碧島是南沙第二大島,是一個人工島,島嶼面積為4.3平方公里。島上各種生活設施俱全,島民生活環境良好。從1988開始,渚碧島從一個沒有立身之地的水下礁石,逐漸經歷第一代、第二代高腳屋,以及第三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再到2015年填海造陸後的第四代現代化設施建設,渚碧島逐漸發展成為設施俱全的現代化小都市。那麼渚碧島經歷的四次變遷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一起探究渚碧島建築物的四次變遷。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渚碧礁第一代高腳屋

渚碧礁第一代高腳屋是一種嘗試性的海上建築物,始建於1988年,當初守礁官兵急需容身之處來遮風蔽陽,維護基本的生活條件。同時由於高腳屋搭建簡單,在熱帶多雨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第一代高腳屋被搭建出來。當然搭建之初並未考慮到中國南海海域環境較為複雜,所以,渚碧礁上這種簡單的高腳屋並未使用很長時間。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渚碧礁第一代高腳屋特徵比較明顯,面積只有10平方米,礁體之上以鋼釺固定房屋,用竹子作為柱子、篾席為牆,然後頂部裹以瀝青。由於面積較小,同時房屋裡面需要放置大米等一些必須生活以及食用物資,空間比較狹小,晚上睡覺採用顛倒方式(來自:1991年渚碧礁礁長邵建民回憶)。礁體生活環境極其簡陋,使用煤油燈照明,淡水貯存困難,使用多個不足50斤的塑料桶來貯存。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渚碧礁第二代高腳屋

僅僅過了不到一年,第一代高腳屋即被第二代高腳屋取代。渚碧島第二代高腳屋使用了全金屬,面積也擴大到30平方米,房屋牆身使用鋼鐵,形狀如同蒙古包。在大陸建造完成後直接運輸到渚碧礁,然後在礁體上打樁,將全金屬蒙古包直接安裝金屬樁之上。第二代高腳屋相比第一代竹屋,具有較強的防風,防浪能力,同時面積較大,守礁官兵的生活環境稍有改善。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由於是全鋼鐵製造,渚碧礁第二代蒙古包高腳屋具有較強的熱傳導效應。南沙地處赤道附近,長年夏天,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但是夏天酷熱,太陽直射,金屬蒙古包升溫很快,就如同一個大烤箱。雖然第二代高腳屋能阻擋風浪,但是卻無法抵抗酷熱,再者,又沒有冷氣設備,給守礁官兵帶來了新的考驗。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渚碧礁第三代混凝土建築

渚碧礁高腳屋發展到第三代,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高腳屋這樣簡單了,90年代後期,第二代蒙古包逐漸被第三代鋼鐵混凝土建築所替代。這種大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也是直接在大陸建造完成,然後拖拽到渚碧島,固定在礁體之上。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第三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具有多層結構,房間較多。已經具有衛星電視,網絡通訊等現代通信設施,同時可以採集雨水,進行淡水補給。渚碧礁第三代設施之上甚至具有小型籃球場,以及其他娛樂活動室,還有直升機起降坪。相比第一代與第二代高腳屋,第三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將守礁人員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一個等級,除了活動範圍較小外,生活質量有了較大的提升。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渚碧礁第四代建築

從2015年開始,渚碧礁進行了填海造陸,永陸面積擴大到了4.3平方公里,一躍成為南沙第二大島。渚碧礁正式拋棄了小型的第三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升級成為人工島。島上建有大型的多層建築,各種設施俱全,發電廠、海水淡化裝置,渚碧醫院,商店,渚碧農場,甚至是軍民兩用大型飛機跑道,籃球場,運動場等等。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渚碧島的填海造陸,使得島上所需基本生活物資能夠達到自給自足,淡水資源,電力,新鮮蔬菜,各種肉類,運動場所,網絡等均已經普及,渚碧島正式進入現代化的小都市。

南海渚碧礁升級為人工島經歷了4代高腳的變遷, 四代高腳屋大盤點

通過以上四次大的變遷,渚碧礁從一個小礁體變為大型島嶼,見證了我們國力、社會、經濟,以及生活快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