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忘掉唐代李畋吧!你們的花炮祖師是隋煬帝!

江西上慄作為承載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使命的花炮主產區,有其特殊的因由。這一因由,有著民俗和歷史研究方面的根據。爆竹這一詞彙,在古代的時候,實際所指,包括花炮和編爆這兩種文化產品。而相對於這兩種文化產品,也曾經有過兩位被虔誠敬奉的祖師爺。花炮祖師其實是雞冠山一帶曾立壇祭祀達幹年的隋煬帝!編爆祖師,則是北宋李畋。

我外公的家族,在清朝的時候,就在秋江進行爆竹生產和經營活動。我小時候,多次聽到我外公講隋煬帝,居然全是正面的評價,成了神一樣的人物,甚至還將隋煬帝稱為祖師爺。我一直對此困惑不解。後來才知道,隋煬帝在秋江本地曾經長期被視為花炮祖師。

傳說是對正史的補充完善和修正。僅僅有傳說,是不夠的!還得有史書記載作為主要依據!首先,總得有個祖師廟吧!當然是有的!

《太平寰宇記109卷.江南西道七.袁州》:“煬岐山在縣北六十里,煬帝曾經此山,因此為名。有煬帝壇,見劉禹錫文。”《輿地紀勝.卷28.江南西路.袁州.景物下.楊歧山》:“山下有普通院及隋煬帝壇。”明朝正德年間《袁州府志》:“煬帝廟/邑北七十里楊岐山下。”

《昭萍志略》:“尚崇年,遼東廕生,康熙間知萍鄉。......嘗至楊岐山,見隋煬帝壇,命毀之。”尚崇年為什麼要毀掉隋煬帝壇?煬帝廟和隋煬帝壇,原址建於何處?至今,既不見隋煬帝壇,也不見煬帝廟。隋煬帝壇和煬帝廟,是否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

實際上,是先有隋煬帝壇,才有隋煬帝廟!隋煬帝壇是建於隋朝,而隋煬帝廟,是隋煬帝壇在隋王朝之後的替代物。在時間的長河之中,二者可以並存。

《文獻通考 .卷八十二·郊社考十五》:“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薄社北牖,使陰明也!......樑子曰: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國也。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其屋亡國之社,不得達上也。......平帝時,大司馬王莽上書: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社者,土也。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穀之主,所以奉宗廟,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自為之主,禮如宗廟。《詩》曰:乃立冢土。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在上慄的歷史上,從隋王朝以來,有過無數次的大洪水!

當洪水來臨,滔滔洪水,從山間奔流而下,洶湧澎湃,勢不可擋,一路含混著汙泥臭糞,裹挾著垃圾沙石,偷盜了魚塘的全部的長長的大大的肥肥的魚,所過之處,有樹拔樹,無樹拔草,無草無樹,連電線杆都給一把拔起衝倒。高過河岸的滔滔洪水,淹沒了河面下的所有房屋,衝倒了河邊的房屋,倒塌的房屋又填塞了河流,加劇了洪水的泛濫。滔滔洪水中,有長長的大大的肥肥的魚躍起,有豬和木製的傢俱漂流而過,有石頭和大件的物體滾動。

河流溝渠被堵塞,一往無前的洪水就以街道為河床,以街道兩邊的房屋為河岸,向前方沖刷而去......

橋樑被沖垮,田地、水塘、路面被完全淹沒、破壞,房倒屋塌......

沒有過親身經歷的人,難以想象這樣一種景象!

所謂大水衝了龍王廟,在歷史上無數次發生的自然災難中,廟宇絕對是難以倖免的!就連楊岐普通寺,也遭遇過幾次洪災,一次又一次的被搞得殘破不堪,幾乎毀於一旦!

要知道,這一類的事物,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經歷過無數次的風雪洪雷雹震的災害,還能夠屹立不倒,只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千年持續的香火,當地人對之進行過無數次的修繕和重建。

隋煬帝廟之所以在長達千年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大風大水,甚至地震,尚能於秋江本地屹立不倒,正是因為有了本地爆竹行業從業者們的世代敬奉!

歷史事實是:毀於康熙時代的隋煬帝壇與隋煬帝廟,同時也就是秋江本地祭祀達千年的花炮祖師廟。

在當地的自然條件下,你要是在當地建一個一層的民房,哪怕是水泥鋼筋結構,若是無人問津,百年內必破敗不堪,兩百年內必傾頹消失。廟宇非香火不斷,不能長存。而千年香火不斷,是何等的尊敬和膜拜?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公元七世紀到公元十七世紀隋煬帝壇被毀掉的這長達千年的時間裡,隋煬帝在一代又一代的當地人的心目中,就像是神一樣!

然而,隋煬帝為花炮祖師,是否有著史書依據?當然也有的!

