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仁宗為何如此接地氣,喜歡自稱"我",而不是"朕"

最近電視劇《清平樂》很火,大家也在茶餘飯後討論著電視劇情,不知有沒有人發現電視裡的“官家”,也就是大宋皇帝宋仁宗趙禎在自稱的時候經常說“我”,而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朕”,

難道古代皇帝也這麼接地氣,如果你也有這個疑問,那就來聽聽我的分析吧。

《清平樂》:宋仁宗為何如此接地氣,喜歡自稱

一、明明宋詞很火,但是宋朝卻不是那麼有名

1.簡單介紹一下冷門的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位於五代十國和元朝中間的一個朝代,又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宋朝的開國皇帝為趙匡胤,宋朝共有十八位皇帝,建國319年。

雖然宋朝不是很出名,但是宋朝卻是歷朝中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代老覺得宋朝“積貧積弱”,但是宋朝的社會經濟比起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要是沒有靖康之難這種奇恥大辱,宋朝還算是一個不錯的朝代,重文抑武的做法,雖然讓大宋的武力不是那麼強盛,卻讓宋朝的文人有了很好的發展,也踴躍了很多的詞人,流傳千古,宋詞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2.相比冷門的宋朝,更冷門的是宋朝的皇帝

整個宋朝,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出名一些,其他的皇帝,感覺存在感都好低。像我們的主角宋仁宗趙禎就是一位沒什麼存在感,但是確是這麼一位既仁慈還勤儉持家的仁君,在位期間,對內沒有進行過什麼重大改革,對外沒有打過什麼大戰爭,

所以想出名好像也沒什麼機會,所以只能怪他太沒有特色了。

但是,雖然趙禎不出名,但是他的臣民卻一個個名傳千古,像唐宋八大家,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司馬光、柳永、晏殊、秦觀。這其中六位在宋朝,而且還都在他的時期,你說他悲催不悲催。

《清平樂》:宋仁宗為何如此接地氣,喜歡自稱

3.題外話:仁宗皇帝是真的像電視劇裡演的那麼仁慈嗎

但是我們的仁宗皇帝是真的是一個好皇帝,他平生不僅仁慈寬厚,,也勤儉節約,執政時期也能廣納諫言,同時他一直施以仁政。據說他有次在吃飯,突然被什麼東西硌了一下,一看是一粒小石子,他趕緊吐了出來,同時還告訴侍女不要聲張,不然肯定要有人受到殺頭之罪啊!

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面對下人的小過失,第一時間不是勃然大怒,而是擔心下人因此受到牽連,所以歷史上的仁宗皇帝也真的是那麼一個仁慈的人啊

其實,仁宗治國的一大特點就是“清明納諫”。有相關的歷史論文統計表明,仁宗一朝任諫官的67位成員中,其中有40位被仁宗重用。這些諫官中不乏想范仲淹墩號包拯、歐陽修等流傳千古的名士。

二、皇帝自稱的“朕”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是什麼意思呢

1.“朕”這個字到底是從何而來

但是其實在先秦時代,“朕”就跟“我”一樣,就是一個第一人稱的代詞,每個人都可以用,但是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之後他就將“朕”這個字規定為皇帝的專屬代詞。《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有記載:“天子自稱曰朕。”自此“朕”這個代詞就有了“地位”

《清平樂》:宋仁宗為何如此接地氣,喜歡自稱

2.“朕”這個字原來到底是什麼意思

“朕”這個字最早出現商代的甲骨文中。這個字是什麼時候被再定義的呢?當然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在位時期,將“朕”重新定義為他自己的自稱,與“我”同義。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朕”字,是簡體版的。實際上:“朕”字,由“舟”和“灷”這兩個字所組成組成。“舟”這個字大家都知道,是指小船的意思;

那“灷”(zhuan)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啊,他的本意是指火種。但是這兩個合在一起,可不是著火的小船啊,意思是小船的裂縫。《考公記圖》記載:“周之縫理曰朕。”

在“朕”成為皇帝專屬的代名詞後,意思引申為徵兆、跡象等意,表示哪怕小船有一點點要有裂縫的徵兆都要注意,告誡天子要防微杜漸,哪怕是一絲徵兆都要獨省其身。

3.古代的自稱其實是很嚴格的,不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先秦時代,最高的統治者稱“王”、“皇”或者“帝”。諸如三皇五帝,紂王,秦王等等,層級分明,是絕對不可逾越的規則。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獨創了“皇帝”這一詞,自此之後,歷朝歷代也都沿用這個稱號,“朕”這個自稱也被繼承了下來,直到封建帝制結束。

《清平樂》:宋仁宗為何如此接地氣,喜歡自稱

三、為什麼《清平樂》裡的皇帝趙禎那麼喜歡自稱我呢?

