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遍天下”是個謊言?孔子:能被稱為朋友的人,其實不多

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關於朋友的名言可以說是燦若星斗。比如唐朝詩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等等。

絕大多數文學作品,都肯定了交友廣泛的作用,也給出了擇友的方法。

但實際上,人的精力非常有限,無論一個人的社交能力是強是弱,他在朋友數量上,和其他人的差別是不大的。

“朋友遍天下”是個謊言?孔子:能被稱為朋友的人,其實不多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150定律。

這個定律是說,以人類的智力,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社交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是150人。

是不是超出你的想象?

在如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許多的人好友列表動輒就是幾千人。這就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假象:很多人朋友遍天下,似乎三教九流他都認識。

但實際上,在絕大多數人的人際關係網中,能被真正稱為朋友的人,也不過是那一百多人。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這並不多的一百多人,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無效社交當中。

“朋友遍天下”是個謊言?孔子:能被稱為朋友的人,其實不多

很多人都聽說過“圈子不同,不必強融”這句話,按照孔子的說法,其實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我們先不說摻雜著利益的同事、合作伙伴等人際關係,就算是平時通過某種機會結交了一個新朋友,都要看彼此能不能聊得來。這也是兩個人能不能長久保持朋友關係的前提。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喜歡讀書而他喜歡擼串喝酒,你沒有覺得擼串喝酒是件俗事,他倒覺得你喜歡讀書“太裝”。

這就是典型的志趣不同,三觀都不同的人,怎麼可能做朋友?

“朋友遍天下”是個謊言?孔子:能被稱為朋友的人,其實不多

雖然在現在這個社會,人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是可以選擇的情況,那些與自己的志趣不同的圈子,就不必去強融了。

強行加入,不僅不受別人待見,還累了自己。況且,孔子曾經說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之間是存在“磁場”的。磁場不會互相吸引的兩個人,即使暫時相處在了一起,也很難長久維持。

“朋友遍天下”是個謊言?孔子:能被稱為朋友的人,其實不多

正如上面所說,一個人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社交人數大約是150人,這就要求我們儘可能地精簡自己的朋友圈子,讓那些優秀的精英在這150人中佔一席之地。

雖然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這並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被稱為我們的朋友甚至是老師。

有一個現實而不可改變的事實是,人與人之間其實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不僅是財富有多少、地位有高低,個人的能力、品質等等同樣有高下的區別。

所以,孔子後面還有一句話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朋友遍天下”是個謊言?孔子:能被稱為朋友的人,其實不多

人在這短短的一生中,的確會遇到不少人,我們的確要以人為鏡,學習他人優秀的地方,改正自己不對的地方。

但對於我們自己的交際圈子來說,範圍就只有那麼大,我們為什麼不讓更多的精英進入自己的交際圈呢?

俗語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哪怕是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當我們的身邊都充滿了精英時,還擔心自己優秀不起來嗎?

“朋友遍天下”是個謊言?孔子:能被稱為朋友的人,其實不多

朋友遍天下,這句話當中的“朋友”其實只是一個模糊的定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與其說朋友遍天下,不如說相識遍天下。

因為,他們與很多人的關係,僅僅只是認識而已,根本談不上是朋友。

古人有云:“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一個人的社交能力再強,真正的朋友也不會多到哪裡去。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結交比自己優秀的人,儘量讓自己的圈子變得高、精、尖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