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強散文:思鄉

史文強散文:思鄉

思鄉

作者:史文強

思鄉,是一個感傷的話題,卻成為漂泊在異國遊子內心的永恆。思鄉與思親本是”孿生兄弟”,相伴而生、相向而行。

這些人在異國依然保留鄉音,是因為無法割捨的那份鄉情;這些人把家鄉的美食帶到異國,是想擴大家鄉的知名度、並將對家鄉的思念傾注於其中;這些人在異國打拼,是為了改善家庭生活、給家鄉多些收益;這些人各種原因長時間滯留在異國,卻依然保留國人固有的那份純樸與愛心。

這些人對家鄉的回憶總是滿滿,這些人對家人的寄語總是悠長,不僅是對“家鄉味道”的無法割捨,更多的是埋藏在內心對家鄉的那份眷戀。

思鄉,是移居海外華人閒暇時最多的談資;思鄉,是異國創業者勞作的動力;思鄉,是在異國打工者與家人通話時的淚水;思鄉,是那麼撕心裂肺、又無法言表的傷痛。

思鄉,由於思鄉者所接受教育程度與文化修養之不同、經歷與境遇之各異,他們思鄉的表現形式也是有明顯差別的。

有的思鄉者,願意用詩句來抒發內心的情感 ;有的思鄉者,願意用歌聲將心聲送給遠方的親人;有的思鄉者,願意用繪畫來表達自己思鄉的情愫;更多的思鄉者,願意直接用手機中的微信功能來訴說自己對親人的那份思念。

思鄉,曾經給一些文人墨客帶來創作靈感、帶來無盡想象空間,以致於流傳下來無數感人篇章、催人淚下的曲目。

當年,費翔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的那首《故鄉的雲》,就曾打動了無數思鄉者的心。現在,依然有一些思鄉者願意把《故鄉的雲》設定為手機鈴聲。想家時放給自己聽,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慰籍;遇到困難時放給自己聽,頓時會感覺補充了能量。

已退休多年的我和老伴,為了與兒子團聚,不遠千里從素有“冰城”之稱的哈爾濱來到被譽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不經意間,我們也算是暫住在星島的思鄉者了。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遊走了大半個星島。在欣賞當地秀美風光的同時,又順便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還真的感覺受益匪淺。

應該說,我們無論是在商場購物、還是在小飯中心就餐、或者日常閒逛,無時無刻都感受到了新加坡人那特有的包容與熱情,特別是當地華人的友善給我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與當地人們的交流中,我沒有感覺到語言溝通障礙(新加坡國民中75%左右為華裔)、也沒有感覺留有戒備之必要,他們都會向你敞開心扉訴說內心感受、說出真實想法,這種真誠讓人感動。

客觀地說,新加坡由於國土面積小,自產農作物、自產水果不多,所有生活用品基本依賴於進口。由於質檢嚴格,確保了進口商品的質量與品質,人們不用擔心食品汙染與水汙染問題。雖然,各類商品價格偏高了些,可是按照當地人的收入水準來說,還是完全能夠承受的。據說,新加坡是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國家,也是亞洲競爭力較強的國家。不過,由於新加坡重視法制建設、嚴格社會化管理,形成了完整社會管理體系。同時,很好的處理好住房問題、就業問題,很好的化解了民族矛盾,在這裡生活使人感覺安逸舒適、不會有經濟與安全顧慮,難怪會有許多西方人士、國內一些人員願意在這裡定居生活或者短期居住。

我曾經懷疑過,在這麼安逸的國度裡生活,那些遊子、那些“暫住客”還會有濃烈的思鄉情懷嗎?

經歷了下面幾件事,我找到了答案。

去年春節期間,我們所居住地聯絡所(國內稱社區)舉辦了一場華人春節聯歡晚會,所在區域的華人踴躍報名參加,不僅場內座無虛席,就連場外也是擠滿了人。演出內容也都是一些中國傳統節目。主要有:民族舞蹈、京劇片段、武術表演、詩歌朗誦、獅子舞表演、歌曲演唱等。這些節目都是事先精心準備的,演出效果也很好,深受觀眾的喜愛。

特別是節目結尾那十二位八旬老安娣(國內稱謂奶奶或者阿婆)深情的演唱,更是把人們的情緒帶入高潮。前排四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安娣格外引人注目,她們不用家人照顧、硬是自己搖動輪椅駛上舞臺的。前排另外兩位老安娣擔任領唱及朗誦,後排的幾位老安娣也都是拄著柺棍走上舞臺並堅持演出。

現在,我還能依稀記得領誦者那段感人肺腑、用普通話說出的朗誦詞:“七十多年前,國內連年戰亂,我們被迫跟隨父輩唱著家鄉的這首民謠離開了家鄉,千辛萬苦下南洋來到了這塊土地。這麼多年了,是鄉愁與這首民謠一直伴隨我們成長。說實話,現在祖國強大了,我們的鄉愁已變為鄉悅,可是我們也到了垂暮之年。真不知道這首家鄉的民謠還能唱多久,只是希望歌聲把我們美好祝願帶回故鄉。”

雖然,這些老安娣是用閩南語演唱,歌詞內容我又是一句也聽不懂,不過,從她們面龐流淌的淚水中、從那憂傷的曲調中、從那沙啞變聲的演唱中,我完全體會到了這些老安娣遠離故土、常年生活在異國、思念家鄉那顆顆滾燙的愛心了。

那一刻,臺上演唱者在哽咽著,臺下也是哭聲一片,人們完全沉浸在思鄉的情緒中,完全忘記了是在演出現場。歌聲結束許久,人們才想起用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些用心唱歌的老安娣們。此時,樂隊用《故鄉的雲》作為結束曲結束了演出活動,可是,人們卻遲遲不願離去,有許多人登場與老安娣相擁、問候。還有些人在現場放聲歌唱《我的祖國》,那一刻,我的心也沸騰了。

