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文:悠然閱讀

1923年老舍先生在南開中學教書時,曾在校刊《南開季刊》上發表了一部短篇小說《小鈴兒》。這篇小說發表於《老張的哲學》(1926年)之前,曾被短暫地認為是老舍先生的第一部作品。

後經查證,1921年老舍先生以筆名舍予發表在《海外新聲》上的白話小小說《她的失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全文僅有700字。


《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不過,《小鈴兒》同樣是老舍先生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有細心的讀者說“小鈴兒”德森身上有著諸多老舍先生的影子。

首先,“德”這個姓氏是隻有滿族人才使用的姓氏。其次,小鈴兒從小失去父親、全家靠母親給別人做針線活維持生計、與“大舅”來往親密等等,作品中的諸多信息都與老舍先生的童年極其相似。

我倒是覺得,不管老舍先生在寫這篇《小鈴兒》之時,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先生對這篇文章的偏愛之心是有的。

這是因為,老舍先生曾數次說起《小鈴兒》是偶得之作、是充數兒之作。言語中透出對《小鈴兒》的“不喜愛”的老舍先生,卻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起《小鈴兒》,比如1935年的文章《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和1936年的文章《我怎樣寫短篇小說》。

可見,老舍先生對自己的作品《小鈴兒》是“念念不忘”的。

幸得老舍先生的偏愛,先生離世13年後《小鈴兒》被有心人發現,我們才得以欣賞先生的這篇心愛之作。

《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小鈴兒》的故事講述了品學兼優的小鈴兒(德森)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連續多年被推舉為年級級長。某一天,小鈴兒偶然從先生那裡得到一張李鴻章的畫片,激發起他濃重的愛國情緒。於是,小鈴兒約幾個同學一起“弄一個會”,準備強身健體打日本。

不久之後,這幾個小夥伴襲擊了從“北街洋教堂”裡出來的外國神職人員的孩子。此事一出,學校無奈之下把小鈴兒和他的小夥伴兒們除了名。

因為太喜愛老舍先生的“京味兒”創作,這篇《小鈴兒》曾反覆閱讀。最近,偶然從這篇文章中悟出了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缺漏”。

原來,老舍先生借文中“先生”的三句話告訴了我一個教育孩子常犯的錯誤。

《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是哪三句話呢?

第一句:胡說,小鈴兒哪會打人

小鈴兒開始“練習拳腳”後,鼓勵他們這個“會”裡的孩子互相打著來練身體。同學被打疼了去找先生的時候,先生認為小鈴兒這麼乖巧的孩子是不可能打人的,這件事情不了了之。

第二句:沒什麼要緊,這麼點事,值得告訴

小鈴兒主動承認自己的確打了同學一下,先生阻止小鈴兒繼續說下去,同時怪那個“委委屈屈”的同學小題大作。

第三句:我也不好意罰你

女同學來找先生說小鈴兒嘲笑女生沒力氣,將她們比作“小日本”的時候,先生的反應是不好意罰小鈴兒,就讓小鈴兒幫著女同學一起掃地。小鈴兒這時申請說不掃地,去將未畫完的“國恥地圖”畫完,先生欣然應允。

先生這簡單的三句話,將一個品學兼優的小鈴兒推向了糾眾群毆的彼岸。

《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我為什麼會讀了這麼多遍才讀出老舍先生的深意呢?這還真是碰巧了。

週末在樓下散步的時候,看到三個孩子在樓下玩。這三個孩子差不多4、5歲的年紀,都是由奶奶(或者姥姥)帶著的。

因為疫情我沒有走遠,就往復著在樓下散步。開始,我看到三個孩子在捉迷藏,兩個藏一個找。轉了一圈回來的時候,換了另一個孩子找,躲著的兩個孩子躲到了一輛車的車尾處。這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手裡拿著根細長的木棍,待那個找人的孩子快走到他們跟前時,拿著木棍的孩子用棍子打了找人孩子的腿。打了一下沒停,又打了一下。

被打的孩子哭著跑回三個奶奶身前,說某某孩子打他。打人孩子的奶奶說:我家孩子打你的?胡說,我家孩子從來不打人。再說小孩子能有多大勁,碰一下又不少一塊,這麼點事就哭……

這下好了,另一個奶奶不樂意了,說是我家孩子捱打,你當然不疼了……

這三個孩子、三個老人爭吵間,我已經與他們擦身走了過去,後來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繼續散步的時候,我猛然間就想起了老舍先生的這篇《小鈴兒》,那位奶奶說的話和文中的“先生”是多麼的相像啊!

《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回家後,我問孩子:你們班老師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放鬆要求嗎?

孩子想了想說:有點。

我又問:你為什麼這麼覺得?

