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宋朝滅亡。元帝國的皇帝忽必烈聽聞這個消息,向身邊的大臣感嘆:我蒙古鐵騎當世最強,二十年之內金國和西夏皆被橫掃,而立國三百年一直敗給北方遼、金、西夏的宋王朝,為何能足足抵抗了蒙古軍隊的進攻50年之久?曾經在西夏和金無堅不摧的蒙古士兵們,為何在這五十年中成千上萬的傷亡,就連大汗蒙哥也中彈身亡?
關於這個問題,忽必烈曾想在一個人身上找到原因,這個人就是蒙古帝國的俘虜,宋朝大臣——文天祥。
關在大都監獄裡的文天祥,經歷著酷刑的考驗,同時對他的策反工作也從不停止,但不論前來遊說他的是蒙古貴族還是漢族降將,他都以沉默應對,這些人帶著錢財衣物,美女奴僕,高官厚祿,一個個滿心歡喜地來,又一個個垂頭喪氣地離開。
在被俘的四年多的時間裡,文天祥一直保持著對任何探視和勸降斬釘截鐵的態度,對於苦口婆心的勸降大隊,文天祥只有一個字:滾!
1283年的一天,文天祥照常在獄中等待著今日份的勸降,但是他發現,今天的牢房外獄卒比平時多了不少,而且還有蒙古士兵進出,他猜想到一個人可能會來,但是這又似乎不太可能,因為這個地方不太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沒過多久,監獄的大門口一陣騷動,獄卒們退了出去,遠處昏暗的燈光下,一個高大的身影若隱若現,他的身後跟著幾位身材健碩的衛兵,這個身影越來越近,直到他的牢房門口,這時的文天祥似乎看清了這個人的樣子:這是一位身材魁梧,氣質雍容的蒙古貴族,留著絡腮鬍,他似乎是一個來勸降的人,卻什麼也沒帶,只帶著一臉的微笑。
文天祥還在試著確認自己的猜想,這位蒙古人擺了擺手,牢房的門被打開了,緊接著衛兵退到了很遠的地方,蒙古貴族走了進來。
“我是忽必烈。”這個聲音傳入了文天祥的耳朵,讓他倍感驚訝。
一場簡短而又著名的勸降,在一件陰冷潮溼的破牢房裡開始了。一方是南宋俘虜,“宋末三傑”中到目前為止唯一活著的文天祥,另一方是元朝皇帝,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忽必烈。
文天祥沒有對忽必烈行禮,也沒有拿出對之前那一群勸降者說的那個字,只是默默等忽必烈開口。
“你可知道,你的君主早已經死於崖山,而你的戰友,現在很多都是我的臣下,他們願意成為大元的臣子,我同樣信任他們。我同樣知道他們的才能不及你的一半,如果你能接受投降,我會拜你為丞相,繼續為我大元效力。”
這似乎是一個很有誘惑的條件,對於宋朝叛將或者降將,忽必烈在伐宋戰爭中都大加重用,這不是出於信任,只是他以漢制漢的把戲,他們大多數在宋亡後都被奪去了兵權,賦閒在家度日。
而文天祥不一樣,他是宋末天下公認的名臣,能力拔群且號召力強,他一旦能為元朝效力,對於忽必烈來說,這不但能夠壓制大宋移民的反抗情緒,還能使得自己在蒙古內部的漢化改革增加推力,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但是,事實讓他失望了。
“我拒絕您的提議。請回吧。”
忽必烈聽到這句話十分的疑惑,如果說之前的勸降者身份不夠尊貴,還可以解釋文天祥的行為,但自己這個全天下最為尊貴的人親自前來,卻還得不到文天祥的垂青,那還有什麼能讓他臣服呢?
“你到底想要什麼?”忽必烈提出了他此次勸降活動的最後一個問題。
文天祥的回答也很明確:“無需其他,但求一死!”
忽必烈走了,他始終沒能理解文天祥的選擇,他聽說過儒家文化中有一個“氣節”的概念 ,這個東西不像穿在身上的華服,而不像緊握在手的兵刃那樣觸手可及,但是卻有很多很多的宋人都無條件的相信它、傳頌它,甚至為他去死。
因為“氣節”的存在,攻宋使得蒙古付出了50年和十多萬士兵的代價,耗盡了三代人的心血甚至犧牲了一個大漢的生命;因為“氣節”的存在,在釣魚城的宋將王堅能堅守6個月之久,宋將呂文煥能在襄陽堅守6年,宋嬋大臣陸秀夫揹著趙昺投海自盡,十萬宋朝百姓會跟著跳海,浮屍十萬……
忽必烈不理解“氣節”這個東西,但是他知道文天祥相信“氣節”,準備並,無法得到的東西,也就只能毀掉了。既然他只求一死,那就成全他吧。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大都刑場,文天祥向南宋都城臨安的方向跪拜,從容的說了一句:“我的事完了。”接著劊子手刀落,忠魂殞命,時年47歲。
幾天後,文天祥的妻子前去給他收屍,在他的衣袖中發現了一封絕筆,這樣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忠義之士,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明代的于謙、史可法,近代的譚嗣同等,皆以他為楷模,就像他衣袖中的絕筆說的那樣:人生的路上,仁義本不分離,又互為因果,為自己的國家盡忠,才是做到仁的基礎。讀聖賢書,明白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仁義兩全,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