1.其實“朕”這個自稱也不是什麼地方都這麼說

作為“朕”這個自稱私有化的人——秦始皇,也不是什麼地方都用,至少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經常用“朕”這個字,《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這裡記載有關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一段話,他使用的是“吾”並非“朕”,其實吧,“朕”雖然是皇帝的專屬稱謂,哪也不能一直用。

在秦漢時期,其實大部分正規場合,皇帝都是用“朕”居多,但是口頭基本上都是使用“吾”,這個“吾”到了魏晉南北朝更多了,畢竟皇上也是人啊,不能什麼地方都端著個架子,還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了。

2.皇帝也不能說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是皇帝啊

自古皇家最無情,正常的皇帝一個起碼得三四個兒子吧,爭皇位也是讓歷任皇帝都頭疼的事,也是最兇險的事,畢竟敗方的結果慘不忍睹,遇到好一點的還能安安心心當個王爺.不然的話可能直接被貶為庶人。

就算是哪些只要一個兒子或者皇帝大行前留遺詔的,也不一定就能當上皇上,謀權篡位的又不在少數。

《清平樂》:宋仁宗為何如此接地氣,喜歡自稱

就算只要你一個皇子,皇位一定是你的,但是正常情況下不能一生下來就是皇上吧,你得從太子當起來吧,你當太子時期肯定不能用“朕”這個皇帝專有代詞吧,不然被別人告發到皇帝哪去,不死定了嗎,這屬於對皇帝的大不敬。

這還是屬於生於皇家的,像哪些開國皇帝,一步步打下江山,更是不會想自己一定能成為皇上了,尤其是朱元璋,乞丐出身,一步步走上皇位,

可以說是經歷腥風血雨,才奪得的寶座,實屬不易,所以說一般都只能等待當上皇帝再做皇帝事。

3.習慣用“我”了,所以肯定用“我”多一點

畢竟你在當太子的時候不能用“朕”所以你也只能用我,當時間短還好,改用“朕”還不會太難,要是像唐順宗李誦可好了,當了二十六年太子,這誰頂得住啊,這再改用“朕”肯定是不會習慣啊,所以基本上都是各種自稱一起用。

而且畢竟是皇帝嗎,基本上還是習慣為主。像趙匡胤、朱元璋這樣的開國皇帝,更是不會特別在意一些禮節性的東西,趙匡胤是武將出身,說話也是不會特別注意;朱元璋更甚,下聖旨經常都是大白話,更不要說平時說話了,甚至懷疑他平時會不會操著一口河南話了,想想都好笑,絲毫沒有皇帝的感覺。

4.回到最開始問題,是電視劇中為什麼一直用“我”

首先,電視劇為了更要貼近生活,也不能老用“朕”,用“我”更貼近生活,讓人看起來更有意思些,不會像看紀錄片一樣那麼死板,畢竟電視劇也是要有收視率的。

《清平樂》:宋仁宗為何如此接地氣,喜歡自稱

其次,也和我們的主人公有關,畢竟是他老說“我”,其實這跟仁宗皇帝的性格有關,他一直是那種仁慈,平易近人的樣子,其實這跟真實歷史差不多。趙禎還是很平易近人的,從電視劇第一集他去宮外吃蜜餞就可以看出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他同時也是一個為人民著想,也想為人民做事的好皇帝。

5.古代皇帝也想平常人一樣,那麼接地氣嗎

其實皇帝也不是各個都高高在上,多數皇上也像普通人一樣,不僅僅是說話做事也很平常,不過卻不能像普通人那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在大部分場合束縛蠻多,所以他們在平常也會讓自己輕鬆一些,私底下也偷偷的不會守著那麼多規矩。

四、總結

其實皇帝說“我”不說“朕”也不全是電視劇的亂寫,也是有歷史依據的。不僅僅是趙禎因性格的原因經常說“我”,大部分皇帝也都是各種自稱都有,不僅僅侷限於“朕”,所以也不是說皇帝接地氣才說“我”,更多是習慣而已。

所以總的來說,這個皇帝說“我”不僅僅侷限於仁宗趙禎,也不侷限於宋朝,而是整觀歷史,歷朝皇帝也都是多種自稱一起用,跟接地氣關係不打,主要是這麼舒服怎麼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