是啊,她們就是故鄉天空那片雲朵,她們就是家鄉天空那片彩虹。望鄉、思鄉、戀鄉,哪還有鄉愁啊,留下的是對家鄉的期待,這一切都融化在歌聲裡,漂洋過海帶給家鄉的親人們。

去年中元節的晚上,我們到政府規定地點去做祭拜。是啊,思鄉、思親的情愫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裡,平時零星閃現的思鄉情懷在這一刻集中釋放出來了。是的,父母生前照顧自己的情景彷彿就在昨天,一幕幕的場景一次次出現在眼前,直至燃燒的火苗燒到手指才從回憶中清醒過來。是啊,還有手足親情的兄妹,還有那些要好同學,還有那些過命的戰友,還有兒時的老鄰居,還有曾經的同事……

無奈,老伴與兒子打斷我的思緒,督促我應該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放眼望去全都是祭拜先人的人群,時不時還有西方人面孔出現,如果不知道內情,還以為這是在國內某一個地方。

在臨近“荷蘭村”**棟樓時,飄過來低沉《故鄉的雲》的樂曲聲,好信的老伴與兒子急忙趕了過去,原來是老少四輩人在祭奠先人。正在我們轉身準備離開時,耳邊傳來了“我想你們啊,我真的想家了”的呼喊聲,轉過頭,只見坐在輪椅上一位八旬老安哥(國內稱謂爺爺或者阿公)突然從輪椅上撲倒在地上號啕大哭,家人怎麼勸都勸不住。從家人的話語中我們瞭解到,老人身患癌症已經到了晚期,現在特別的想念遠在山東的家人,每每清醒時總是念叨家裡人,也許牽掛家人才是他的心結 ,也才會出現剛才那個意外的舉動。

哎,也許人到了此時,對家的理解才最為深刻,對家人的思念才最為迫切。在他摔倒那一刻,老安哥仍然捨不得丟掉手中那柱香,也許,他是捨不得丟掉內心的那份寄託吧。那一刻,我的眼角溼潤了,也許我懂得了他的真實想法,也許是我猜到了他為何有如此牽掛。

今年春節前夕,我們到“牛車水”那裡採購年貨。在珍珠大廈二樓一家錢莊旁再次目睹了感人的一幕。

這家錢莊經政府批准、可以直接辦理向中國境內匯款業務,而且匯率略高於國際牌價。所以,這裡每天前來匯款的人特別多(主要是國內到新加坡打工人員),因此,這裡就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當時,遠遠聽到一片哭聲,圍觀人又很多。於是,我們擠過去觀望,只見,有七位三十歲左右的女士抱在一起哭泣,周圍的人在不斷勸慰。經過詢問得知,她們來自安徽省、是簽約在“荷蘭村”附近小飯中心搞衛生清潔的。由於剛才寄錢後與孩子視頻引發思念之情,不由自主的群哭起來。要知道,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況且,她們這些人最小的孩子還不到兩週歲。這一哭不要緊,居然引起連鎖反應,只見現場許多人抹起了眼淚,更是有人放聲大哭。也許,只有這樣做才能排解內心的思念之情。是啊,“每逢佳節倍思親”,看來,他(她)們今年春節是無法回家與家人團聚了。

哎,對於這些年輕的孩子媽媽來說,扔下年幼的孩子、遠到新加坡來打工確實不容易。且不說擔心子女生活問題、子女教育問題,一年多時間的分開怎麼能不思念孩子呢?也許,只有我們這些與孩子分開多年的人才能體會深刻。

況且,在新加坡還有無數老人在給兒子或者女兒照看孫輩,這些老人吃了多半輩子的苦,為了子女的幸福,心甘情願照顧孫輩。這些人不是不願意在家鄉享清福,只是放心不下國外獨立生活的兒女,心甘情願去照顧孫輩,這就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區別,中國的年輕人永遠把父母作為生活的柺杖。同時,我也相信,許多子女在國外生活的父母會贊同我這樣的觀點。

是啊,那些早期下南洋者是為了躲避戰亂、為了生存;改革開放中的這些“下南洋”人則是為了求知識、改善生活,兩代人下南洋的目的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是,思鄉的情懷是一致的。只是有些人思鄉情懷濃烈些、有些人思鄉情懷淡泊些罷了。

前些天,我與老伴參觀了“虎豹別墅”,那可是被譽為“弘揚東方文化的聖地”。那裡確實給人以壯觀之感、園林之景美、雕塑刻畫之栩栩如生,充滿思鄉之情。它把中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與園林建築、雕塑藝術巧妙結合,又有著濃厚中國特色與色彩。特別是虎豹精神:“刻苦耐勞 飲水思源”,是許多早期下南洋華人謹記的銘言。同時,也是新一代旅居國外華人的警句。

我站在山頂遠眺時,滿眼是海水連天,遠處只見星星點點的船影,真的不知道遠處是哪裡,更不知道家鄉在哪個方向。那一刻,心裡酸酸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的流了下來。老伴問我怎麼了,我告訴她:“我真的想家了”。

海的那邊也許就是我的家,海的那邊有我的童年,海的那邊有我的故事,海的那邊同樣有我的牽掛。啊,海水帶走了我的淚水、海水帶走了我的身影,順便還帶走了那幾位老安娣的哭泣、老安哥的呼喊、年輕母親的淚花,還有許多思鄉者的那份思念。

真的,我想家了;真的,我想那些曾經相識並結下友誼的朋友;真的,我想起許多美好的過去;真的,我知道自己已經變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