漢·劉向《列仙傳》:“赤斧者,巴戎人也,為碧雞祠主簿。能作水煉丹,與硝石服之,三十年反如童子,毛髮生皆赤。後數十年,上華山,取禹餘糧餌,賣之於蒼梧、湘江間。累世傳見之,手掌中有赤斧焉。”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四》:“今人謂紙始造於蔡倫,非也。西漢《趙飛燕傳》:篋中有赫蹄書。應邵雲:薄小紙也。孟康曰:染紙令赤而書,若今黃紙也。則當時已有紙矣。但倫始煮穀皮、麻頭及敝布、魚網,搗以成紙,故紙始多耳。”

漢朝時候,就有了製造花炮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硝石和成本低廉的造紙術。只有在這樣一種造紙術得到廣泛應用以後,人們才可能將紙張用於製造花炮。

在三國時期,已經發明火藥和更進一步的爆仗。

(清)福格《聽雨叢談》:“謹按火炮之制,據此說,則元以前皆機車發石為炮,有元而下始得其法。又自佛郎機入中國,其制益精。愚以為魏馬鈞制爆仗,隋煬帝益以火藥雜戲,是火藥先行於中國七八百年之久,而後乃有火炮,已恐未信。且《宋史》中有火炮、火熗、火箭之制,火熗以鉅竹為筒,內安子窠,燒放焰絕,然後子發出,如炮聲遠聞云云,直與今之火槍無異。今之熗筒,範鐵為之,不用竹製耳。火炮未詳其制,應亦大率相類。張氏之說,恐未確也。”

明·張岱《夜航船.卷十.兵刑部》:“蚩尤始火攻。孫子制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法。魏馬鈞制爆仗起火。隋煬帝以火藥制雜戲,始施藥銃炮。黃帝始制炮,呂望制銃,范蠡制飛石用機。”

將軍事用途的爆仗,加以改造並轉非軍用的,是隋煬帝。也就是說,隋煬帝才是真正的花炮祖師。花炮在隋王朝時代,是震驚人心的高新科技,其所帶來的驚異,與魔術無異!對於這樣的高新科技,隋煬帝當然興致很高!在隋王朝時代,花炮的每一個聲響,都是科技實力的彰顯!是帝王權威的彰顯!

所謂爆仗是什麼,必須參照其他古文獻中的用法,這個東西就是一種可於軍事用途大顯神威的火藥武器。至少有三種文獻可證:《說郛.眞臘風土記(周達觀)》:“遇夜則請國主出觀點放煙火爆仗煙火雖百里之外皆見之爆仗其大如炮聲震一城。”《東京夢華錄》:“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宋人施宿《會稽志》卷十三:“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磺作爆藥,聲尤震厲,謂之爆仗。”

火藥的軍用轉君用,然後君用轉民用,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重大的轉折點。

君用轉民用,不僅僅是屬於花炮的文化史,也是屬於裹小腳的文化史,還是屬於高跟鞋和假髮的文化史。裹小腳和高跟鞋,乃至戴假髮的習俗,都是君用轉民用。

火藥是如何從君用轉民用的呢?

是隋煬帝將花炮文化親自帶到了上慄地區!

《讀史方輿紀要》:“楊岐山縣北七十里。相傳楊朱泣路岐之所。或作煬岐山,雲隋煬帝曾陟此。一名玉女峰。”

陟,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詩·周頌·般》:「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鄭玄箋:「則登其高山而祭之。」馬瑞辰通釋:「《覲禮》‘祭山丘陵升’,《禮器》‘因名山升中於天’,是升為祭山之名。《爾雅•釋詁》:‘陟,升也。’升為祭名,陟即為升,亦祭名矣。周時祭山曰升,或曰陟,猶秦漢時曰登封,或登禮,或曰登假。」

意思是非常明顯的:隋煬帝曾經在此祭祀山嶽!

中國的帝王制度,從來都是一種神權制度。重申這一點,必須要澄清儒家的一個誤解和歪曲開始。這一點,我會以專門的文章來論述。

一種可能是:隋煬帝之所以到楊岐山來祭祀山嶽,是因為這裡埋葬著楊氏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先祖。楊岐山古稱翁陵山。漢王充《論衡•初稟》:「夫王者,天下之翁也。」晉陸機《辨亡論下》:「昔三方之王也……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人怨。劉翁因險以飾智,功已薄矣,其俗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一種可能是:隋煬帝在此地得到了傳說中的萍實!帝王在楊岐山一帶得到的任何一種極其重要的物品,尤其是萍實,必然會被視為上天恩賜的結果,是天命所歸,是天命的信符和證物。食用即為領受。關於萍實,我將另文論述,當初楚昭王得萍實,也是在楊岐山地區!

