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經典哲學語錄

導語:眾所周知,繁榮的經濟要由自由的消費帶動,而自由的消費又必須有自由的消費制度保障。歐洲社會在浪漫主義時期的經濟繁榮,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自由消費,儘管這種消費行為最終發展到揮霍浪費的地步,並且被基督教認定為一種道德犯罪,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瘋狂消費的刺激,歐洲經濟也不可能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歐洲社會的文明進程至少要被長期推遲,甚至出現倒退和消亡。

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

公元18世紀,歐洲社會的家庭生活仍然陷於樸素和原始當中,尤其在一些邊緣的農村地區,很多家庭甚至到公元20世紀時仍然過著家徒四壁的生活。德國在19世紀末曾經做過一份社會調查,結果顯示,當時的德國農村家庭普遍比較貧苦,只有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具。後來據後世的歐洲物質文化史記載,證實這一調查數據是可信的,而在此之前,

人們只關注一些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運動,極少關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18世紀歐洲家庭生活圖景

大概從18世紀中葉開始,歐洲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況開始好轉,尤其是在工商業日漸發達的促進下,他們的生活境況逐漸與貴族階級縮小距離。但是貴族畢竟是貴族,就他們手中的財富和權力而言,主要功能就是和底層民眾進行物質生活上的區分。因此,工商業的發達雖然提高了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但也將貴族階級的生活條件推向了極致。

當時的貴族階層,不僅在吃穿用度上窮奢極欲,而且會花費大量資金購買毫無實用價值的商品。比如他們會住在面積很大的豪宅裡,多數房間只是用來閒置,並且仍然放置很多富麗的傢俱,衣櫃、大床、壁爐、地毯和名畫等,讓人眼花繚亂。當然,如果是對貴族生活非常瞭解的人,可以通過這些東西辨別出主人的富有程度和社會地位。而對於這些貴族而言,為了得到更多虛榮,自然要不顧一切地"燒錢"。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18世紀貴族王公們的住所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即相互攀比。而且這種風尚不僅限於貴族階層,在他們的帶動下,底層民眾也開始醉心於炫耀,其中很多人甚至不惜債臺高築。如此一來,消費和超前消費就成了歐洲社會最流行的一件事,從而促成了社會財富快速流向資產階級,包括已經被資產階層腐化的統治階級。比如在法國的凡爾賽宮,統治者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爭奇鬥豔",官僚階層也只知討好統治者,完全沒心思處理國家事務。

本來,統治階級已經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知道如果持續這樣下去,會造成國家根基的動搖。但是讓人不解的是,當時的歐洲文化界卻保持了集體的沉默,作為社會意識始終處於世人之前的思想家來說,這種現象是極不正常的。終於,隨著統治階級在資產階層的糖衣炮彈下逐漸淪陷,文化界的真實意圖終於顯露出來。原來,超前消費表面上會危及國家安全,但實際上是危及當時的統治階級安全,而當時的社會天平依然在向資產階級傾斜,因為他們能夠推動社會的繼續發展。

總而言之,歐洲社會的工商業能夠發展到18世紀,資本主義在整個歐洲的興起就已成定局,資產階級也註定要取代官僚階級,成為歐洲社會新的統治階級。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凡爾賽宮全景圖

18世紀歐洲的人口狀況

公元17世紀開始,歐洲社會就結束了以氏族為單位的生活模式,轉而由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

在底層社會,青年男女結婚之後就要分離出原來家庭,當然在分離出去之前要先取得生存資源,通常是一塊耕地。當父母年老之後,確切地說是失去勞動能力甚至生活能力之後,子女會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贍養,因而也會出現三世同堂的社會現象。但是這種生活單位是以夫妻為主體的,父母已經成為家庭的附屬者,氏族單位的生活模式就此一去不返。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18世紀歐洲一夫一妻制家庭生活圖

除了家庭之外,另一個有關人口的問題便是婚姻制度。在當時,雖然宗教和政府都在強調一夫一妻制,但實際上歐洲民眾的婚姻觀念是非常混亂的。他們公開談論性話題,以純粹的享受目的進行性生活,很多生活貧困的女人很快淪為歌女。在當時的歐洲主要城市,比如巴黎、維也納和倫敦等,都有多達數千人的歌女群體。這些歌女被人剝削是難免的,因而生活境遇通常比較悽慘,尤其是在年老色衰之後,這些歌女失去了僅存的生存資源,多數的下場都非常悲涼。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歐洲歌女

與此同時,當時的歐洲社會也沒有普及足夠的生理知識,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避孕,以至於墮胎現象非常嚴重。又因為當時的醫療技術有限,尤其是在貧困邊遠山村,墮胎造成的女人死亡率也非常驚人。這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女性數量的銳減,從而造成棄嬰、孤兒和單身漢的數量激增,這無疑又對女性造成了更加嚴重的潛在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宗教組織和政府勢力雙管齊下,在道德和法律方面不斷加強力度,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度。就這樣,歐洲社會的一夫一妻制度基本形成,而婚姻制度的形成,自然也就維繫了家庭單位的存在,以此保障了人口繁衍的基本條件。

18世紀中葉,另一個促進人口增長的原因是農業技術提升,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進步是肥料使用與開發。在此之前,歐洲農民普遍採用"輪種法",即每個家庭都會將自己的耕地平均分成三份,然後每年只耕種其中的一塊,其餘兩塊耕地則完全荒置,用以保證土地的肥沃程度。因此,肥料技術的掌握,直接讓歐洲社會的耕地面積擴大了三倍,而且還不包括每年新開墾的耕地數量。這樣一來,歐洲的糧食產量隨之大幅增加,從而促成了新一輪的人口數量增長。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輪種法圖

