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奢侈之都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反對奢侈的聲音?

為何奢侈之都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反對奢侈的聲音?

導語:提起法國,除了普羅旺斯的紫色花海、位於塞納河南岸的埃菲爾鐵塔、萬寶之宮盧浮宮,當然就是法國的奢侈品了。這樣一座浪漫而優雅,精美而奢侈的城市,其時尚和藝術水平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下,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為何奢侈之都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反對奢侈的聲音?

法國奢侈品巨頭LV

蘭蔻Lancome、迪奧Dior、香奈兒Chanel、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皮卡爾丹Pierre Cardin、範思哲Versace、紀梵希Givenchy這些國際大品牌在時尚而浪漫的巴黎隨處可見。可正是這樣一個浮華、紙醉金迷的奢侈之都法國,卻在歷史上長期存在著反對奢侈的聲音。這是為什麼呢?

1、古羅馬時期反對奢侈的傳統

法國的奢侈之風盛行已久,然而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著反對奢侈的傳統。

“成由節儉敗由奢”,這雖是一句中國古話,確也同樣適用於幾千年前的歐洲各國。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爆發的布匿戰爭,這場長達百年的世紀戰爭迫使古羅馬人通過頒佈法令,嚴格的控制著公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從而減輕不必要的開支以維持戰爭的正常進行。顯然這一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布匿戰爭的勝利使羅馬變得空前繁榮,它從迦太基那裡所獲得的各種珍寶和奴隸也多得數不勝數。

至此,西方地圖上再無迦太基,迦太基也徹底的消失在歷史的洪荒中。相反的,羅馬開始崛起,布匿戰爭使它成為一代帝國。然而伴隨著戰爭的勝利,疆域的擴張,迎面而來的卻是靡靡的奢侈之風。

為何奢侈之都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反對奢侈的聲音?

羅馬

社會各階層之間也因鉅額財富的湧入而相互攀比,賄選行為氾濫,軍隊實力下降、社會風氣一度渾濁。俗話說得好“驕兵必敗”,一個國家若整日沉浸在戰爭的勝利帶來的喜悅中,那這個國家遲早要面臨亡國的危險。羅馬共和國的勝利,驕縱也為其日後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為了維護統治,古羅馬的統治者不得不通過法律來規制公民之間的攀比、奢侈之風氣。如《奧克尤斯法》(181BC)通過限制宴會客人的人數來減少鋪張浪費的現象。再比如《法尼烏斯法》(161BC)不僅限制宴會食物的種類,還限制宴會所用的器皿。《安求斯法》(71BC)更是限制宴會可能花費的金額總數,並且禁止長官和長官候選人接受宴會邀請。可見在古羅馬時期就有強烈的意識來規制奢侈之風。

為何奢侈之都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反對奢侈的聲音?

法國貴族生活

2、法國16-18世紀貴族奢侈風氣的興起

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取得勝利,這場戰爭也為法國贏得了將近100年的太平時間。國家的穩定,人民的安居樂業,必然使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而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在歐洲發生的思想文化運動,即文藝復興運動,此時也已逐漸從意大利傳入法國。文藝復興運動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這種主張人們擺脫封建神學的束縛,追求世俗享樂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法國奢侈品消費。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更是直接將這種奢侈和對時尚的極致追求推向了另一個頂峰。

為何奢侈之都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反對奢侈的聲音?

法國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是一個極愛時尚的人,在他的帶動下整個王朝甚至歐洲都颳起了一陣奢侈之風。他在巴黎的郊外修建了一個凡爾賽宮,他將自己的宮廷遷到凡爾賽宮內,同時還將貴族們升為宮廷官員,並命令他們都居住在凡爾賽宮附近。在這裡他舉辦著盛大的舞會,來這裡的無不身著華服,打扮精緻,從頭上戴的假髮、蕾絲、腰間的綢緞蝴蝶,結再到腳下踩的高跟鞋,每個細節都那麼精緻。政治官員們通過這些打扮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奢侈無道,夜夜笙歌,路易十四在這裡慢慢消磨貴族們的精力,穩固自己的政權。與其說這是一場舞會,倒不如說是一場充斥著靡靡之音的大型攀比現場,身上穿的服裝直接將人分為幾個等級,也將那些貴族和平民百姓們明晃晃的分開來。但是王公貴族奢侈生活的背後,卻是越來越嚴重的稅役,底層老百姓不堪重負,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直到路易十六時期,法國爆發大革命。法國全社會開始反思上流社會的奢侈之風導致法國大革命。

在這場與浮華的角逐中,有人獲得了讚美 ,受到了吹捧,有人卻因此傾家蕩產,頭破血流。這些服飾華貴的服飾不再只是一件衣服,它標榜了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也將直接標示了一種生活差異,成為貴族身份的新標識

。與此同時,中資產階級的興起也推動了奢侈品牌的擴張。人人開始模仿起貴族的穿衣,衣服的奢華不再是貴族所專有的特權,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人民也渴望通過這種方式打破等級差異。

3、法國思想家對奢侈風氣的批判

社會的奢靡必然會帶來種種弊端,極致奢靡的盡頭便是毀滅。

18世紀的法國就展開了這樣一場別緻的奢侈之爭,之所以說它別緻,是因為這場爭論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同時也涉及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 。費內隆認為“過度的奢侈會導致人們過著超出自己等級和收入的生活,如果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需求大於生產,奢靡過度,那麼這個國家的盡頭便是毀滅”。而荷蘭哲學家曼德維爾卻反對費內隆的觀點,他認為正是法國民眾對奢侈的追求和嚮往才促進了法國各行各業的發展。路易十四追求奢華,他營造的美好而夢幻 的王國,使法國一度成為人人所向往的國家,也讓歐洲的其他國家紛紛對法國進行效仿。伏爾泰與曼德維爾的觀點相似。

伏爾泰認為“奢侈會滅國,卻使偉大的國家變得富有”奢侈是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源,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只有對奢侈心存嚮往,人們才會更努力的工作,才有機會享受生活,而努力工作帶來的是創造出更多的產品,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為何奢侈之都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反對奢侈的聲音?

伏爾泰

霍爾巴赫,魁奈、波多等人則認為,奢侈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奢侈會造成貧富分化過大,整個社會變得利慾薰心,追逐名利,不利於人的身心發展,不利於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奢侈不僅不會推動經濟進步 ,還會加大貧富差距 ,使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18世紀法國這場空前絕後的奢侈之爭改變了奢侈的屬性,它不再只代表一種生活方式,更多的是這種生活方式背後,對國民經濟的推動。奢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消費,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但是極盡奢侈的盡頭便是毀滅。很顯然,而今的法國把握好了奢侈的度,它並沒有奢侈無度而導致國家覆滅,反之,每年出口的大量奢侈品成了法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總結:法國雖然到處充斥著奢侈品,而且其奢侈品享譽全球,但是自古以來,歷史上法國就有不同的反對聲音,從古羅馬統治者的禁令,到文藝復興之後高舉人的感官幸福導致奢侈品氾濫,再到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等一批人的反思,直到今天仍有各種反對的聲音。但奢侈品是法國特有的名片,可以說奢侈品也成就了法國,形成法國特有的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法國舊制度晚期奢侈論爭中的等級、性別與政治。

【2】16至18世紀法國奢侈品消費的發展及其對法國經濟文化的影響 陳晨

文|林海夕照|(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 ,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