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

2020年4月23日,我們迎來了“世界讀書日”,網上各種應景的讀書宣傳又開始大張旗鼓地開始兜售“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

世界讀書日: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

彷彿在這一天不裝出一點讀書的樣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世界讀書日的設立目的:是向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以及宣揚跟閱讀關係密切的版權意識。多年來,“世界讀書日”已成為許多國家讀者的一個節日。

伴隨著如今越來越多的節日,讀書日似乎變得陌生而又格外親切。

陌生是因為,很少有人專門通過某種方式來紀念;親切是因為在這一天又有很多人喜歡捧一本剛買的或者許久之前買的書,來一張自拍然後發朋友圈,證明自己在讀書。

可是,仔細想一想,你那麼愛讀書,真的是因為愛讀書嗎?

其實,你只是喜歡介於裝A和裝C之間炫耀罷了。

世界讀書日: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

為了裝逼才去讀書,你考慮過書的感受嗎?

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在2017年7月18日去世時,曾經引發了很多真正的讀書人緬懷和紀念。尤其是作為秉承“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贏得了很多愛書之人的鐘愛與追隨。

世界讀書日: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

吳清友在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服務的最高境界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服務的態度,不是小心翼翼地伺候用戶,而是服務者境界的自我提升,然後分享給用戶。

除了一部分真正愛書之人,在吳清友去世之後,以及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在你的朋友圈裡,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發紀念和哀悼的文字。

有人就嘲笑了:“我朋友圈裡怎麼多了這麼多愛看書的人啊,你們也就是去誠品買過文具吧?”言下之意,就是嘲諷大家在附庸風雅地跟風紀念。

誠然,讀書是好事,也是每個人的自由追求。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如今已經很難有人真正靜下心來去讀書,尤其是讀一本紙質書。

隨著互聯網和各種APP的火爆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如今又有一種“聽書”模式火爆,只要下載一個聽書APP,就可以免費用耳朵“傾聽”各種經典名著和小說,一邊聽,一邊還可以解放雙手雙眼去幹別的事。

看起來似乎是一舉三得,然而一心不能二用也是古人誠不欺我的名言,就算你能力超群,邊聽書還能幹好其他工作,那想象一下,由此獲得的質量如何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以最小的經濟代價換取最大的生存空間。當然,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更好,如果能夠免費就是最好的。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

其中,有一個性能價格比的問題,聽書不花錢,就不存在交易的質量保證,不花錢得到的東西性能就差勁。就好比你在街上,別人送給你一副耳機,你無法使用,人家沒有給你進行質量的承諾,你又不付出什麼(當然有人說自己付出了時間,可是既然一個人都不願意花錢購買產品,那他的時間自然是不值錢的),自然不能抱怨。免費聽網上各種小說就是這樣。如果聽的是名著,那免費聽的人就是賺到了,如果只是網上各種東拼西湊、抄襲而成的速食垃圾小說,那你也是不能有怨言的。

任何事物,一旦被冠上“免費”的噱頭,尤其是讀書,就會迅速變得廉價和不被珍惜。

還有就是借書看不花錢,也是一樣,免費借閱就不存在交易的質量保證,就不會好好珍惜,不懂得好好珍惜的書,看了之後自然不會去吸取其中的營養,沒有得到營養自然就不會因為讀書而獲得收穫,更遑論成長了。

除了那些你仰慕之人寫的書出於某種情感和友情贈送的書會格外珍惜之外,書非借不能讀也,不花錢得到的東西性能就差勁,哪怕擺在你面前的是經久不衰的世界名著。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開始熱衷於將遊戲裡的反饋機制運用到讀書領域,搞起了讀書打卡、讀完一本書分享朋友圈這種把戲。