孩子說:有一次,王偉早上上學後在教室抄作業讓老師看到了,王偉和老師說他前一天把作業本忘在教室了,老師什麼都沒說就走了。其實,王偉經常抄作業,有時候錯的題都和別人一模一樣,老師肯定知道,就是不說。

說起來,我上學的時候也是這樣。老師習慣性地會對成績好的孩子放鬆要求,認為他們成績好就已經是“兼優”的表現。

然而,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在質疑品德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前些天,有關鮑毓明、許可馨的新聞鋪天蓋地。他們令人鄙夷的行動,再一次掀起了大家討論品德與文化的熱潮。

如此高學歷的高知人員,為何品德如此低劣?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烏鴉反哺”和“羊羔跪乳”,這些故事裡的動物主角雖然被賦予了人的神態動作,多少有點像童話,可是它們的行為在自然世界裡是真實存在的。

有個暑假去韓國旅遊時,參觀了路邊一個不起眼的小博物館——“鬥雞博物館”。

在聽了講解員的介紹後,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被我們當做玩物的鬥雞也有其“文、武、勇、仁、信”的精神。在戰鬥裡一往無前卻從未勝之不武,就像春秋時代“禮儀之戰”裡如君子般的士兵們,這就是鬥雞。

當然,我們討論動物的學歷是沒有意義的,它們的文化水平為零。但是,不管它們棲息地的環境如何險惡複雜,儘管它們沒有人類引以為傲的情感,但它們都依然保留著內心的道德標準。

曾經有過一項關於軟件“知乎”用戶平均學歷的統計,其結果表明,絕大部分用戶的學歷都在本科及以上。我想不僅僅是知乎,其他類似軟件的用戶群體應該也與此相差不大。可是我們看到,評論平臺上屢屢有“鍵盤俠”出現,每次上線都必將帶來一場血雨腥風的罵戰,似乎人們都已經脫下了體面的文化知識外衣,不顧一切用自己最獸性的一面與屏幕另一邊的人對決。

其實,正如同某些用戶把電腦和屏幕當作掩護的做法一樣,在人們心中,高學歷、有文化也成了低道德水準的盔甲,它讓我們身邊的人只能看到光鮮亮麗的皮囊,可是扭曲和黑暗卻在聚光燈背面的陰影裡慢慢發芽。

所以,高文化與高道德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甚至於有些時候,有文化的人往往會對道德造成更毀滅性的打擊,就像那句糙話說的:“就怕流氓有文化”,當一個靈魂被扭曲的人用文化知識武裝了自己,其可能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當然,現在學校教育是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和人格發展的,這一點從學生的學習教材上就能夠看得出來—: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學《思想政治》

但是,為什麼還是會出現一些手握名校畢業證書的人做出一件又一件荒謬的事情呢?

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對學歷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對道德的珍視。

當我們喊出“就怕流氓有文化”時,人們只會注意到“有文化”帶來的強大力量,卻放任“流氓”肆意橫行。那些“高學歷求職者沒有被錄用,而一個低學歷、主動整理翻倒的垃圾桶的人卻得到了賞識”的故事雖然暖心,卻是個別案例。

大部分的企業在選用人才時,首先擺出的仍舊是“高學歷、有經驗者優先”的牌子。從這一點來看,學校愈發顯得像個溫室,它帶給我們的溫良恭儉讓卻被社會里無數“有文化的人”踩在了腳下。

大家似乎都忘記了,文化是盔甲和寶劍,品德是人類的靈魂,是我們區別於其他物種的本質。

前述種種,這並不是說學校是孩子道德培養的根本。

一個孩子的成長,學校和家庭是需要合力協作的,哪一方都不可或缺,哪一方都不能輕視。

也正因為此,老舍先生在《小鈴兒》不大的篇幅中,依舊為小鈴兒的母親留有一席之地。

小鈴兒的母親告訴小鈴兒:要懂規矩,不能和別人拌嘴。小鈴兒的母親教育小鈴兒:長大成人好好地養活母親,才是孝子。

《小鈴兒》,老舍先生用三千字告訴我們對孩子品性培養的重要性

孩子告訴我,語文老師在講作文的時候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要對寫下的東西負責,因為這些文字都是出自我們自己的手筆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

醜陋往往滋生在被我們忽略的小角落,卻由於“蝴蝶效應”蔓延到無限的遠方。

所以,我突然覺得那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一句謊言。因為,無論我們擁有多高的文化水平,都不能在哪怕再小的事情上放縱自己。

文化讓我們站得更高,擁有更強大的力量。但是,用這力量重拳打向隱匿的罪惡,還是推動內心黑暗的蔓延,取決於我們自己。

這個我們,包括自己、也包括老師和家長。

老舍先生用小鈴兒的行為轉變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忽略成長期的任何一個細微變化,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不可能”、“他不會”,一點點的疏忽造成的成長錯過,會讓一個優秀的孩子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

這是我讀老舍先生《小鈴兒》的反思,也是自戒。


瞭解更多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