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可謂是最軟弱的王朝之一。縱觀宋朝三百年曆史,簡直是一部屈辱史,就在公元1127那年的夏天,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彼時的中原大地,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即便是生活優裕的富庶人家也未能倖免。比如一代女詞人李清照,她的人生境遇可謂是至此跌到谷底。


金兵入據中原之後,她先是遭遇了喪夫之痛,之後不斷南下顛沛流離,隨後因改嫁負心漢張汝舟,旋即離異。直到晚年,無兒女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最終寄人籬下,孤寂而死。

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 ·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七組疊字,把我們拽入了她的情境,是孤單、淒涼、悲慼?她說不清自己到底失落了什麼。這是一種不知失落的失落。


而生活在當下的李罡院長,體會了李清照那種淒涼、失落之感,與李清照隔空對話,對《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千古佳作有感而發,懷著無比的敬意,重新譜曲、製作了同名歌曲《聲聲慢·尋尋覓覓》

在《如夢令》裡,她還清楚地知道自己失落的是青春,別人不知道,她知道。她是不是感到有點孤獨,我們不太清楚,但是她不悽慘,至少是不冷清。而在這裡,她不但孤獨、冷清,而且悽慘;一個“悽慘”還不夠,還要加上“慼慼”,悲傷之至。她知道,失去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也尋覓不回來。她是朦朧地體驗著、孤獨地忍受著一種失落感。


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大雁是秋天的符號,加上“卻是舊時相識”,說明這是老朋友了。本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是李清照卻樂不起來。綠肥紅瘦,春光明媚,尚且悲不自勝;秋天來了,群芳零落,更該悲了。歲月催人老,寫此詞時,已是“靖康之難”之後,家破夫亡的李清照,即便大雁能傳書,也無書可傳,這自然更令人神傷。

無計可施,只有消極忍受。沒有辦法排遺,只有希望白天不要這麼漫長,早點兒過去,讓天色早點兒黑下來,眼不見,心不煩,但又不是乾脆睡大覺,而是守著窗子。“守著窗兒”,是不是捨不得離開?畢竟是孤孤單單一個人,冷冷清清,不如守著窗子,多多少少還能轉移一點注意力。但是,時間是那樣漫長。為什麼漫長?因為是“獨自”,只有一個人,怎麼能熬到天色暗下去?

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忍受時間的慢慢消逝,好不容易等到黃昏,視覺可以休息了,可是卻聽到了那滴在梧桐葉子上的細雨,一點一滴的,發出聲音來。秋雨梧桐,點點滴滴都在提醒自己的孤獨、寂寞、失落、悽慘。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社會中,李清照是為數不多能被世人記住的女性詞人。無疑,清照是幸福的,她有一個愛她的父親,尊重她的丈夫,在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這兩位男性角色,都有著超越當時這種男女界限的胸襟和思維,給了清照發揮自我才華的機會。李清照所寫的《金石錄後序》是瞭解李清照與趙明誠生活的一篇最重要的文字,在這篇文字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生命和另外一個生命可以在共同的愛好裡,共同完成的一個夢想。只可惜,這個夢想最後因為戰爭慢慢破碎了。晚年的生活,就變成了“怎一個愁字了得”,清照的無奈、絕望,盡顯其中。


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在這首歌曲中,李罡先生沒有用多麼華麗的配樂,沒有和聲的鋪墊,而是一個人,徐徐緩緩的唱出心裡的那份情,曲中玉盤走珠似的琵琶正和了清照這首詞的韻律、悽清蒼涼的蕭把歌曲更添了一絲悲慼,絃樂也是淡淡的,憂傷的,彷彿在與清照隔空相望,卻誰也碰不到誰。最終只能罷了,望著窗外的大雁遠去,曲終大雁悽美的啼叫,更放大了聽者心裡無限的悲傷。


直到聽完整首歌曲,終於知道,原來詩人想尋找的,是不悽慘、不憂傷的內心。但是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下,又怎麼能不讓人悽慘傷心呢?


沒什麼能比李罡院長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更能表達“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