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祿仔意外死亡 呵護“熊孩子”需從細處著手

近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熊貓中心神樹坪基地大熊貓幼崽祿祿仔,因丰容吊球繩纏繞頸部窒息死亡。噩耗被確認後引發各界廣泛討論。

“祿祿仔的意外死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暴露出的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西華師範大學西南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康迪認為,“但個案雖是個案,易危的熊貓卻容不下這種偶然。有必要把祿祿仔的死亡當做一次全面的教訓,分析總結存在的各種問題,形成調查分析報告,從而作用於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改良。”

“熊孩子”不老實 玩具配置須得當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多數是在睡夢中度過。看似慵懶,卻個個都是活潑好動的‘熊孩子’,笨重的身體絲毫不影響它們靈活的行動。正是這一特點給大熊貓的生存帶來了一定的風險——上下爬躥容易造成跌打損傷,纏扯、啃咬玩具對熊貓的皮毛、胃腸都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康迪介紹說。

據康迪介紹,大熊貓鍾愛的玩具為數不少,最常見的便是丰容裝置,該裝置可以豐富動物的日常生活內容,裡面模擬野外環境,提供遮蔽、遊戲功能,刺激動物的覓食、防禦本能,讓群居動物保持一定的群體規模,對改善動物圈養環境,提高動物福利有幫助。除了熊貓基地,不少動物園也會放有丰容吊球以供大熊貓玩耍,而這卻偏偏成了祿祿仔窒息死亡的直接致命因素。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把吊球等丰容裝置‘一棍子打死’。”康迪打比方說,“玻璃球是很多人兒時最常見的玩具,在進行正常的遊戲活動時鮮有安全風險。但也曾有兒童誤吞玻璃球險些釀成悲劇的案例。可見,玩具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丰容裝置本身也並不含‘殺傷性成分’,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把什麼樣的裝置配置給什麼樣的動物、並輔以怎樣的看護手段,才能切實保障動物的安全。”

動物娛樂設施的配置往往需要依據這些要素——動物自身的行為特點與喜好、活動空間的大小、設施的質量與安全性能等。“對於大熊貓而言,一些帶有繩索、銳利部位、位置過高的丰容裝置都潛藏著安全風險,一旦投入使用,就需要管理員‘不錯眼珠’地看護。”康迪建議,“繩索類丰容裝置可能更適合用於攀禽或靈長類動物場館,這類動物具有更好的攀援能力和危險意識。而少有天敵的大熊貓更適合外形較粗、較大的娛樂設施,如較低矮的樹木、球類、鬆軟的物體以及淺水池等。”

關注信息反饋 實時看護不容有失

有媒體報道稱,祿祿仔所在基地的巡邏人員曾表示,“頭天下午五點爬上去休息,第二天早上八九點才下來,一直是有的”“應該是覺得它在上面休息”……

“多數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並非一成不變,它們不比人類具有‘朝九晚五’之類的意識。對於大熊貓的作息,我們要多一些‘去看看’,少一些‘我覺得’。”康迪說。

據悉,該園區採取24小時直播模式,供大眾參觀。在直播期間就有網友發現問題,並在直播平臺下方留言提醒;還有網友發微博稱,凌晨看直播時發現祿祿仔掛了好久一動不動,從大熊貓幼崽出事到被發現,經歷了七個小時。

“如今,不少動物園、野生動物基地都採用線上直播的方式讓廣大網友瞭解動物們的日常生活。這本是極好的動物知識傳播方式,但相關的互動機制也要跟得上,確保不錯過觀眾的緊急反饋。”康迪認為,除了提高管理水平,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也是動物保護質量的一大關鍵。此外,看護熊貓不僅僅需要愛心與細心,更需要技術手段的不斷升級。

例如,各大熊貓基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對大熊貓的全方位監測,對反常行為及時自動預警,並與網友保持充分的互動、溝通,確保信息交流暢通無阻,及時反饋網友的提醒、建議等,構建內外一體化的防控監測體系。

其實,在祿祿仔之前,也曾發生過大熊貓意外死亡事件。

2010年,我國租借給日本的大熊貓興興,在麻醉取精恢復過程中發生嘔吐,嘔吐物誤入胃內導致窒息死亡。事後,日本神戶市按照合約向中國賠償50萬美元;2007年,中國贈予德國的大熊貓嫣嫣,因腸梗阻死亡。事後有德媒指責柏林動物園管理不善,甚至有遊客喂嫣嫣烈性酒。

今年3月,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曾發文要求各熊貓基地全面巡查,構建飼養員、獸醫、科研人員聯防聯動防控監測體系。該監測體系若要有效發揮作用,還需要多方繼續努力。

相關鏈接

智能識別技術助力野生大熊貓實時監測

新華社電 (記者馬莎)“在同一個地點,兩天時間內我們結合大熊貓棲息地空間數據動態監測畫面,辨認出了3只不同的野生大熊貓。”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熊貓管理辦公室主任何禮文表示,經過近半年的優化,野生大熊貓實時監測與智能識別技術迎來新突破。

何禮文介紹,野生大熊貓的野外監測以前全靠人工完成,難度大、週期長、耗時久、效率低。“大熊貓棲息地空間數據動態監測系統自去年年底投入使用以來,我們持續用大量視頻和照片對其進行優化訓練,目前該系統識別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10餘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準確率達95%以上。”

大熊貓是森林裡的“獨行俠”,它們喜歡獨來獨往,互不侵犯領地。何禮文說,野生大熊貓的領地一般相對固定,這次能夠在同一區域發現不同個體,說明大熊貓已經進入發情期,開始到處行走尋找配偶了。

識別出大熊貓,系統就會自動提示並跟蹤監測,十分方便。野生大熊貓實時監測與智能識別技術的發展進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成本,使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野生大熊貓的分佈情況,為其監測保護工作保駕護航。據瞭解,截至目前,運用該系統,保護區管理局已收集到幾十段野生大熊貓的活動畫面。

野生大熊貓實時監測與智能識別技術的進步不僅減少了對保護區的人為干擾,同時也拉近了野生大熊貓與外界的距離。“下一階段的目標是通過該系統採集大量不同野生大熊貓個體的監測數據,建立個體模型,最終實現對野生大熊貓個體的自動智能識別。”何禮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