最後,工商業的大力發展也對人口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首先,它促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化,從而解放了大量勞動力,這就讓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思考時間,從而進行發明創造,在根本上提高了歐洲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其次,它也促成了醫藥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醫生從官僚屬性過渡到商人屬性,開始以贏利為目的為全社會人看病。而在此之前,治病吃藥幾乎是貴族階級的專利;最後,它還促使養老院和孤兒院等福利機構的出現,從而保障了那些失去父母撫養的孩子和失去子女贍養的老人能夠正常生活。

因此,歐洲社會的人口數量還是呈現總體上升趨勢的,而且人口素質也在穩步提高。

歐洲社會的精英階層

所謂精英階層,是能夠影響甚至掌控國家權力的文化群體,當然也包括科技學者,也就是科學家。18世紀的歐洲社會,主要包括兩個這樣的社會群體,一個是以貴族階級為主的宮廷文化群體,另一個則是以知識分子為主的社會文化群體。大概從16世紀初開始,這兩個互相隔絕的文化群體就開始了融合,並且在18世紀聯合推動了一場文化運動,先後席捲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等主要歐洲國家,最終促成了歐洲文化的進一步融合。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歐洲的宮廷文化圖景

其中,宮廷文化服務於中央政府,而且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本身就是高官貴族。憑藉國家賦予的權力,這些知識分子不僅可以掌握文化的潮流和走向,而且還將觸角深入到了各個社會領域,具有極大的活動能量;其次是社會文化群體,這個文化群體原本是以私人為主的底層知識分子,但出於生存和發展需求,最終還是歸附到了地方政府的羽翼下。因此,他們是服務於各地方政府的,並且相互之間存在聯盟關係。此時,中央政府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眾矢之的,宮廷文化也就自然成為社會文化的圍攻對象。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歐洲著名的文化沙龍舉辦地

本來,宮廷文化有國家機器做後盾,具有強大的貫徹力度,因而長期處於主流文化地位。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資本主義與地方政權的合作,社會文化逐漸具有了挑戰宮廷文化的資本。然而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之後,各方勢力都意識到了兩敗俱傷的危機,因而他們的鬥爭便轉移到了文化領域,從而促成了這次文化大戰,以及緊隨其後的文化大融合。其間,文化先鋒們提出了"知識就是權力"的口號,不僅贏得了各方社會勢力的鼎力相助,而且還號召了更多的知識分子參與其中。最終,這次運動促成了一種全新的知識交流方式——文化沙龍。 "文化沙龍",就是指在這樣的客廳裡舉辦的文化活動,其主辦者基本都是這些豪宅的女主人。至於這些女主人,不僅要求其具有軟強的交際能力,而且要求其身份必需特別,多數都是社會文化群體和宮廷文化群體的聯姻對象。於是,參加文化沙龍的人也就包含了宮廷文化和社會文化兩派學者,而且既然選擇了在家中聚會,又有聯姻在前,文化交融也就水到渠成了,這就促成了歐洲社會統一的精英階層。

文化對政治和經濟改革的作用

歐洲文化自古就有民主和共和因子,分別來自古希臘的城邦文化和日耳曼人的選舉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國統治者的權力始終受到限定,一旦他們取得了絕對權力,各種社會力量就會與之鬥爭不已。自公元14世紀議會制度推行之後,歐洲各國的統治者不甘心權力被限,截至公元18世紀,終於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中央集權化。為了抵禦這股政治潮流,歐洲各國的社會力量開始積極奔走,在新興資產階級的幫助下,最終扼制住了統治階級的權力膨脹。

自由的消費方式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繁榮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國王

以英國為例,斯圖亞特王朝通過不斷蠶食的方式,逐漸排除了政治上的異己分子。值得慶幸的是,當統治者把魔爪伸向國家法律的時候,各方社會力量立即覺醒了。為了抵抗暴政,他們迅速結成聯盟,並且取得了資產階級的支持,最終阻止了統治者的專權行為,史稱"光榮革命"。雖然此次革命未能完全實現英國的民主化,但畢竟使英國朝著民主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並沉重打擊了統治者的權力慾,同時也鼓舞了民眾追求和捍衛民主的勇氣。隨後,孟德斯鳩看到了"光榮革命"的價值所在,經過認真研究和思考,最終寫成了《論法的精神》一書。在這本書中,孟德斯鳩正式提出了權力分割的理論強調絕對的權力必定滋生絕對的腐敗和無能。很快,他的理論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甚至連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政府也引頸相看。其中,腓特烈二世尤其讚賞孟德斯鳩的理論,認為國家權力應該建立在普選基礎上,從而得到全民支持,而不是在各種社會矛盾中拼命周旋。為此

,腓特烈二世在建立不世之功的同時,也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之一。

與此同時,法國也在醞釀著一場更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在此之前,法國社會雖然存在著多方政治勢力,但統治者具有絕對的權威。資產階級加入戰團之後,很快給統治者造成了一次嚴重的財政危機,其他各方政治勢力眼見如此,立即群起發難,要求統治者還政於民,建立民主制度。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自知大勢已去,遂決定順應歷史潮流,恢復了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權制度,是為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法國大革命。此次文化運動不僅促成了政治文明的發展,同時也刺激了資本主義的進步,確切地說,此次文化運動最初正是得益於資本主義的興起。而法國大革命的成功,也對其他歐洲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仍然以英國為例,不僅緊隨法國完成了政治革命,還先於法國成為歐洲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

結語:由於機械運轉代替了手工勞動,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湧向新興社會產業,從而製造出更多、更好的商品,並且刺激出新一輪的消費。如此一來,歐洲社會的經濟發展便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在之後的數百年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