而隋煬帝曾來楊岐山祭祀山嶽的時候,他在祭祀的過程,一定使用了花炮,這就是花炮文化傳播到上慄地區的歷史真相!

有人說,這個陟的意思,是說隋煬帝經過此地,這是有所不通的,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交通便利之地,只能說是一個其交通條件,堪堪供以到達的地方。如果只是經過,是不會選擇此地的。所以,應該說隋煬帝在此祭祀山嶽,才更為合理!

隋煬帝到達楊岐山地區,利用的,固然是水路。古人重視水路,就是重視水利。水路好了,水利也就好了。今天的水庫,使之河道的水利功能的重要性下降。同時,今天的馬路,又使之河道的水路功能的重要性下降。然而,在古時候,水路功能等於水利功能,前者是評價後者的依據。

我幾十年來,深入研究雞冠山地區的歷史文化,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雞冠山的幾乎所有的河道,都是自然沖刷和人工合力而成的結果。沒有任何一條河流完全是自然沖刷的結果。在古代,雞冠山的河流,都是船舶可以通行的水路!那樣一種水路,至今可以通過古代的水利技術予以復活!

或許,隋煬帝那一次的祭祀活動,還沒能將花炮的生產技術帶到上慄地區,而僅僅是做了一次廣告!或許,將花炮生產技術帶到這裡的,是隋煬帝的後人!

我根據幾十年來的民間調查,收集了相關於隋煬帝后人的相關故事,篇幅不短,在此文中不便敘述,也無法採用為證據。但還存在其他的證據!

根據本地文史學者柳習文的考證,隋煬帝的後人,曾經成功逃到上慄地區:“《新昌縣誌》和新昌《彩煙楊氏宗譜》記載:唐時隋煬帝楊廣曾孫楊白隱居彩煙山,結婚生子,楊氏逐漸成為當地巨族,楊白長兄楊岐隱居萍鄉萍實裡偏僻山野,楊岐山地名由此而來。只是由於楊岐後人沒有留下家譜,因此萍鄉地區一直沒有楊岐山地名來歷的確鑿依據。”(引用自《柳習文:萍鄉史上最牛知縣尚崇年與楊岐歷史懸案》)

《舊唐書 > 本紀第九 玄宗下》:“十一月乙亥,戶部侍郎楊慎矜及兄少府少監慎餘與弟洛陽令慎名,併為李林甫及御史中丞王鉷所構,下獄死。”

在唐宋時代的上慄,完全可能存在隋煬帝的後人,而且這些人,很可能,在某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段中,正是花炮文化的傳承者!只是因唐玄宗時代冤殺隋煬帝后人的事,而改姓或自毀家譜。

民國版《醴陵縣誌.食貨志》563頁記載了確鑿的歷史事實:湖南地區的爆竹產業,實際上是從上慄地區傳過去的。根據上慄本地的民間傳說,尚崇年當初之所以毀掉隋煬帝廟,很可能是收受了來自於湖南的鉅額賄賂,在上慄和湖南的同行業競爭之中,以此而利於湖南。為了在與上慄的競爭中,獲得其文化根基,明清時期的湖南,竟然荒唐的立起了另外的一個爆竹祖師,所謂李祖、李公真人!滑天下之大稽!

當然,後來尚崇年的結局很慘!“他在陝西葭州任知州期間大肆貪汙,病逝二十年後,在雍正年間被查處,累及子孫,被籍沒家產,剝奪旗籍和族籍,全家上下淪為官奴,六個兒子後人不知所終,可謂人生悲慘。”(引用自《柳習文:萍鄉史上最牛知縣尚崇年與楊岐歷史懸案》)不得不令人唏噓!

後記:

花炮不應該只是一種產品,還應當是一種文化。花炮產業生命力建立在文化影響力的基礎上。文化是產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花炮產品應當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而存在。其所需要依仗的,不僅僅是花炮行業自身的文化價值,更是與其他文旅資源進行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我至少見過兩本古書上記載可證隋煬帝為花炮祖師的記載,卻未見一本古書上記裁過唐代李畋。從來沒有過所謂唐代李畋。上栗縣真正的曾經立廟敬奉千年的花炮祖師,是隋煬帝。而且這個毀於清朝時的隋煬帝廟,應是在雞冠山鄉。

花炮文化史不梳理清楚,對於全國的花炮行業,都會是一種巨大的威脅,由於此前的花炮文化史研究的致命的錯誤,最終可能導致這一行業消失。

所謂唐代李畋的傳說,並不能與當地其他旅遊文化深度結合並相得益彰!

花炮文化與楊岐山旅遊文化的深度融合,必須以隋煬帝廟的重建為契機!

整個花炮文化史,必須推倒重來,顛覆再重述!必須要重正視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