世界讀書日: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

於是眼瞅著自己今天的打卡記錄再破新高、自己的讀書分享被人頻頻點贊,人人似乎也在別人讚許的目光中真的完成了一件學習任務,讀完了一本書,那種虛無的感覺簡直完美。

然而這種對短期利益的追求最終會不斷強化你的路徑依賴,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這世界上大多數真正有用的讀書感受和技能都不是通過幾次簡單的打卡跟分享就能掌握的,而一旦你習慣了去追求短期回報,那麼在這些缺乏有效反饋的長期奮鬥項目上就會迅速失去熱情。

常言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真正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才能有系統的更深刻的完整的體驗,而不是靠斷章取義聽書乃至打卡完任務的理解所謂好與壞的簡單區別。

對於書本來說,短期利益的追求和依靠打卡的炫耀讀書,表面看是在自己和依靠別人的點贊監督你好好讀書,其實他是在毀掉你的自律。那些看似很多的點贊,只是朋友圈裡隨手的舉動,根本不是在表揚甚至鼓勵你,而是恰恰在消耗你的熱情。

你在讀書的過程中,總是想著有沒有人給你的打卡第幾天點讚了嗎?有多少讚了?誰沒有給你點讚了?

於是,你就會時不時地想要拿起手機點開朋友圈看一看,數一數點贊數,於是在不間斷的時間碎片中,你浪費掉了越來越多的完整時間,而你又是不自知的。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你的讀書根本是無效且沒有用的,也極少會去完整地讀完一本書,更不會靜下心來思考和汲取書中的知識。

這又涉及到心理學中的一個習慣的養成原則。

說一個習慣需要平均21天養成。實際上這種傳說來自於 1960 年一個外科整型醫生的書。Maxwell Maltz 醫生髮現截肢者平均需要花 21 天來習慣失去一條肢體。於是他說,人們平均需要 21 天來習慣生活中的重大變故。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者重複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你的信念。

但是這裡所說的習慣養成並不是在朋友圈打開曬自己能堅持多少天,因為很多人曬著曬著就不見蹤影了。也許只是為了完成某個軟件要求的天數從而得到某種物質或者免費學習的獎勵,可是這種物質或者免費的獎勵,正因為是免費的,所以參與者往往是不加重視的,因此堅持就很難,自然放棄就很容易。

你仔細觀看就會發現這種在朋友圈打卡學習的現象最開始幾天特別火熱和堅持,可是越到最後越成了應付和玩任務,自然就不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因為,從一開始他的這種堅持讀書打卡就是為了炫耀,甚至只是為了裝逼,並不是真正的為了讀書。

這就好比,亞當·奧爾特在其著作《欲罷不能》中寫的:設定誘人的目標、提供不可抗拒的積極反饋、讓你毫不費力就感覺到進步、給予逐漸升級的挑戰、營造未完成帶來的緊張感、增加令人痴迷的社會互動。

而最重要的讀書帶來的精神享受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卻已經蕩然無存。所以網上才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無腦噴子、腦殘粉絲和隨時崩塌的“老幹部”人設。

真正願意和善於讀書與學習的人從來不會刻意的去曬朋友圈,因為他們知道那不僅沒有用,而且還浪費自己真正學習和讀書的時間。

這就好比,你是誰不重要,你認為你是誰更重要。

世界讀書日: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

你讀什麼書不重要,你在堅持讀書才是最重要的。要不然長期堅持讀《知音》《故事會》的鳳姐都憑藉自己的努力跑去美國打工,在鳳凰網開了專欄,如今都拿到了綠卡。

雖然,很多人因為顏值和她的才華配不上野心的言論而看不起她,認為《知音》《故事會》並不是真正的人文類書籍,只是譁眾取寵並炮製的心靈雞湯罷了,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連《知音》和《故事會》這樣的“垃圾”都懶得看,更何談有時間靜下心來讀名著呢?

鳳姐功過是否暫且不論,只是在這個應景的“世界讀書日”,希望只是你讀書的起點,讀書和努力一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最怕的就是你總是找藉口放棄,並總是喜歡為了裝逼而讀書。

否則,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啪啪打臉。

(注: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世界讀書日:不要為了裝逼而讀書,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只會……

羿雲天,鄭州市作協會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